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卿
近年來,中國光伏發電成為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的亮點。3月21日,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說,“十三五”時期,中國每年將新增1500萬千瓦到20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繼續保持全球最強勁增長。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4318萬千瓦,年發電量392億千瓦時。2015年新增裝機容量1513萬千瓦,同比增長54%,占全球新增裝機的四分之一以上。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超過德國,成為全球裝機最大的國家和光伏第一大市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2015年多晶硅產量超過16.5萬噸,同比增長21%;組件全年產量超過43GW,同比增長20.8%。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產能過剩等問題接踵而至,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嚴重的棄光現象。國網能源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家電網調度范圍(不含蒙西)累計棄光電量為46.5億千瓦時,棄光率12.62%,大部分集中在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四省區。
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光伏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尤其是制造端的電池、硅片等呈現出快速擴張狀態,應當警惕短期行情上揚導致的大幅度擴產從而造成產能過剩。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光伏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尤其是制造端的電池、硅片等呈現出快速擴張狀態應當警惕短期行情上揚導致的大幅度擴產從而造成產能過剩。
再次過剩已不遠
上一輪中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陰云并未消散太久。
得益于本世紀初全球對于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視,中國光伏作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好景不長,從2011年開始歐美等國先后對中國光伏提起反補貼、反傾銷的貿易訴訟,過度依賴外需的中國光伏行業全面跌入低谷,國內知名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遭受重創,最終走向了破產重組。
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擴大國內市場,2013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在利好政策推動下,2014年中國光伏產業全面復蘇并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
在光伏裝機量迅速攀升的同時,西部地區主要建設集中式地面電站,但因開發布局不合理、當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電網建設周期不同步、外送輸電通道容量有限等原因,原本具有優勢光照資源條件的地區反而出現了嚴重的棄光。比如,2015年甘肅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061小時,棄光率達31%;新疆自治區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042小時,棄光率達26%。棄光給光伏電站經營者帶來嚴重的損失。2015年,僅國網公司調度范圍(不含蒙西)累計棄光電量46.5億千瓦時,損失折合人民幣4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補貼決定了光伏電站的生死。目前,光伏電站超過一半的收入依靠國家補貼。以甘肅為例,標桿電價為0.9元/千瓦,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電網以脫硫煤電價支付的0.2978元和來源于國家補貼的0.6022元。但近兩年,大量的地面光伏電站只能收到電網以脫硫煤電標桿電價支付的電費,部分補貼款拖欠長達兩年,光伏企業發展前景堪憂。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國家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不足以滿足目前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是造成補貼拖欠的關鍵原因。
為緩解補貼拖欠問題,2015年12月,國家發改委上調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至0.019元/千瓦時。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測算,按照現行征收標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在能夠應收盡收的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將增加163億元左右,但由于2015年兩次下調煤電標桿電價導致可再生能源補貼需求增加149億元。這意味著,提高的征收標準帶來的基金凈增加約10億元,無法滿足當前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的需要,未來拖欠補貼或將成為常態。
在拖欠補貼短期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部分光伏企業為了搶占資源、爭取更高的上網電價,依然在西部布局大型電站,甚至不惜未批先建,會進一步加劇棄光現象。“由于下游電站建設過熱,必然讓上游制造端做出相對應擴大產能的反應,結果或將導致光伏制造端再次出現過剩的狀況。”陳康平說。
抑制過剩的藥方
業內人士表示,要進一步完善太陽能發電建設規模管理,規范太陽能發電市場投資開發秩序;根據并網消納實際情況,適當控制具有明顯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特征的光伏發電的開發規模和節奏,避免過快發展加劇發電能力過剩,造成行業資產利用效率下降。
控制棄光限電地區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是首要任務,方法可參照治理棄風問題上的一些政策。2016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做好2016年度風電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棄風嚴重地區各類電源建設節奏。在電力供應嚴重過剩且棄風嚴重的地區,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應研究暫停或暫緩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各類電源核準建設的措施,避免棄風情況進一步惡化。其中,去年棄風較嚴重或棄風率增長較快的地區,包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區)2016年度暫不安排新增常規風電項目建設規模。
對于光伏來說,這樣的政策同樣適用。如對在青海、寧夏等已出現棄光限電現象的區域投資光伏電站的企業予以警示并適當控制裝機指標下達的節奏;對于棄光率超過20%的新疆、甘肅等地區,應結合當前及“十三五”期間電力消費增速減擋的實際,加強區域電網規劃和電力需求預測,在棄光限電問題解決前,同樣應該減少甚至停止擴大建設規模。
充分發揮市場在項目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采用競爭方式使上網電價進一步下降,促使光伏盡快平價上網緩解國家補貼壓力也是方法之一。比如,2015年9月國家相關部門給予呼和浩特市20萬千瓦競爭降價上網光伏指標,通過競爭上網電價最終確定為0.85元/千瓦時,提前一年實現了呼和浩特地區標桿電價每千瓦時降低0.05元的目標,減少了補貼需求。
更重要的是落實國家相關部門扶持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比如,《可再生能源法》《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以及《國家能源局派出機構權力和責任清單(試行)》提到,對“未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規定,即電網企業未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造成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業內人士表示,這是猛藥,但必須狠抓落實,別淪為空談。
參與《可再生能源“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的業內人士表示,“十三五”1.5億千瓦光伏發展目標,分布式光伏占比近一半。因分布式光伏單體裝機量小,既能解決棄光問題,又能避免遠距離輸送,如大量應用可起到替代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的作用。當然,作為投資主體的企業,在項目投入前也應當充分論證電力供需趨勢,電網建設進度及當地消納能力,切莫盲目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