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多媒體、網絡、語料庫等信息技術在漢語國際教育中運用與特征后,認為深度融合的漢語國際教育在宏觀上應該做到教學理論、信息技術與漢語國際教育三者相融合,微觀上應該準確地以學生每個階段的知識水平為起點,以漢語本體特征為切入點,深入到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教學。從當前水平上,應該創新或建立運用信息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理論。從長期目標講,應該打破課堂觀,建立知識獲取中心觀,突破信息技術運用的局限,提升研究與教學的新高度。
[關鍵詞]信息技術;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理論;學生本體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20077051
綜述
信息技術即管理和處理各種信息時所使用的各種技術,所以信息是處理的對象,技術是處理的辦法,包括對信息的甄別、分類、存儲、利用等方面。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即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的稱為教育技術學。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側重于技術手段,而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學科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二者即有重合又有所側重。隨著來華留學生與域外漢語學習者的增多,信息技術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也越來越廣泛,信息技術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研究是第二語言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問題。從學者們的成果中發現,自2005年至2014年,國外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研究的論文有2 600多篇,國內有11 470多篇,而把信息技術作為漢語國際教育研究內容的只有100多篇。研究集中在語料庫類型、語料庫建設與應用、多媒體教材開發、多媒體資源建設與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網絡課程、網絡教學設計與開發等幾項內容。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多媒體、網絡與語料庫三種類型,它們是漢語國際教育中信息技術運用的主要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
2信息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現狀及特征自2005年至今,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的成果涉及教育技術類、語言學及語言教學類、外語教學類、綜合教育類、綜合性社會科學類、國際學術會議輯刊以及研究生碩博畢業論文等七種類型的刊物。總體而言,多媒體技術、語料庫技術與網絡技術等三種形式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運用呈上升趨勢,與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形勢總體一致,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涉及到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各方面[1]。關于信息技術和漢語國際教育結合的研究越來越多,但主要研究對象是語言進修生,且研究成果存在雷同。在類型分布上以多媒體技術的研究成果最多,網絡技術次之,語料庫技術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研究成果最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語言大學等幾個留學生事業發展較早的機構。信息技術運用的廣度、深度以及研究質量存在地域上的差異,而且與國外信息技術研究水平有一定差距。下面分項說明相關的研究內容與特征。
2.1多媒體技術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運用與特征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以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為起點,同時注意到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的優缺點。多媒體技術在漢語國際教育中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課件制作和言語知識與言語技能訓練中。在漢字教學案例中,運用六書理論進行漢字教學,借用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效果呈現相近字形的細微差異(如已己巳),借用圖片資源呈現象形字(如山水火)和會意字(如卡尖眾)的形義關系等教學實踐。在口語教學案例中,采用片段動畫或視頻資源引起學生興趣,在教師言語與視頻詞匯呈現的引導下,讓學生解釋動畫或視頻中的內容,并要求學生做出相關評價,通過與自己國家的對比,強化留學生口語表達與交際能力。第2期姜永超信息技術驅動的漢語國際教育現狀與反思
教學研究2016
類似的還有多媒體技術在語音、詞匯等言語知識和聽、讀等語言技能學習中的運用;(2)多媒體教材的制作原則與教材開發的流程[2]。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多媒體呈現形式、教學對象和導航策略。然后是對多媒體資源的非線性編輯,根據教學內容制定通用庫,也可以根據特定對象制定專用庫(如HSK)。最后,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從通用庫或專用庫中提取相應資源制定多媒體軟件或教材,此流程根據教學或學習需要反復進行;(3)制作軟件或利用即成軟件進行國際漢語教學。設計易錯字筆順教學軟件,把易錯字分成筆順演示、筆順列表和筆順練習等三個環節。筆順演示由多媒體軟件自主呈現,筆順列表給出易錯字完整的書寫序列,筆順練習環節由漢語學習者根據前面的學習自主操作。利用多媒體互動軟件Smart Notebook進行詞匯教學是即成軟件中比較成功的案例之一,它可以實現視頻文字圖片等資源整合,利于語義環境的構建,如進行“不但”“雖然”等虛詞教學,視頻呈現與句子呈現能先后進行;(4)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瓶頸的研究。在學習者角色轉變、研究對象和多媒體軟件開發[3]等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但是在資源庫建設、教學資源利用和對外漢語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等方面還沒能提出切實有效的可操作性措施;(5)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效果研究。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前后留學生知識水平的變化以及問卷調查兩種方式評價教學成果。上述研究成果從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學內容、軟件、留學生角色以及多媒體教材研發等方面展開。但是上述研究成果以經驗研究為主,多媒體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具體的操作方法較少,在實證研究中存在采集標本較少、對象單一、解決方式雷同等問題。
2.2網絡技術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運用與特征
在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下,遠程漢語教學、網絡課堂和微課堂成為新的漢語教學與學習形式。同時,受國外網絡技術運用案例(如早稻田大學Tutorial語言學習模式、MOOC課堂)的影響,迫使開展漢語國際教育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發展趨勢研究[4]。(1)基于網絡技術的國際漢語課件系統設計、交互設計、功能特征與實現方式。網絡技術支持的多媒體課件制作系統有面向教師和學生的兩個接口,主要包括綜合課與口語課兩種課型,綜合課包括電子教材、特色教學與屬性三個部分,以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與操練為主,口語課型以情境設置和語言點操練為主[5]。在網絡課件開發的過程中,腳本編寫禁止照本宣科,忌不分層次。教學資源應該模塊化,課程審校要經過教師、學員、編輯和專家四個環節的層層審校等[6];(2)網絡技術運用于國際漢語教學。如在聽力教學過程中,發揮網絡技術聽前激發興趣、聽中形象化具體化聽力內容、聽后即時檢驗聽力效果的作用[7]。以“一路一帶”的新聞報道為例,聽前,展示一路一帶涉及到地區和國家以及相關詞匯。聽中,反復播放網絡音頻或視頻確保學生理解。聽后,通過提前設計好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和解答。對外漢語教育資源網站運用于漢語教學,利用孔子學院遠程教育網和在線漢語學習等近百家網站進行語言教學實踐,這些網站一般都包括字詞音段篇章完整的教學與學習內容。在閱讀教學中,通過網站上的詞匯與音頻刺激學生的感官,以網站上的動畫和視頻片斷促進學生對語境與語義的理解。此外,虛擬現實技術也可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8];(3)基于網絡技術的社區化、個體化與網絡課程創新性運用。成功的案例是基于網絡技術IASTA模型的社會性網絡國際漢語教學,它是運用社會文化理論和交際能力模式,建立的一個由互動、音視頻、分享和活動四部分組成的網絡社會性漢語學習模型,如:使用博客閱讀教學案例,突出擴展閱讀、信息查詢和讀后簡報的功能,實現了課前去除障礙、課堂激發興趣和課后及時指導的功能。其它還有網絡P2P、QQ聽說讀寫以及iTalki的語言學習社區等;(4)基于網絡技術的網絡資源建設和運用。運用漢字六書理論設計網絡漢字學習平臺及多媒體漢字教學字典網絡資源;(5)教學法與教學理論在網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提出漢語國際教育中可以運用“要素主義課程理論”“教學模式理論”“語境教學理論”“行為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 認知心理學理論”,進而從創設情境、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課堂鞏固與總結、效果評價五個環節進行課堂教學設計[9]。但是,在理論、技術、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之間沒有具有實現方式與步驟。這給后學的實例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綜上所述,基于網絡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已經涉及到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各方面,網絡與課堂的結合關乎漢語國際教育層次與廣度,是現代漢語國際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涉及重要性、網絡技術本體設計、特定網絡對象、網絡資源以及理論指導網絡語言教學等諸多方面。但是,對網絡技術本體的關注較多,而對如何促進課堂與網絡的結合研究不深入,對教學內容、網絡技術手段、教學對象及相關理論的深度融合的研究成果更少。雖已強調建立適應國際漢語教學的教育技術理論與相關理論運用的重要性,但對于如何具體運用的案例以及案例效果的實證研究幾乎為零。有些在論文中提到漢語國際教育中運用理論,但是在教學模式設計以及對教學模式構建的過程中理論運用不足。
2.3語料庫技術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運用與特征語料庫是掌握留學生漢語習得特征與進行語言教學的寶庫,在“凸顯學習者的中心地位、利于營造語言學習環境、能為教學大綱提供參考、提供中介語形式、為教材編寫提供素材、利于語言形式的研究、利于辭書編寫、發現和修正語言規律”等方面發揮作用,因此語料庫技術的運用成為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10]。
首先,基于漢語國際教育本體知識庫的漢語教學。(1)按照現代漢語離合詞離析頻率高與使用頻率多的特征分散到初、中、高三個階段的學習中。使用CCL語料庫,得出離合詞離析形式“A+了(其它形式)+B”(洗了澡、洗了一次澡)、“A+補語+B”(洗完澡、洗不了澡)、“A+名詞/代詞(的)+B”(幫同學忙、幫她的忙)以及“A+數量詞+B”(洗兩次澡)等四種形式,在十三種離合形式中是離析頻率與使用頻率最高的。依據離合詞離析的非莊重語體特征,確定六十個(如跑步、洗澡)離合詞,并實行以口語教學先行、常用句式教學為輔的教學順序與方式[11];(2)基于本體知識庫的動物義場分布,提出相關義場運用直觀法、語境體會法、聯想對比與概念圖法的教學策略。如“猴”字義場,首先通過情景教學法展示“猴”作為哺乳動物所具有的體、毛、色、形、飲食、居住環境等特征。接著展示中國十二生肖圖,讓學生理解“猴”作為十二生肖的義項。第三步通過展示熊與猴讓學生理解“猴”的瘦小義項。第四步通過展示猴蹲與人蹲的樣子獲得“像猴蹲著”的義項。最后通過猴子的善動視頻表示猴的“機靈乖巧”義項[12];(3)語料庫數據驅動下的漢語國際教育框架式語塊教學模式。如在綜合課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分出語音、漢字、詞匯和段落教學模塊,通過語料庫提取相應的教學內容;(4)根據語料庫中詞語搭配特征進行詞匯教學等[13]。
其次,基于中介語(HSK)語料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語習得規律、原因分析、遷移的重視等。研究語料庫對教材編寫、對外漢語詞典編纂、對外漢語水平測試提供語料與支撐[14]。
再次,使用自建中介語語料庫和多信息標注語料庫以及對自建語料庫進行詞匯教學實踐與分析。如進行“趨向補語”“不”“雖然”字等語法偏誤的分析。
綜上所述,語料庫技術在國際漢語教育中的運用,需要深入研究判斷語料庫建設的水平、質量與語料庫研究結果的科學方法,加強共時的、不同地域的語料庫建設與對比研究,開展不同時間段、不同對象的語料庫建設,制定語料庫資源的共享標準與平臺,對語料庫資源進行深入加工與多層信息標注共享。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標注系統與標注標準,而且語料庫網在教學中的運用及實證研究都有待深入。
有關信息技術的整體研究,首先,基于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漢語教學模式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數據驅動學習理論與多媒體驅動學習理論,突出技術意識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軟件與硬件的運用、教學與學習環境、游戲化學習和個性化云服務利用等[4],但具體如何實現還需要做深入研究。其次,對信息技術的利用要轉變教學理念,重視組織教學過程與信息技術學習,加強教學平臺建設等,才能改變當前“對現有教學資源過分依靠、視圖影響文字、以課件為中心備課”等錯誤現象。最后,突出結合信息技術的“聽歌填詞”“按聲索驥”“擊鼓傳話”“ 雙賛配音”“ 百家講壇”等教學法的運用。如通過authorware或者flash制作按聲索驥法的方位詞教學,教師制作好地圖,課堂上學生根據錄音提示用鼠標繪出路線和到達的目的地,如果正確,將會顯示目的地名稱,否則將重新進行按聲索驥的聽力練習。再如,擊鼓傳話法由教師提供設計好與教學相關的視頻,課上讓學生反復看,然后根據教師提前設計好的相關問題,指定一名學生回答,再由這名學生找下一位學生評價回答的正誤,如不正確,由第二位學生進行補正,接著再由第二位學生隨機抽取多媒體屏幕上的問題,以此類推進行擊鼓傳話練習。
3信息技術與漢語國際教育深度融合反思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漢語國際教育中,除了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信息技術使用的比例越來越大,其中多媒體技術最多,其次為網絡技術,而語料庫技術開始增多,但主要用于研究,而非面對來華留學生本體。面對課程教學的語料庫技術將是努力的方向。設計的漢字學習數據庫,突破六書理論,以漢字形義構的構件理論作為制作數據庫的理論指導,根據留學生漢字的使用頻率、漢語水平考試習字要求以及留學生當前漢字水平,初步確定漢字的習得順序。進而根據漢字構件的層次多少,對漢字習得順序進行再次篩選,最終確定漢字難度、學習層次、構件、構件數量、構件層次、漢字頻率、適應語境和常用義項等八項作為數據庫字段。如“分”和“布”,雖然同由兩個構件構成,且只有一級構件層次,但是根據語料庫統計,“分”的使用頻率遠高于“布”,所以,把“分”漢字教學中作為學習層次的第一級,再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習的需要。
信息技術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融合存在地域上的不均衡性,發表關于信息技術運用于國際漢語教學的論文多是發達地區高校,以北上廣為主,中西部地區的高校較少,河北省和緊鄰的京津地區在研究成果與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研究成果和科研水平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各地漢語國際教育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以及國際漢語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與意識。在調查中發現,河北省只有幾所院校使用或部分使用多媒體教學,而對網絡技術與語料庫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認識不夠。教師信息素養不能適應漢語國際教育的需要,有些院校在硬件設施、軟件系統與平臺、信息技術資源等方面就存在嚴重缺陷,這制約了河北省漢語國際教育的推廣與文化的傳播。
信息技術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趨勢,深度整合的國際漢語教學要打破課堂教學觀,突出以知識獲取為中心的引導觀。在注重MOOC等新技術手段研究和變革之外,更應該注重在技術變革之下的國際漢語教學體系及模型的構建。當前水平來說,教育技術與漢語國際教育的深度整合,應該做到理論、信息技術、漢語本體及學習者的結合研究。從長遠目標講,應該打破課上課下的概念。教師與學生都應該以新知識的獲取為中心點,在此中心點之前,研究技術應該如何適應感性獲取,如何獲得學生的真實水平與能力,在獲取新知識與理性化過程中,應該如何發揮技術與理論的作用。對知識點或中心點的習得效果,同樣需要對知識內化的檢驗,完成的知識習得和教學檢驗過程不一定發生在課堂上。雖然有學者提出網絡課堂、微教學、反轉課堂等概念,而這些概念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以課堂為中心。深度整合的研究,應該以多元學習者知識的發現與運用為中心,研究不同技術手段在語音、漢字、詞匯與語法等漢語知識教學的教學模式、地方文化資源與信息技術融合;研究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聽說讀寫等漢語技能的習得模式與資源平臺建設。將漢語本體研究、語言教學理論與信息技術運用相結合,如在教學實踐中,為了實現隨地、隨時、隨處學習,并能夠合理地測評學生的當前水平,在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過程中,以支架理論為基礎,設計了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等知識獲取前的語言測試,通過多媒體電子教室,將測試數據傳到教師機,系統根據測試結果分等級確定每個學習者將要學習的新內容,通過電子教室個人學習、分組學習以及教師干預等實現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利用隨機測試軟件,實現對新知識習得效果的掌握,反復循環直到實現最終的知識獲取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知識、通過信息技術理解學生知識水平和知識獲取干預等,更長遠的目標是把留學生言語知識APP化,實現留學生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并將知識學習效果反饋到教師手機上或計算機服務平臺上,真正做到知識的操練與指導在課堂上,知識的預習和效果反饋在課堂外,并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由系統平臺自動分配新的知識內容。信息技術的利用將很大程度上改變課堂作為知識學習中心的觀念,使課堂成為知識升華與運用的練習場。
深度整合的國際漢語教學不僅在于使用理論,更在于創新理論。傳統教學理念認為非正式學習是正式學習的補充。而在信息技術下,學習活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非正式的泛在性學習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4G無線技術、物聯網技術及便攜移動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軟硬件的條件已經具備,使漢語知識的獲取變得無所不在、無處不用。信息技術已經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應該是提高國際漢語教學效果與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還促進了原有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創新與發展。如在圖示教學法與情景教學法中運用信息技術,使教學模式從具體實物向虛擬空間轉變等等。
深度融合的漢語國際教育還要注重知識引導者的特征與作用。即國際漢語教師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角色與功能的轉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與教師的信息素養等。教師已不僅僅是運用一個PPT,或者采用一個方法,而是將信息技術的成果與知識內容結合起來,運用適當的教學理論并創新教學理論,實現習得者知識的獲取、消化、吸收和運用。要革新教師的教學觀與技術觀,形成一種新的信息技術觀理論,網絡技術與移動技術為這種教學觀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
深度整合的漢語國際教育也要開展針對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微教學與微研究,面對每個知識點,首先要分析知識點自身的屬性特征,面對多元化的習得對象,要把握多元學習者的知識水平與知識差距,結合留學生知識區的二語習得,采用恰當的信息技術手段與信息技術展示方式。必須將漢語的本體、語言理論與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相結合。如開展信息技術相關的微教學以每個詞、每個知識點為中心,進行短時教學與學習。以形容詞“不堪”一詞為例,通過機場候機廳人疲憊的圖片、海嘯過后的場面以及貧困者衣服破爛的圖片等系列圖片,使留學生一下子理解“不堪”作為形容詞的意義,再通過文字展示,使學習掌握“形容詞+不堪”的結構形式。再如對動詞“哈哈大笑”的講解,通過從資源庫中提取《龍貓》中父子三人哈哈大笑的短視頻,使留學生一下理解意義與用法。諸如此類的形容詞和動詞的教學在1~2分鐘內就可以實現教學和知識點習得目標,這都得益于對語言知識與信息技術的深度整合與嘗試。
參考文獻
[1] 姜永超.從漢字要素管窺漢字教學[J].語文建設,2014,(8):1920.
[2] 黃勤勇.試述對外漢語教學多媒體教材的制作原則[J].外語電化教學,2000,(12):4245.
[3] 鄭艷群.多屬性標注的漢語口語教學多媒體素材庫建設及應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5):3439.
[4] 鄭艷群.技術意識與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創建[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4,(12):1418.
[5] 李旖旎.基于網絡的對外漢語教學課件制作系統[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版,2003,(9):5457.
[6] 宋繼華,吳志山,徐娟.對外漢語教學網絡課件制作的三個誤區[J].中國電化教育,2004,(5):6568.
[7] 劉瓊.網絡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
[8] 仇鑫奕.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06,(2):3236.
[9] 徐佳佳.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對外漢語口語教學設計[J].今日科苑,2009,(21):143144.
[10] 鄭艷群.語料庫技術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透視[J].語言文字應用,2013,(2):131138.
[11] 王海峰,王鐵利.建立在語料庫基礎上的漢語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以現代漢語離合詞研究為例[J].漢字文化,2009,(2):8491.
[12] 李蓓.語料庫視野下的現代漢語動物義場代表詞義項分布及其對外漢語教學策略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
[13] 王麗麗.基于語料庫的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14] 盧偉.語料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0):112115.
Reflec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rive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NG Yongchao
(College International Exchange,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edia,network and corpus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the macroscopic model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tegrate deeply teaching the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As to the microscopic model of them,the current knowledge level of the each student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essential traits of Chinese and use them to study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inguistic skills.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nnovate theorie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hort time,and should break classroom centric to set up view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s centric.Just follow them,we could get breakthroug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higher research and teaching level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theory;student cen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