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瑋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民營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訴求日益強烈,一方面,企業利用金融資源和服務支持主業發展;另一方面,大量貨幣從生產和服務領域進入金融行業進行造富運動。民營企業金融化是否大勢所趨?其發展路徑如何?這其中又面臨哪些挑戰?
近日,在2016中國綠公司年會重頭戲之一的“中國綠公司聯盟趨勢圓桌會”上,企業家們就“民營企業金融化發展”展開了深入探討。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原總裁朱云來、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文京、新希望集團副董事長王航、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張博等企業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民營企業金融化發展
應圍繞主業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原總裁朱云來表示,相當長時間的貨幣擴張和信用擴張,使得實體之外存在大量貨幣,這應該是現在很多民營企業進軍金融行業的重要背景,而成功案例的跟風效應也一定程度上起到催化劑作用。
朱云來說,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只要把實業做好,企業就能獲得很好發展。但隨著金融發展的不斷深化,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競爭愈發激烈,企業為發展生存不得不重視金融業。就具體數據而言,今年一季度新增GDP不到1萬億,而同期貨幣發行總量則增加了6萬億,許多實業企業就會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因為在實業行業掙一分錢真的不太容易,價格受到壓力、競爭越來越大、人工成本也在提高,而外面的錢又很多,所以有人就開辟新的主業。”
朱云來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歷史數據看,就貨幣發行總量與新增GDP相對比例而言,“錢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面臨的現狀是,一方面主業受壓,一方面是貨幣量增加,企業面臨這樣的環境必然有所調整。
“現在很多人開辟了新的主業,就是搞金融了,過去做實業的企業,現在都想玩一玩金融。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很現實的事情,另外有些人看到一些早動的人似乎都有成功的經驗,所以免不了要動心試一試。”朱云來說,但從長遠的角度看,企業還是要聚焦于主業優勢,利用金融資源和服務支持主業發展更應當是所謂企業金融化的核心。“從這個角度看,宏觀政策還是需要更多改革,而并不是通過貨幣擴張。”
朱云來提到,目前的企業面臨著一種“糾結的現實”,他援引蘋果公司的例子稱,從美國歷史上看,投行的收入肯定不可能超過微軟和蘋果,但中國的情況卻是實業利潤很低。實體經濟下行,但投資越來越火爆,這對實業和金融業的發展都不利。
民營企業的金融化
分為四個階段
民營企業代表新希望集團副董事長王航表示,從宏觀看,大量貨幣從生產和服務領域進入金融領域,成為重要的創富平臺;從微觀看,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短缺經濟到過剩經濟以后,做生意的方法也在變化,逐漸開始金融化。一般情況下,需要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企業自身發展實業,獲得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就自己“打口井”,投資一個小銀行,投資一個信用社,以此支持自己的主業。
第二個階段,企業有了一定資本積累后,做財務多元化和資產配置,把錢放在一些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比較好的金融機構。
第三個階段,生意不好做了,企業必須為上游、下游提供信用支持,就是所謂供應鏈金融。把產業鏈拉成價值鏈,讓合作伙伴得到流動性的支持。
第四個階段,生產進一步過剩,這時在自己原有領域做投資,資本屬性仍體現為產業資本。很多的企業開辟一個新的空間做資產管理,這時才是一個真正的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的真正階段。
王航表示,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邏輯不同,“從產業資本來講,缺什么補什么,要什么投什么,把錢花到把生產要素聚齊,為了發展。從金融資本來講,屬性是保值增值,跨國家,跨周期,跨貨幣,跨品種,跨產品,通過各種各樣的安全的交易機構的設計,把錢穩住。”
民營企業的金融化發展
是必然趨勢
在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中國民生信托有限公司總裁張博看來,民營企業發展金融是我國民營企業進入到一個更高更成熟階段的必然趨勢和結果。民營企業沉淀了充足資本后,實現跨界經營有利于企業更加穩定,金融是最佳選擇。
第一,民營企業發展金融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金融是一個資金人才高度集中的階段,不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不能進入到金融階段。近年來,一個要的宏觀背景是貨幣的超發量很大,錢很多。而民營企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很多的資本,也沉淀出了很多的優秀民營企業集團,民營企業集團進入到金融投資領域,是大勢所趨。
第二,民營企業進入金融企業發展,是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企業為使傳統主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做跨界資產組合。金融行業“規模大、基礎實、收益高”是企業實現穩健發展的好的選擇。相對于地產、船舶、航運、電廠、水泥、鋼鐵、煤炭等許多長周期行業而言,金融業具有抗周期的特點。把金融作為公司配置的一個選擇原因,是“夠大、夠穩、能賺錢”。
第三,很多民營企業集團化協同化發展的需要。民營企業即使在傳統主業做得再好,也會考慮如何令整個企業發展得更加互為支撐、互為犄角。而對每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金融,這是無論傳統企業還是現代企業都不能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