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我國經濟發展正步入“新常態”,即社會發展從滿足基本需求的低收入階段,進入滿足更高層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階段。原有的勞動力、土地、資本三大動力已明顯衰退——人口紅利下降、土地成本激增、各類資金總量充裕卻“無路可投”,且投資效率偏低。
一場事關國家未來的供給側改革,究竟應該如何進行?很顯然,經濟要想持續增長,就必須充分激發科技創新這一動力源。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創造高質量的人才供給和激勵創新的制度環境,這是形成新的動力源的前提。
人口紅利在我國經濟發展前期,曾扮演了重要支持角色,但近年來支撐力明顯滑坡。低廉勞動成本比較優勢曾為我國經濟注入了一股強勁的發展動力,但隨著經濟發展出現所謂“劉易斯拐點”,社會適齡勞動人口以每年數百萬的規模遞減,各地相繼出現了民工荒、招工難和用工貴等現象。
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加速。有研究表明,我國將在“未富先老”后的5-10年內步入超老齡社會。考慮到人口基數與結構變化是決定國力和國運的一個因素,“放開兩孩”后,還需有接續的適當鼓勵生育的措施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的戰略舉措。
除勞動力要素外,我國還面臨兩大供給側難題——土地資源開發空間受制收窄、資本邊際收益下降和使用效率低下。
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大量城郊、農村土地以各種形式被轉化為城市發展用地,這本是城鎮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隨著土地的長期開發,我國相應的土地管理制度未能隨著經濟發展而因地制宜做出創新升級的戰略調整。
由此造成的是土地市場以非常規的渠道、路徑發展,造成了網絡上不時有“天價”拆遷,征地拆遷補償成本居高不下,有關極端事件等事情曝出。
如此發展,不單是容易引起諸多社會沖突與群體事件,還造成土地開發利用空間越收越窄的局面。因而,現有土地開發機制需要另辟蹊徑。
資本要素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但近些年問題也積累甚重。事實上,不管是從企業、機構還是從居民儲蓄上看,我國都堪稱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但由于常規投資邊際收益遞減已普遍出現,金融和資本領域又存在較為嚴重的供給抑制與約束,使資本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資金無處可投,需要將制度創新與投融資機制相結合尋求新的出路。
國際經驗顯示,各國早期經濟發展中,勞動力、土地和資本對經濟增長有著明顯的支撐和貢獻,但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這三項支持力明顯滑坡,科技創新這一動力就應時應勢被充分釋放出來。
值得重視的是,制度缺陷難以激發知識分子,特別是科研人員發揮聰明才智去做復雜的腦力勞動。近一時期,還發生了一些打擊、限制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不良案例,一些單位起勁地按官本位、行政化規則標準,對科研課題經費層層設卡。這應該引起反思和重視。
總的來說,從供給側要素結構升級與動力體系轉型來入手改革,符合我國當下國情且迫在眉睫。在勞動力優勢衰退、土地發展利用受限、資本無處可投的情況下,一方面需要及時調整人口政策,優化實施人口資本戰略,另一方面要積極審慎地推動“地票制”等土地制度改革,并解除金融抑制優化投融資機制。
最重要的,還須做好制度與規劃的完善調整,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充分尊重科研規律,優化科研環境,激勵科研人員勇于創新,以釋放科技支撐力。至于如何將改革良策落細落實,還需要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及時實施有效的理性供給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