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命陳述是對組織使命的文字陳述。隨著美國大學開始公布使命陳述之后,英國大學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也逐漸公布各自的使命陳述。以羅素大學聯盟的24所研究型大學為對象,通過分析比較各個大學使命陳述的具體內容,以期為我國重點大學制定使命陳述提出借鑒。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使命陳述;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20001051使命陳述與高校發展
任何組織都應該有自己的使命。大學使命是人們對大學所賦予的責任,是大學的價值追求和奮斗方向。江西師范大學眭依凡教授認為:“使命是人們對組織必須承負的社會責任的一種認定,亦是人們對組織應有價值的一種判斷和要求。”[1]在他看來,使命承擔了人們對組織的期望和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具體規劃大學的目標和任務。使命陳述是將使命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是組織對外的一種正式的宣告。
然而,使命陳述的制定到底是否有意義、是否在高校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些問題已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支持使命陳述有用論觀點的主要是一些組織行為學的學者,他們試圖通過組織行為學的視角來解釋使命陳述的必要性。在他們看來,使命陳述是組織活動開展和實施的基礎,能有效地指導組織的一切活動,清晰地展現組織自身的價值和理念,同時高效地實現各項目標。加迪納指出,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使命陳述,組織的活動和實踐就不能推動組織的發展[2]。而科恩和馬奇、紐森姆等學者則認為大學使命陳述空洞無意義,缺乏指導性,并為此做出了一些實證研究。柴特檢驗了幾十所高校的使命陳述,認為它們看起來是雷同的,因為都包括了模糊和索然無味的目標[3]。本文認為盡管目前的大學使命陳述不夠完善,但是它反映了大學的核心宗旨和價值取向,至少能夠明確高校開展活動時的出發點和意圖,能夠指出活動方向,形成高校發展的特色。因此,對這些大學使命陳述展開研究,制定合理的大學使命陳述還是有意義的。
盡管世界各國在意識形態、經濟制度或歷史背景方面千差萬別,但從西方大學演變而來的模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占據著統治的地位[4],尤其是處于中心地位的研究型大學,不僅享譽盛名,而且有著可觀的研究基金,是知識與真理的主要創造者和傳播者。羅素大學聯盟由英國24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組成,被譽為“常春藤聯盟”,代表著英國最頂尖的大學。文章以羅素大學聯盟為研究對象,分析各個大學使命陳述的文本,以此了解英國著名大學使命陳述的內容和特點,從中得到學習和借鑒。
2英國研究型大學使命陳述的特點分析
羅素大學聯盟24所大學中有14所大學(分別是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華威大學、謝菲爾德大學、諾丁漢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紐卡斯爾大學、英國約克大學、??巳卮髮W、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網絡主頁上有對自身使命的具體陳述,以使命(mission)或使命陳述(mission statement)的形式出現。筆者將這些使命陳述逐一打印出來,對具體文本的要素進行分析,根據要素出現的頻率和內容進行評價。在這14所大學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要素和相關表述如表1所示,通過對具體文本的要素分析和內容比較發現以下特點。
(14)領先的教學研究;成為世界教學和研究的領先者;高質量的教學和研究;成為研究和教學世界領先的大學之一;致力于世界領先的研究;造福社會
(14)改善個人和社會的生活;為本土的學術、文化和經濟服務;讓世界更美好;努力使社會的、環境的和經濟的效益最大化;學生培養
(9)對經濟和社會做出貢獻的全球公民;培養下一代的研究人員、科學家和學者;成為世界公民;發展學術界、研究領域、博學的行業和商業創新的領導者;畢業生擁有最高的專業素養;學校定位
(9)保持世界領先的科研和教學機構;成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一個杰出的機構,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學之一;成為世界教學和研究的領先者;知識創造
傳播(8)增加人類知識和理解;理解事情的起因;知識的進步;確定新的研究領域;探索真理;對外合作
交流(8)為世界各地的學生教育;和別的組織合作;鼓勵海外學生的申請,增加國際經驗;第2期劉燁英國研究型大學使命陳述比較分析
教學研究2016
2.1注重大學的基本職能,強調“教學與科研”、“造福社會”和“學生培養”在14所大學的使命陳述要素統計結果中,每一所大學都強調“教學研究”和“造福社會”,兩者并列第一,緊追其后的是“學生培養”和學校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定位”,接著便是從中世紀歐洲就已經關注的“知識創造與傳播”和體現時代特點的“對外合作交流”。
從大學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中世紀的歐洲賦予了大學創造傳播知識、培養高貴有教養的人的職能,德國洪堡大學更是將科學研究的重任交托給大學,而后美國高校迅速發展,把大學從象牙塔引向社會中心,大學的職能擴展到了對社會的參與。由此現代大學形成了公認的三大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這些很好地體現在研究結果中,“教學研究”、“造福社會”和“學生培養”這三個要素出現的次數位列前茅。盡管學校不同,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在使命陳述中強調大學的基本職能。在不少學者看來,大學之所以經久不衰,也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三種最本質、最重要的職能。而我國重點大學的使命陳述常常將學校定位放在首位,其次是學生發展和服務社會。
在彭正霞和陸根書對中國C9聯盟大學的使命陳述研究中,8所學校均涉及到學校定位,7所學校涉及到人才培養,6所學校涉及服務社會,只有4所學校提及科研[5]??茖W研究是知識創造的源泉,也是知識應用的途徑,只有培養出合格出眾的學生,才能維護、傳播、再創造這些新知識,才能將知識應用到實際,改善生活,服務社會,也得以間接夯實大學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在使命陳述中應該強調科研、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才能夠讓大學永葆強盛的生命力,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也只有做好了這些,才能夠使學校的理想定位得以實現。
2.2教學與科研并重,定位為世界一流的教育與研究機構19世紀以來,隨著大學擔負起研究的使命,如何處理好研究和教學之間協調統一的關系一直困擾著高校,特別是20世紀高等教育大眾化,再加上市場經濟的影響,研究和教學之間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但 “教學和科研不能相分離”幾乎是當今學者們的共同信念。根據京都大學江原武一的研究,認為倘若教學與研究過度分離,則可能扭曲教學的性質和形態,容易使大學教師分成兩個集團:專司教學的大學教師和專司研究的大學教師[6]。研究和教學如此聯系緊密、相互影響,但不同大學仍會有所偏向。尤其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中研究的使命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美國221所研究型大學中,203所(91.86%)明確表明其研究使命,106所(47.96%)提出教學使命[7]。不難看出,在使命陳述中過度強調任何一方,都會容易導致教學和研究的地位不同,影響二者的協調統一。
由表1可以看出,在這些英國著名大學的使命陳述中教學和研究占據同樣重要的地位,二者幾乎都是同時出現,常常以“teaching and research”或“education and research”來表達。雖然這些高校也都是研究型大學,但是每所學校都能很好地擺正“教學”和“研究”的位置,始終對二者一視同仁,并且在學校的發展目標中,也都是定位為一流的教學與科研機構。使命陳述構建了高校各項活動的基本框架,在使命陳述中“教學”和“研究”占據相同的比重,能夠保證高校發展建設中對二者有著相近的重視和投入,保證“教學”和“研究”雙管齊下,共同發展。
2.3學生培養方向明確,以有作為的頂尖人才為目標在14所大學中,9所學校都提及了“學生培養”的問題,其中對于學生培養的方向和目標都比較明確。與建設世界一流的教學和研究機構相對應,學校所要培養的人才也均以杰出的、能服務社會、文化和經濟的高水平人才為目標。如華威大學希望能輸送“對社會和經濟做出重大貢獻的全球公民”[8];倫敦大學學院旨在“發展未來一代又一代的學術界、研究領域、博學的行業、商業和創新方面的領導者”[9];愛丁堡大學則努力培養“擁有最高專業素養的畢業生”[10]。這些研究型大學不僅對人才培養具有較高的要求,并且明確地指出了所要培養的人才類型,為學校的發展、學科的建設甚至是校內各項活動的開展都提供了重要的出發點和依據。致力于培養“下一代的研究人員、科學家和學者”的帝國理工學院,大力發展科學和醫學,建設研究型大學,培養高水平人才,效果顯著。經過不斷的努力,它在英國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工科最好的院校[11],擁有72名皇家院士、84名皇家工程學院院士,同時校友中有14個諾貝爾獎和2個費爾茲獎得主[12]。
相比之下,綜合實力較這些知名研究型大學薄弱一些的大學在使命陳述中對學生培養的方向和類型沒有明確具體地表達,使用了一些較為籠統抽象的概念。譬如南安普頓索倫特大學的使命陳述是“追求滿足雇主需要的、兼具包容性和靈活性的高等教育,并能幫助學生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競爭世界中獲得成功”[13]。“成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詞匯,南安普頓索倫特大學并未明確地指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向社會輸送什么樣的人才,使得使命陳述未能很好地發揮指導性作用、為高校各項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框架。
2.4加強對外合作,走向國際化和全球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不再封閉,而是不斷對外開放,漸漸走出象牙塔,走進社會的中心,走向世界的舞臺,關注與外界的合作,關注國際化和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在2014年9月召開的第5屆世界比較教育論壇中,更是強調了全球化已然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會議的焦點集中在了“國際化、區域化與本土化”的關系上。在國際舞臺中,英國高校不僅看到這種變化趨勢,更是在使命陳述中重點強調了與本土組織乃至與世界組織的合作。
資料顯示,8所學校都提到了“對外合作”的相關詞匯,譬如“與創新企業的合作”、“與國際接軌”、“通過自身或與別的組織合作造福社會”、“與工業和致力于研究的同仁保持緊密合作”、“繼續發展與歐洲共同體和其他國家有關的教學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倫敦大學學院,“使命”內容強調“UCL是一所全球化大學”[9]。這所學校從創校之初就擁有超前的理念,精神之父杰里米·邊沁所倡導的國際化和全球化成為倫敦大學學院的建校之本。故而,這所學校從辦學之初就強調自由開放、兼容并包的理念,不僅在招生政策上嚴格保留沿襲已久的非宗教特點,也提倡最大限度地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這種特點體現在語言課程的設置上,該學院成為首個開設英語文學、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等學科的綜合學院[14]。注重海外校區的建設,已經在中國寧波和馬來西亞吉隆坡建立分校的諾丁漢大學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5突出學校特色,形成高校發展的品牌戰略
縱觀各個學校使命陳述的內容可以發現,多所學校的使命陳述都具有鮮明的特點,打造不同的品牌影響。如以高質量的教學和研究課程聞名的紐卡斯爾大學,在使命陳述中聲明要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打出了鮮明的“教學品牌”;愛丁堡大學則要打造“人才品牌”,要“招募和發展世界上最有前途的學生和最優秀的教職工”[10];而帝國理工學院不僅要打造“學生品牌”,“培養下一代的研究人員、科學家和學者”,同時也強調了“學科品牌”,重點打造科學和醫學,聲稱“在科學、工程、醫學和商務方面提供世界級的獎學金、教育和研究水平”[15]。當然,作為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多數學校都會打出 “科研品牌”,如華威大學要成為“世界研究和教學的領導者”[8],在研究方面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在英國、歐洲甚至是全世界都建立起卓越的學術聲望。
高校品牌戰略就是根據自身的核心價值理念,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世界,通過學校的整體優勢和獨特個性,爭取更多的辦學資源,提供優質的教育產品和服務,提升學校競爭力,提高社會普遍認同感的過程[16]。在使命陳述中,突出高校的特色,形成自身的品牌戰略,有助于高校集中資源,發展優勢,走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保持學校特色,這一點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伍德羅·威爾遜不謀而合——“普利斯頓不像哈佛,也不希望變成哈佛那樣;反之,也不希望哈佛變成普林斯頓”[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