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讓互聯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中國有7億網民,已經成為互聯網第一大國。大規模、深層次的網絡信息化,構成了中國當下最重要的基本國情之一。
“老百姓上了網,民意就上了網”,通過上網走進網民因而成為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有利于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對建設性意見及時吸納,對困難及時幫助,對模糊認識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及時引導和糾正,從而“讓互聯網成為群眾與黨和政府實時溝通的渠道,成為領導干部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
可以說,網絡和信息化素養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黨員領導干部的必備技能與基本素養。
首先,領導干部必須通過長期“在線”不斷擴大視野。新一輪“互聯網+”革命,對創新環境、社會生態、經濟形態、文化輿論的顛覆性作用尤為明顯,新型網絡組織不斷涌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也正可以大有作為。只有緊緊跟蹤網絡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不斷學習熟悉人民群眾的網上生活和社會活動方式,執政者才不會掉隊。而要實現通過網絡引領群眾、通過網絡傳播正能量、推動“互聯網+”創新創業、推進社會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等目標,更對干部隊伍的互聯網視野和網信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領導干部都應為此付出百倍努力,不要讓網絡信息化視野成為掣肘偉大事業的短板。
其次,領導干部必須通過與網絡的“親密接觸”不斷開闊胸懷。將網上的善意批評、輿論意見視作“洪水猛獸”,或消極抵觸,是缺乏胸懷的過時表現。開放性、自由性、扁平化、多中心是互聯網傳播的基本特性之一。眾聲喧嘩之下,閉目塞耳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對于網民的善意意見和網上的善意批評,領導干部都應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這是黨的性質宗旨的必然要求。
同時,領導干部還必須善于應用互聯網思維。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的總要求和大趨勢。推動“互聯網+”創新驅動和傳統產業“+互聯網”轉型,落實“雙創”戰略目標,全面深化各項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培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都需要互聯網思維的大規模應用和推廣。領導干部要學會運用“網絡化思維”,注重政策的配套銜接和落實的密切協同,提升終端細節的施政質量,讓群眾更有獲得感、舒適感;要學會運用“大數據思維”,全面掌握實時動態信息,以此實現定向施策、精準發力,不斷提高政策執行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要學會運用“云計算思維”,全面打通政府內部、部門之間和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信息“堵點”和“節點”,努力實現政務和公共服務的無縫對接與全天候全時域低差別乃至無差別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