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偉
銀行的風控體系與藝術品質押需要的特定服務差別很大
2016年3月,江蘇宏圖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擬發行股份購買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匡時國際”)100%股權。
如果借殼成功,以拍賣中國古代、近現代書畫,瓷玉雜項、當代水墨、 現當代油畫、雕塑等藝術品為主的匡時國際,或許將成為低迷的國內藝術品質押融資的一劑強心針。
“匡時很可能借此轉身為一家綜合性藝術產業集團,也很可能設立藝術金融部門。”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馬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要做大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最適合的主體是拍賣公司。
在他看來,銀行外聘的“專家”不能對鑒定結果負責,而精品往往涉及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資金。與典當行、銀行相比,拍賣行是“行內人”,也可避免道德風險。

? ? 濰坊的藝術品質押融資需求旺盛,濰坊銀行以書畫為突破口,開展藝術品金融作為特色化業務。圖為參觀者在山東省濰坊市博物館舉行的“民間收藏大展”上欣賞書畫
多年來,作為藝術品金融化的典型路徑,藝術品質押融資一直在藝術品持有者、銀行和拍賣機構等相關方之間尷尬逡巡。
在與銀行的拉鋸中,藝術品持有者一方絞盡腦汁,但銀行也需要足夠理想的制度設計。
“藝術品質押的特殊性在于每個門類標準不同。”王遠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多數銀行不愿介入是因為與藝術品市場“不搭”,“銀行是要看得特別清楚才會去做,看不清楚就不能做,制度也不允許。何況藝術品行業本身還并不十分規范和透明。”
或許,只有創新模式才能成為解決之道。
銀行為何對藝術品說不
馬健把當下藝術品質押融資模式概括為常規模式、預收購模式、大機構主導模式和第三方擔責模式四種類型。
其中,常規模式與其他動產質押沒有本質區別,往往由特殊原因促成,不具有普遍意義和可復制性,是較多采取的方式,但放款總金額不大;大機構主導模式多發生在工藝美術品領域,有比較統一的鑒定評估標準;第三方擔責模式只能作為個例存在;
“每年國內所有常規模式藝術品質押放款額加起來,不及濰坊銀行一家多。”馬健說。
2015年,濰坊銀行將可以質押融資的藝術品門類由書畫擴大到寶石,并計劃涉足瓷器、紫砂壺等,并把業務發展到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市場活躍、藏家實力雄厚的一線城市。
“我們也有藏品庫,除對質押品做妥善保管,還針對沒有條件保管藝術品的藏家推出寄存業務。”王遠軍說,截至2014年底,該行累計投放藝術金融貸款11億元,不良貸款為零。
在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的觀察中,藝術品質押與常規業務相比有些“另類”,銀行偶爾做一單不難,難的是系統化、有相應機制和團隊。
“銀行的風控體系與藝術品質押需要的特定服務差別太大。”他分析說,主動整合資源、改變傳統業務配置,對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來說工作量巨大。因為這不僅需要相當多的行業積累,比如從藝術市場上尋找大量預收購人,還需要理論創新。為此,濰坊銀行專門成立了藝術金融研究中心、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然而,濰坊銀行的經驗并沒有在全國推廣開,主要原因是:做一單藝術品質押業務也許能賺幾百萬元,花的力氣卻可能是盈利幾億元的傳統業務的十幾倍,誰愿做呢?
“藝術品不能資產化,很難作為產業要素流通,這需要銀行創新來帶動體制建構,” 西沐對本刊記者解釋說:“就像房地產的流轉,當它商品化和資產化,并且有法律保證其金融資產的性質、有相關評估和產權管理機構,銀行才愿意接受它作為貸款質押物。”
預收購機制實驗
2008年,在銀根緊縮的大背景下,濰坊銀行面臨與大型銀行的競爭困境,最終決定推出“預收購人機制”,并成為國內藝術品質押融資領域的“實驗樣本”。
山東省濰坊是中國重要的一級書畫市場,有畫廊和美術館2000多家,還有許多藝術品中介服務機構,國內書畫界流傳著一句話:“全國書畫看山東,山東書畫看濰坊”。
“濰坊的藝術品質押融資需求旺盛,我們決定嘗試以書畫為突破口、開展藝術品金融作為特色化業務。”主管該項業務的濰坊銀行副行長王遠軍回憶說,最先碰到的難題是市場和客戶的不規范。
一方面是藝術品作為非標商品沒有公認的評估標準,另一方面畫廊、美術館數量雖多,但實力、口碑不同,多數是“三無”狀態,營業執照、財務報表、交易記錄都沒有。
對于后者,濰坊銀行有嚴格篩選標準。這對市場形成正向激勵:為了得到融資,眾多藝術機構開始自覺規范經營和交易行為。
對于前者——這個至今讓很多金融機構迷惑和頭痛的問題,濰坊銀行的選擇是“在市場碰到的問題就回到市場去解決”。
最初他們也以房產等作為抵押物開展藝術品質押融資,但很快遇到“瓶頸”:貸款額度始終不高,或藝術家沒有房產等抵押物。
這種模式的本質也并非藝術金融。
經過調研,濰坊銀行發現,圍繞藝術品,做收藏、拍賣、展覽的不同人群會形成“圈子”,可以從中挑選擁有良好口碑和實力、且有購買質押品意向的人作為預收購人。
銀行推薦合適的預收購人給融資人,雙方自行對藝術品鑒定、評估并拿出都認可的估值,銀行據此向融資人提供貸款。
融資人與預收購人也會簽訂藝術品遠期交易合約,一旦融資人無法償還銀行貸款,則由預收購人獲得質押藝術品并負責還清貸款。一般來說,貸款金額為質押品市場價格的3~5折。
這就是后來的預收購人機制。
“這種機制其實是繞過鑒定、估值難題,直接解決最后的變現問題。”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馬健評價說。
“藝術品的鑒定、估值不是銀行能做的事,再努力也成不了專家,”王遠軍解釋說:“銀行的‘角色是媒介,我們不關心一幅畫到底值多少錢,只要能控制貸款風險就夠了。”
銀行事先對預收購人的水平、人品、實力作嚴格審查,其評估標準,除了藝術品交易記錄,還包括其名下的美術館或畫廊的經營流水、銀行資產及交易信用等;還要評估不同收購人能承擔的預收購金額。
現在,與濰坊銀行有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往來的藝術機構超過百家,以藏家為主、包括畫廊等機構在內的預收購人也接近百家。
西沐對本刊記者表示:“基于預收購人機制,所有藝術品門類都能進行質押融資并做成規模。”
銀行與拍賣行的艱難互信
2014年,文化部市場中心統計顯示,全國7000家典當行中,有藝術品典當業務的只占千分之五,真正開展相關業務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只有約20家。
而據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藝術金融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5)》統計,2015年銀行業藝術品質押融資約20億元人民幣。
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藝術品金融所副所長黃雋看來,典當行依靠所具備的鑒定人才選擇藝術品門類,傾向于黃金、玉器、翡翠等。而純藝術品質押占比微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銀行業介入則只有十數年,幾乎與中國藝術品市場崛起同步。
“國內很少有銀行敢在無擔保的情況下提供貸款,濰坊銀行的預收購人其實也是擔保人。”她分析說。
也有銀行與拍賣行合作的案例:在拍賣行拍得的藝術品,買受人以此為質押向銀行借款,拍賣行可作為擔保,貸款額度大多為市價的50%。
濰坊銀行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等也有合作,但沒有通過拍賣行低價處理質押藝術品。
“一些客戶有短暫資金困難,會從其他途徑想辦法。”王遠軍說:“銀行貸款遠低于質押品市場價,沒人愿意低價處理來償還貸款。”
在馬健看來,銀行與拍賣行合作的最大障礙是缺乏互信。畢竟,專家估價不是行家估價,拍賣行給銀行的報價與市場價也許并不一致。
“雙方都想降低自身風險,很難找到折中方案。”他分析說,控制風險必然面臨鑒定等高企成本,降低成本則只能承擔高風險,“只有交易成本內部化才能避免這些問題。”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規定,拍賣機構不得拍賣自有財產。這使拍賣公司在變現客戶質押藝術品時存在障礙。于是,由關聯性公司從事放貸業務成為另一種選擇。
2014年6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立了“嘉德文化集團”,下轄嘉德拍賣和嘉德投資兩家公司,后者就主要負責關聯業務。
“藝術品市場相對小眾,國外藝術品質押融資規模也不是很大。”黃雋解釋說,藝術品交易被稱為另類投資,因為它是精神文化需求,并非人人需要,何況當下的藝術品市場價格已被推得很高,非一般人能參與。
不過,據王遠軍觀察,當下市場的蕭條并未給藝術品質押融資帶來太大影響。
“對這項業務感興趣的金融機構也增多了,很多同行都來濰坊銀行‘取經。” 王遠軍說:“經過多年摸索積累,也許藝術品質押融資自身也到了有所突破的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