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霞
8月25 — 27日,“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評審會在江蘇吳江盛澤召開。本次評審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組織,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葉志民等出席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蔣士成、俞建勇領銜的評審組匯集了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行業協會的40余位專家評委。本著公平、公正、客觀科學的原則,經網絡初評、會議復評等環節,評審委員會評選出了“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建議授獎項目共116項,包括一等獎12項、二等獎46項、三等獎58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于8月31日公布了本次評審結果,并在包括本刊在內的行業主要媒體發布了全部獲獎名單向全社會公示(具體可參看本刊本期的“紡織科教”欄目)。
孫瑞哲在評審會上作總結發言。他強調,開展行業工作,摸清行業基礎和未來的走向很關鍵,而每年的科技獎評審為行業服務機構提供了學習的契機。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同時也是我國紡織強國建設的關鍵階段。強國建設,科技為先。科技在紡織強國建設中起著引領性和基礎性作用,同時也是我國紡織行業樹立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從“大國”到“強國”,固然可以用一系列具體指標來衡量,但話語權的確立才是強國的真正標準。當前,我國紡織工業雖具有相當大的體量,在國民經濟中表現突出,但在整個工業領域中的話語權偏弱。
要提升話語權,須由科技做后盾。孫瑞哲指出,通過本次評審可以看出,我國紡織科技在提升產品品質和勞動生產率、柔性制造、拓寬產品應用領域等方面有顯著進展。全球技術革命正朝著智能、綠色、泛在的大方向發展,這些概念已滲透到紡織行業日常的科研工作中,這在近兩年參評的優秀項目中已有所體現。但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從結構上來看,在近兩年獲得一等獎的項目中沒有染整類項目;基礎研究類項目、與管理相關的軟課題以及智能材料類項目等亦有所缺失。針對行業普遍關注的智能化話題,孫瑞哲表示,當前行業雖在自動化、智能化的單一裝備或生產線的研發與應用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距實現整個工廠或全流程的智能化運營還有一定距離,希望行業的一線科研工作者能夠積極引導,予以推動。
孫瑞哲同時透露,《紡織工業“十三五”科技進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即將發布,包括30項重大科技項目和100項先進適用技術,簡稱“30+100”。發布后,行業將組織有關力量積極推進《綱要》的落地,充分發揮科技作為行業發展重要推動力,以及中國紡織工業“好聲音”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