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歐
“堅守政策性職責,支持企業走出去。”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董事長王毅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掌舵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下稱中國信保)多年,他親歷了全球經濟的的高速成長以及全球金融危機,“我們已積累了過硬的服務能力和優勢?!?/p>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測算,中國信保2012-2014年通過出口信用保險直接和間接拉動的年出口規模約占我國年出口總額的25%,促進和保障的就業崗位達1400多萬個。這意味著,中國信保至少對我國1/4的出口規模具備強勁的拉動力。
然而,我國當前的外貿形勢嚴峻復雜,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以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過程中,對出口信用保險“防風險、促融資”的需求明顯上升。

“與實際需求相比,我們的服務惠及面還應進一步擴大。”王毅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時說,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機構“夠不夠多”,而在于服務“夠不夠用”,配套政策是否能跟上。
他建議,國家能夠補充資本金,適當調整或放寬中長期項目承保政策,允許在境外增設必要的分支機構,使中國信保提高承保能力和風險平衡能力,更有力、更有效地發揮政策性作用,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開放型經濟發展。
力?!耙粠б宦贰?/p>
《財經國家周刊》:“一帶一路”沿線多為發展中國家,你如何看待企業“走出去”的新風險?中國信保將如何幫助企業應對?
王毅:企業“走出去”,在政治、經濟、運營環境等方面均存在風險。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處亞非歐地緣政治敏感區和風險集中帶,不同文明、宗教及其他力量交匯,一些國家政局不穩,部分區域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突出,一些國家法律不健全、政策不完善,商貿環境也存在較大不穩定性。
從中國信保承保情況看,這些地區對我國企業存在五方面風險:
其一,受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影響,部分資源類國家的外匯儲備縮水,貨幣貶值明顯;
其二,部分國家受地緣政治影響,政局動蕩進而影響實體經濟,造成海外買方償付能力下降,破產風險明顯上升;
其三,部分中國企業“走出去”時間短,辨別和防范風險能力不足,風險化解手段還有待提升;
其四,在國際經濟復蘇乏力之下,“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需求下降,海外項目數量萎縮,中資企業之間競爭加劇,資金壓力大幅提升;
其五,“走出去”企業面臨更加苛刻的商務條件,例如更少的預付款比例、更長的付款期限、更多的當地幣支付等,高風險業務明顯增加。
我們的職責,就是多策并舉地為企業保駕護航。
一是采取針對性、差異化承保政策,滿足企業的風險控制及融資需求。二是盡量為出險企業降低損失。三是降低費率水平、下調基礎費率,且對于小微企業出口、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出口業務,給予更大程度的費率優惠。
《財經國家周刊》:中國信保在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上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項目總額達到多少?今年有什么具體規劃?
王毅:為履行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的職責,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中國信保迅速建立了專門工作體系,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7個專項規劃的制定,對外發布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分析報告》,承擔了能源國際合作風險研究等課題任務。
這其中,我們參與建設了國家重大項目儲備庫,報送重點項目588個,總金額2700多億美元。
今年,我們將推動三方面工作:一是積極參與政府牽頭的跨部門工作機制;二是深度參與國家規劃編制,發揮專業優勢和智庫作用;三是創新國家重大項目推動機制,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
《財經國家周刊》:銀保合作“走出去”始終未有大的突破。近來,中國信保與部分銀行簽訂了“一帶一路”專項合作協議,與工行的合作已逾大半年,進展如何?
王毅:我們與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簽署了專項合作協議,共同開拓海外市場,創新銀保綜合化金融產品與服務。
過去,金融機構“走出去”常單打獨斗,在信息共享、溝通效率、產品服務銜接等方面常有不足,需要“升級版”合作。
銀保一起開發國別區域市場,從源頭獲取市場項目信息,做好投資規劃、融資條件和擔保結構設計,由此來突破各自產品疊加的傳統模式,有利于雙方融合銀保金融產品和服務,根據項目特點和企業需求,提供更多元化、個性化、綜合化、一體化的服務。
與工行簽約以來,合作效果顯著,迄今已在10余個大型項目上開展合作,合計保險金額超過60億美元。雙方在總部、國內分支、駐外機構等不同層面均建立了緊密的工作聯系,在重點海外市場成功進行了多次聯合營銷,并探索了PPP項目融資、當地幣出口信貸、信保項下債券融資等諸多創新領域。

憑借專業、團隊、渠道等優勢。中國信保近年來業務發展迅速。
配套待跟上,束縛待解除
《財經國家周刊》:如你所說,中國信保責任重大,那么當前的主要壓力何在?資本金規模能否持續支撐“一帶一路”等戰略重任?
王毅:中國信保自2009年以來,數次響應國務院號召,努力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幫助企業解決“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難題。這幾年,每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對出口信用保險提出要求,讓我既受鼓舞,又倍感壓力。
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目前中國信保在全球的官方信用機構中總體業務規模排名第一。我們的出口信用保險保險滲透率(對每100美元貨物出口的承保金額)達到16.9%,是國際平均水平的1.7倍左右。
雖然中國信保在近幾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各領域業務均合理合規地實現了良好的經營業績,但由于在我國出口貿易中,新興市場和高風險業務的占比相對較高,因此中國信保在控制風險方面承擔了很大壓力。
按照中國信保的公司章程,資本金放大倍數最高為20倍,即1元資本金最多能夠放大20倍,但眼下已達到34倍,資本金亟待充實。與此同時,國家和企業都希望我們不斷降低費率水平、擴大承保范圍,對一些領域做到應保盡保,但相關配套政策還較為滯后,要繼續完成好國家交給的任務,挑戰不小。
《財經國家周刊》:你反復提到“應保盡?!?。目前做到“應保盡?!笔欠翊嬖陔y處?需如何解決?
王毅:國家要求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確實存在難題。多年以來,我們承保了大量中長期的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項目,近兩年接近200個項目。此外,我們還長期支持電力、鐵路、電信、船舶等企業,并根據國家“去產能”要求,支持鋼鐵、水泥等企業“走出去”,以及支持能源、礦產等企業的海外投資。
但問題在于,國內外的配套體系并不完善,一些政策在執行層面的細節規定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的政策大方向的要求。
我們建議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實現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應保盡保”的要求,完善中長期險管理政策。一是在實際業務中,在政策層面對國別風險的判斷標準、對非主權項目的擔保要求等有關政策尚不明確,最終會造成一批項目的流失。二是研究降低中長期險本國成分的承保要求,擴大可承保的業務范圍。
《財經國家周刊》:近年來,我國海外利益迅速擴大。對目前在海外經營的中國企業,中國信保是否有能力切實保障他們的利益?
王毅:2014年末,我國海外資產總量已達6.4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8826.4億美元,在境外設立企業約3萬家,這些企業在當地的銷售、對外出口和投資,與國內企業一樣面臨著商業風險和政治風險,需要出口信用保險提供保障。但這些企業很多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以及非洲、拉美等欠發達地區,當地的出口信用保險體系不健全,難以獲得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中國信保主要支持中國出口、中國制造,受制于政策限制和缺乏境外機構,對境外中資企業的銷售、出口和投資無法直接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
對此,我們希望國家支持政策性保險公司在中國利益集中的“一帶一路”沿線以及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點地區設立境外機構,為中國企業海外經營提供服務,允許我們在境外增設必要的分支機構,延伸服務網絡和觸角,以便更有力、更有效地發揮政策性作用。
“不怕競爭”
《財經國家周刊》:我國短期險市場開放之后,中國信保迎來了新的競爭,目前市場情況如何?
王毅:短期險的經營風險較一般財產保險特殊,承擔的是遍布全球的買方商業風險和政治風險,風險高且難控制,在風險識別、評估、管理以及理賠追償等方面要求較高,專業性非常強。因此,在全球短期險市場中,專業信用保險機構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財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很小。
我國短期險市場于2013年年底獲準開放,先后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財險公司試點經營短期險業務。其目的,在于利用商業保險公司的網絡和人員優勢,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市場的開放,應以促進更多的企業尤其中小微企業的有效出口為目的,在這一方面,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從三年來的實際經營看,無論是承保金額,還是服務支持中小微出口企業的數量,中國信保在我國短期險市場都處于主渠道地位,市場份額占約94%,這也符合國際信用保險行業的發展規律。
《財經國家周刊》:中國信保的核心競爭力何在?究竟能否支撐行業、市場的發展,且符合我國國情?
王毅:我們早已積累了過硬的服務能力和優勢:
一是專業優勢,建立了管理高效、運作規范的管理和組織架構,組織的運轉、資源的投入全部圍繞信用保險業務展開,在買家資信調查、承保方案定制、理賠追償、增值服務等各項業務流程環節,為企業的風險管理提供一攬子產品和服務,專業技術上優勢獨特。
二是團隊優勢,擁有強大的后臺支持服務團隊,包括經驗豐富的專業承保人隊伍、專業理賠追償人員隊伍以及資信評估和風險研究團隊,在風險評估和判斷能力、承保技術水平、理賠追償經驗方面,水準毋庸置疑。
三是信息渠道優勢,成立了專門的國別研究中心和資信中心,每年發布全球國別風險報告和行業風險研究報告,建立了強大的全球買方信息和風險數據庫。
四是產品優勢,專業定位在信用保險領域,是唯一能夠提供中長期險和海外投資保險產品的公司,還擁有進口保險、內貿險、資信業務、擔保業務等多種專業產品,并能為客戶提供國別分析、行業分析、風險管理培訓、電子商務、貿易融資、商賬追收等服務。
作為全球最大的官方出口信用機構,十多年的發展尤其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讓我們各項業務快速發展,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承保能力大幅提升。未來幾年,我們還將堅持走專業化道路,持續提高資信、承保、理賠、信息等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服務國家外貿的能力和水平。
《財經國家周刊》:有評價稱,中國信保擁有國內最強大的海外風險資信網絡。在你看來,“強大”表現在何處?
王毅:中國信保共擁有海內外資信信息渠道109個,資信調查業務囊括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覆蓋企業、行業、銀行、國別等維度風險主體的資信信息與風險評估體系。
2015年,我們累計為中國企業提供海內外企業資信報告33.76萬份;提供涉及30個行業的分析報告184份,推出了“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行業、非洲“三網一化”建設等專題系列研究報告,發布了新版《國家風險分析報告》。同時,共對16萬家海外買方與近3000家全球主要銀行總行開展了信用評級,并利用信息技術對各類商業風險主體開展風險跟蹤。去年10月,我們還首次對外發布了2015版《全球投資風險分析報告》。
截至目前,中國信保已累計對60多萬家海外買方、1.9萬個買方集團及近2萬家全球銀行的風險信息實現了動態監控。
《財經國家周刊》:中國信保的國別風險研究有何特別之處?
王毅:我們日漸提高自己的智庫功能,期待未來能更深地參與國家規劃編制,發揮專業優勢和智庫作用。
具體到國家風險研究,這是中國企業對外貿易和投資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因此我們高度重視。
接下來,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國家風險領域的基礎研究,力爭實現對中國外經貿領域目標國的全覆蓋;另一方面,要開發多層次的信息產品,滿足政府機構和企業客戶的風險信息需求。
國別風險的研究成果,最早只是在內部使用,作為承保人評判風險的依據,是我們開展信用保險業務的重要技術支持。后來,發現有些渠道的國別風險信息不能體現中國利益,無法滿足中國企業的需要,因此就推出我們特有的國別風險研究成果。由于我們是政策性保險機構,因此我們的國別風險研究也是圍繞國家的外經貿發展戰略展開的,目的就是支持中國的企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