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不強的教學問題,武漢紡織大學依托國家級“適應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武漢紡織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與工科背景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進行有機結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樹立“人人成才、全面發展、系統培養”的理念,通過“1344”的教學改革體系,培養出“重品格、牢基礎、強實踐、能創新”的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素質的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
該項目通過建立“1344”的教學改革體系,即 1 個基本中心,3 大改革,4 個結合,4 大協同推進,強化課程教學創新創業教育環節,重點解決了人才培養體系中創新環節不足、學生創新創業軟硬件環境薄弱的問題。
樹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核心、品格是保障,只有三者的協調發展才能培養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所以該項目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圍繞這一基本中心,該項目確立了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知識、能力、品格協調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
做好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頂層設計
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方案中創新學分改革、公共基礎課改革、專業選修課改革,強化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設立創新學分,創新學分與專業選修課學分之間可以互換,專業選修課的30個學分完全可以用創新學分替換;將公共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設置進行調整,公共基礎課分段教學,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前移,使學生早接觸專業知識;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作為個性化人才培養的一部分內容,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活動給予認定相應的學分。
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設立大學生創新實踐園,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將學校開展的“三大項目”(創新訓練、創業訓練、創業實踐)和“兩大基地”(創新園區、創業基地)建設有機結合,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與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大學生的學科競賽、企業的實踐教育有機結合。通過實施系列項目,創新創業平臺為有效支撐,創新創業知識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學科競賽、企業實踐為“練手”,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協同推進,拓寬人才培養途徑
推進課內與課外、專業內與專業外、校內與校外、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間的相互協同,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推進理工與經管、理工與藝術等大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校內與校外聯合培養,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高度配合,做好教學服務工作,加強創新創業活動關聯方的聯動,協同推進,共同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武漢紡織大學通過“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建設,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學校先后設立分園區12個,建成大學生創業基地 1 個,院級基地11個,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基地1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0個,國家級校外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 1 個,省級實習實訓基地 3 個。近年來,平均每年有5 000余名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創新氛圍濃郁,創新成果豐碩。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電子設計大賽以及各類服裝藝術大賽中,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二等獎以及省特等獎等各類獎項。學生40余項科研成果獲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公開發表科研論文120余篇。
目前武漢紡織大學已有65支優秀創業團隊成功或者正在孵化企業,有80余名學生參與其中,占在校全日制普通學生總數的3‰。所孵化的項目呈現專業化結合緊密的特色,以創意產業、科技類、產品類等項目為主,占項目總數的2/5以上,所修專業明顯關聯的項目占1/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