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
債券違約接二連三,市場對于流動性、信用違約、杠桿等問題的擔憂對基金行業實力形成嚴峻考驗,特別是曾被喻為理財“穩定神器”的債券基金深深傷害了投資者的心。
“上周(4月11日-16日)債券型基金平均收益為-0.24%,其中,純債基金平均收益為-0.43%,僅有5%產品收益為正,一級債基平均收益為-0.37%,也僅5%產品收益為正。”凱石財富首席分析師桑柳玉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充分展現了當下債券型基金所經歷的大幅調整,眾多債券基金在4月份短短十余個交易日虧掉了今年前三個月的全部盈利。
過去的一年,“股災”、“資產配置荒”避險資金將債券基金規模推向巔峰,2015年末,公募基金8.58萬億元資產總值中,有2.68億萬元為債券資產。
但從去年年底開始,違約事件頻發,3月份至今已有11起,涉及債券12只,云峰集團、中國鐵物兩家央企也先后爆出債務風險,債券基金也先后“踩雷”:海富通、富國基金與山水水泥對簿公堂;華安基金、長城久盈純債A和易方達純債1年分別踩中東北特鋼、中國鐵物等。

在當前經濟情況下信用事件的出現將更加常態化。
更讓投資者無所適從的是,央企及大型地方國企信用價值評估的逐步顛覆,“不知到哪天自己持有的那支債基就會踩雷”,或是“已經踩雷自己還蒙在鼓里”。
“神器”也虧損
國內債券基金的投資對象主要是國債、金融債和企業債。通常,債券為投資人提供固定的回報和到期還本,風險低于股票,具有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特點。股災后,投資者從高度波動的權益市場出逃,債基成為資金首選的避風港。
2015年股災后不久,債券型基金逐步火爆,在8月底即以4546.67億元資產凈值規模創下年內新高。此前,2015年二季度末的規模為3902.1億元。
隨后,這一數據不斷攀高。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的官方數據統計,2015年三季度末,債券型基金的資產規模達到5119.28億元,增長31.19%;2015年四季度末,這一數據增加至6973.84億元;而最新的數據截至到2016年2月末,為7492.56億元,相比2015年二季度末已近翻番。
實際上,加上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等產品在債市的投資,整個公募基金行業債券投資總額更為可觀。記者統計基金年報數據了解到,2015年末,公募基金8.58萬億元資產總值中,債券資產達2.68萬億元。
“由于偏股型基金遭遇股災發行困難,公司將大部分精力用于固定收益類產品,這也是當時大部分基金公司的選擇。”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但是時隔半年之后,固定收益類產品也開始遭遇市場的考驗。
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從2016年初至今,有可比數據的883只債券型基金,出現凈值虧損的達到276只,占比達到31%。但是如果從4月1日開始統計,這一比例則擴大到76%;而從4月11日開始統計,這一比例更是高達78%。
而純債基的數據更為慘淡,在剔除掉債券QDII、定開債和可轉債后,僅觀察風險最低的純債基金,334只披露業績的純債基金中,4月11日-16日有285只出現凈值下跌,占比達到85.33%,眾多純債基金甚至近三個月收益已經歸零。而在私募市場,債券類私募基金平均上漲1.1%,與2015年第四季度1.8%的漲幅相比,業績大幅下降。
例如,光大尊尚一年定期開放債券A今年前三個月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為1.89%,但在4月短短十余個交易日即虧掉了全部盈利,從4月初到20日,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變為-1.56%;同樣的還有鵬華豐泰定期開放債券B,前三個月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為2.55%,4月初至20日變為-1.21%。
其實在去年債券型基金發行火爆,這一結果就開始初現端倪。按照北京一位債券型基金經理透露的情況,由于債券型基金發行火爆,彼時債基尋找優質項目時,開始變得十分困難。不少資金頭寸不得不投入一些風險較高的領域。
部分標的由于同時擁有股債性質,則虧損更為明顯。截至4月19日,華安可轉債基金虧損20%,民生加銀轉債優選虧損16%。
尤其是,已經有多家基金公司牽涉到一系列信用違約事件中。按照分析人士說法,由于中國的違約破產制度、債券發行人信息披露制度還有待完善,投資者難以有效地事前跟蹤,事后維權也存在著各種問題,信用分析已被看作成債券投資的重中之重。
緣何“失靈”?
這些違約風險案例,已經開始顛覆投資人對于央企及大型地方國企信用價值的評估,“穩定神器”漸漸失靈,債券型基金發行遇冷,多家基金公司旗下債券基金不得不考慮延期募集。
按照《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最新獲得的消息,日前某債券違約,基金公司向有關部門提交舉報材料,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明確處理機制,有關部門只能協調基金公司與券商協商解決,該基金公司通過自有資金暫時填補了債券違約的頭寸。
前國泰基金債基經理、現融通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張一格認為,目前債市出現較大波動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長端利率和短端利率的期限利差、不同評級信用債的信用利差目前都已經收得非常窄,如果債券市場利空突然出現,長端利率、信用債受到的保護不夠充分,自然會出現大的波動。第二,信用風險的釋放、債券違約事件將更加頻繁地爆發。目前債券違約處在單個地雷爆發的狀態,后市可能會有更多企業出現實質性違約。第三則是債券去杠桿的潛在風險。”
針對信用事件頻發,暖流資產總經理程鵬則判斷,在當前經濟情況下,信用事件的出現將更加常態化。
盡管目前的市場情況頗為慘淡,受訪機構普遍對今年的信用債投資較為謹慎,但不少機構認為,城投債仍可能存在一定的機會。此外,可轉債隨著股市回暖也可能出現上行。
中歐基金趙國英認為,在信用債的大類資產配置上,依然可以重點關注城投債,尤其是那些大概率能納入政府債務,以市政建設、基建、保障房、環境治理等職能為主的,并可以享受地方債務置換福利的城投平臺更是值得關注。
“此外,一些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并已形成良性發展機制、公司財務穩健且持續盈利能力強的發債企業也值得關注,如醫療健康、環保、傳媒文化行業等新興產業中的部分債券”,趙國英表示。
值得關注的一個數據是,截稿前一周,機構仍然更為青睞偏債類基金的發行,4月11日-16日新成立基金的總募集規模達188.03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