□潘小雙 岳遠征
?
微信空間的“公私媾和”趨勢探析
□潘小雙岳遠征
摘要:隨著微信應用的不斷開發,以及微信用戶使用范圍的擴展、使用程度的縱深推進,出現了微信空間公共化的趨向并引發爭議。本文通過對微信空間私密性和公共性的研究分析,提出微信空間公共化的弊端和該問題產生的根源,并就微信空間的良性發展做一探討。
關鍵詞:微信;公共空間;私人空間;公共化
微信是一款免費即時的網絡通訊產品。自2011年底問世至今,微信用戶已突破5億,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綜合移動網絡工具。除了社交功能之外,微信的商業功能也在不斷地增強,一個集交往、學習、衣食住行、商品貿易等方面的“線上社會”正在成型。然而,轉型期的社會撕裂在日益膨脹的微信平臺上也愈加凸顯,微信空間的媾和感也正在困擾著微信用戶的精神和生活。
作為一個網絡空間,相對于用戶主體而言存在著空間內外的基本維度。就微信用戶而言,內部空間,亦即自己的“朋友圈”,是基于微信好友這一群體之內的信息空間。在內部空間,微信用戶可以依據對圈子中好友的熟知與信任,來進行信息的分享與傳播。對于微信用戶而言,外部空間是指在自己的微信好友圈之外的信息交往空間。在微信的功能設置上,以“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微聊群”等插件或功能為代表。
(一)內部空間的運作模式
微信在誕生之初,是作為一款“純正的”社交軟件供用戶溝通交流,加之微信“閉合”的功能特征,偏向于讓用戶收獲“圈內人”無話不說的暢快體驗,分享親密無間的信息流。可以說,最初的微信是現代人的一個精神樂園,遠離“圈外人”的信息和情感干擾。
微信“朋友圈”是保存好友狀態的“記錄薄”,也是好友互動的“磁場”。在朋友圈,互為好友的微信用戶才能看到圈子內的互動場面,這就從功能設計的頂層保障了信息流通的“私密性”,給微信用戶以潛在的信息安全感。這種點對點、一點對多點的雜糅傳播模式,讓朋友圈既充滿活力,又富于隱秘性。

圖1 微信朋友圈點對點、一點對多點的雜糅傳播模式示意圖
如圖1所示,在以微信用戶A為核心的一個朋友圈里,用戶A在朋友圈展示的信息可以被用戶A、B、C、D、E、F、G看到并互動,而用戶E只能看到用戶A、用戶B、用戶E之間的互動信息,而看不到以用戶A為中心的完整圈子內的互動信息。
(二)外部空間的運作模式
微信用戶在基于熟人關系的社交網絡之上,可以進行“越軌”嘗鮮。以“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以及“群聊”的功能插件為代表,在微信“朋友圈”之外,微信為用戶提供了額外的“增值空間”。
作為微信發展基礎的社交功能,在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利合”效應下,陌生交際和熟人交際之間存在著貫通的潛在渠道。兩位微信用戶自我利益的流向存在交合的可能,外部空間為二者提供了信息溝通的橋梁。

圖2 微信空間的“利合”效應示意圖
在微信空間“利合”效應的作用下(見圖2),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相貫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朋友圈”的范圍,內部空間隨之而擴張。
微信空間相較于以往的社交軟件,是較為隱蔽的網上社交圈。這種“隱蔽性”使得大多數或者說是幾乎所有的用戶都認為它是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私人內部空間。在2015年9月份,鬧得沸沸揚揚的“人大導師要斷絕與弟子之間關系”的事件再次將“朋友圈”是私人內部空間還是公共外部空間的爭議提上了公眾議程。無論是事件中的學生還是導師都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他們在微信“朋友圈”和相對私人的平臺上發表的言論與聲明,被拿到了社會大眾面前,成為人人知曉、人人議論的話題。媒體將他們的言論公之于眾,將原本私密的個人“朋友圈”動態曝光,使得事件當事人既尷尬又氣憤。
但是,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互聯互通連接一切的功能使得任何移動終端和網絡通信都不可能是完全私人化的。互聯網人際傳播時所表現出來的廣泛性與復雜性遠遠超出了我們可預見的范圍。在互聯網極大功能的作用下,人際傳播表現出一種跨界傳播、跨“朋友圈”傳播的特性。再加上大多微信用戶“朋友圈”人數的龐大、人員的不確定性以及像“搖一搖”等功能的使用,使得原本“私密”的朋友圈變得復雜與混亂。這就導致了原本的私人內部空間難以維系,私人空間逐漸公共化的趨勢更加明顯。
微信空間設置之初是以私密空間為基礎,同時輔以公共空間的“嫁接”。然而,諸如隱私暴露、商業鏡像的侵襲等現象屢見不鮮,已經不能完好地維持微信空間私密性和安全性的狀態,微信空間的公共化現象愈來愈明顯,各種“伴生災害”也跟隨而至。
首先,微信私人內部空間公共化使得用戶個人隱私與人身安全面臨威脅。大部分微信用戶出于對帶有私密社交特性的微信空間的信任,總是會在發布狀態時將自己的部分隱私與“圈內”好友分享。微信“搖一搖”功能的設置,無法確認身份的交流使得個人安全更加無法得以保障。盡管為了在給陌生人際交往提供可能的同時更多地保護好用戶的隱私信息,朋友圈對陌生人默認設置了只能查看10條狀態,但朋友圈這一功能推出的初衷更多的是提供好友互相交流的平臺,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微信用戶在使用朋友圈發布狀態時,并不會因為陌生人能夠瀏覽這些狀態而刻意安排好最近應該發布10條什么樣的狀態。
其次,微信私人空間的公共化會導致用戶話語權的消退。微博的公共性特征使得其話語權被少數大V與明星意見領袖所占領,它更多地體現“強傳播、弱關聯”的特點。而微信則是“強關聯、弱傳播”,更加注重普通用戶自身的需求。因此,微信公共空間是以用戶自身為中心的“圈”際傳播。每個用戶都有屬于自己的“朋友圈”,在這個“圈”中,我不再是話語的弱勢群體,可以更自由地發表言論和觀點。然而,一旦這個空間被打開,使它暴露在社會大眾面前,就會使用戶陷入無比尷尬甚至難堪的境地。在這樣的境遇下,用戶很難再相信自己所在的圈子以及圈內的朋友,也就不會再毫無掩飾地分享自己的信息和觀點。因此,微信空間這個私人空間公共化的過程,是用戶話語權不斷縮小的過程,也是微信最終失去用戶的過程。
最后,微信空間的公共化會引發信任危機。相對于外界的公共空間而言,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內部私人空間變得越來越窄化。因此微信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用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實它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圈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把線下的交流搬到了互聯網這個更加便捷的平臺上。然而,其公共化的過程就是這個圈子里的某個人打破了朋友之間的信任,終將引發不止是朋友間的信任危機,而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信任危機。
微信作為互聯網產品的一大“名牌”,自然很難躲過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副產品”——各種侵權現象。微信要獲得持久、健康的發展,就必須面對這一問題和困難,找出問題根源,有針對性地予以科學矯正。
(一)強化私密空間的個人信息保護
以微信空間為代表的新的移動網絡社交工具,強化了手機網站24小時在線溝通交流,形成了以共同價值觀和愛好為紐帶的移動網絡交流群體,這些交流個體通過微信朋友圈網上社區大量傳播、分享個人的各種信息。這是人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傳遞隱私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些微信朋友圈所涉及的個人隱私信息,從本質屬性上講還是屬于公民基本人身權利的隱私權范疇,如姓名、地理位置、通信信息等等,因而勢必要進行一定的保護才能使微信這一新興的信息交流應用健康長久發展。
微信朋友圈隱私信息面臨著現代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威脅和挑戰,人們在使用微信時己經把自己的隱私信息數據保管權交給了計算機網絡,交給了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等第三方,我們用隱私換取了信息交流的自由。這就需要微信軟件提供商與互聯網相關機構組織共同承擔起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責任,建立一個強大的信息存儲系統,并加強安全保障工作。
(二)合理設置微信空間的公共區域
建立在私密性基礎上的微信空間屢遭公共空間的侵擾,這被很多人歸咎于公共空間的入侵,而沒有考慮公共空間在微信空間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沒有思索公共空間在微信空間現有的設置與運行狀況。
上文提到,微信空間基本結構中的外部空間主要由“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等構成,這些空間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眾人皆可進入的“公共區域”。然而這些外部空間元素在本質上屬于“半公共區域”的狀態,雖然眾人皆可進入,但依然屬于點對點的交流。“微聊群”也算是微信空間中重要的“公共區域”之一,然而這一空間也存在著公開范圍的嚴格限制,沒有被人拉進群,自然也就不能稱之為你參與的“公共區域”。在微信空間的“公共區域”內,還有一個重要的構成元素,就是公眾號。目前,一些媒體公眾號開設信息評論欄目,這是創建真正的微信“公共空間”的重要嘗試。我們也期待微信運營商為公眾號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技術支持,同時也期望更多的公眾號用戶能夠合理開發更多富有“公共性”的功能項,為基數龐大的微信用戶提供信息分類分享的場域,也為信息消費者拓展信息接收的口徑。除了“公眾號”,微信空間或許還會有更適宜“公共空間”發展的“選項卡”等待著微信開發者的創建,以及微信用戶的應用。
(三)形成微信空間的自律機制
以微信用戶自身為中心的微信“朋友圈”要制定出專屬于自己的準入制度與信息轉發評論的規則。首先,這一規則依據每個微信用戶自己的實際需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樹立適度的隱私保護意識,并采取相應的空間設置和功能應用。其次,這一規則應該有一定的普適性,且具備約束力,每一個想要成為“圈內人”的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微信用戶一旦出現違反規則的行為,就會被踢出并受到相應的懲罰。
然而,這種規則的制定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要想真正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網絡社交媒體,每一位微信用戶自身的媒介素養就顯得極為重要。這種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技術的操作使用、信息的編輯、真偽的識別,還包括尊重他人的權利、約束自身的行為等素養。
參考文獻:
1.宋江波.微信朋友圈對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廣西大學,2014.
2.楊松儒.微信朋友圈的個人隱私保護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
3.方興東,石現升,張笑容,張靜.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6).
(潘小雙:渤海大學文學院;岳遠征: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