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劉宗岸 楊澤慧 陳江濤 袁才勇 楊少慧 王學農
摘要:根據有機紡織品標準的要求,進行危害分析,明確了有機藏毯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為:選毛、洗毛、染色、編織、洗毯、定形和污水處理。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文件管理程序、記錄管理程序、原料采購控制程序、原料進廠驗收存儲程序、品質檢驗管理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允許使用的投入物清單及投入物使用規程等,可以保障藏毯的有機狀態,實現傳統藏毯的有機生產。
關鍵詞:藏毯;加工工藝;有機;關鍵控制點
中圖分類號:TS935.73 文獻標志碼:B
A Feasibility Study on Organic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arpets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organic textile standard, hazar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nd the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for organic production of Tibetan carpets are determined: wool sorting, scouring, dyeing, knitting, carpets washing, setting, and sewage disposal.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organic production can be realized and the organic property of Tibetan carpets can be kept through taking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file management program, record management program, raw material purchasing program, incoming material acceptance and storage program, quality inspection program, sub-quality products controlling program, the list of permitted inputs, and procedure of using inputs and so on.
Key words: Tibetan carpe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organic;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藏毯起源于中國,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古代藏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據史料分析,藏毯生產從古到今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和發展,使其以獨特的民族風格、豐富多彩的紋樣圖案和精湛的技藝,與波斯地毯、東方地毯并稱為世界三大名毯。藏毯織法獨特,色澤鮮艷、和諧,毯面柔軟、細膩,洗滌不退色、不掉色,經久耐用,加之濃厚民族色彩的圖案花紋,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堪稱工藝精湛,美觀大方,為國內外民族手工產品中的佼佼者。
傳統藏毯多以羊毛、牦牛絨為原料,以天然植物、礦物質顏料著色,通過梳、紡、染色、手工紡織、平剪和洗滌等生產流程制作,具有密實、厚重、平軟、細膩、色澤鮮艷、洗滌不褪色、經久耐用等特點。特別是獨特的“穿桿結扣”編織法,使毯面形成自然橫向條紋,觀感上呈現高低重疊、層次分明的特點,體現了粗獷、古樸的自然之美,加之色彩典雅、圖案質樸,使藏毯集實用、欣賞等多重價值于一身,在國際地毯市場中享有很高聲望。
隨著消費者生態環保意識逐步增強,當前國際國內市場有機紡織品的消費需求迅速增加,由小眾概念逐步成為市場主流,有機紡織品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十分看好。本文對傳統藏毯有機生產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藏毯采用有機方式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1 有機紡織品要求
目前,國際上知名的有機紡織品標準為全球有機紡織品標準(Global Organic Textile Standard,簡稱GOTS),我國有機產品標準也對有機紡織品的加工提出了要求,根據上述 2 個標準,有機紡織品纖維原料以及后續的紡紗、織造、印染、后整理均須滿足一定的生態環保要求。表 1 列出了GOTS和我國有機產品標準中的紡織品部分對有機紡織品的原料、加工、染料和化學品、最終產品的要求。
2 藏毯有機加工工藝與危害分析
2.1 傳統藏毯加工過程分析
傳統藏毯加工工藝主要有原料處理、編織過程和后期處理三大過程,具體包括選毛、洗毛、梳毛、紡紗、染紗、繪圖、編織、平毯、洗毯、干燥、剪花、定形等工序。
通過對藏毯加工過程的調查及判斷樹分析認為(圖1),在對藏毯進行有機方式加工過程中,選毛、洗毛、染色、編織、洗毯、定形工序存在潛在的危害。例如:在選毛的工序中,需確定原料是否通過有機認證;在洗毛、染色、洗毯、定形工序中,需確定使用的洗滌劑、助劑、染料是否符合有機紡織品加工的要求;在編織工序中,需確定經緯紗是否符合有機紡織品加工的要求;此外,還需要確定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是否會對環境產生污染。因此,明確藏毯有機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為:選毛、洗毛、染色、編織、洗毯、定形、污水處理(表 2)。
2.2 潛在污染物質進入途徑
即使藏毯的生產是按照有機標準要求進行的,但由于生產廠家一般都存在平行生產(即既有常規藏毯的生產,又有有機藏毯的生產),因此生產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污染,有機藏毯中仍有可能載有殘留物的痕跡。以下分析了污染物的潛在進入途徑。
pH值:pH值主要由印染廠經酸堿處理后中和未完成或水洗不凈而致;甲醛:游離甲醛源于經防縮、抗皺、免燙或易去污等功能性整理或使用固色劑、柔軟劑、粘合劑、涂料印花交聯劑等助劑;可萃取重金屬:含有金屬絡合劑的染料及某些助劑如固色劑、阻燃劑、催化劑中的重金屬離子以及某些天然纖維對環境中的重金屬元素的富集;含氯酚:主要用作紡織漿料、印花色漿和毛紡染整的防腐劑、防霉劑;禁用偶氮染料:主要存在于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涂料中;氣味:紡織品的異常氣味或氣味超標表明產品上有化學物質殘留。
3 藏毯有機加工過程關鍵控制點及控制措施
為保障有機藏毯有機狀態的有效性,確定關鍵控制點后,須在關鍵控制點上實施有效的監控和控制措施(表3)。結合藏毯的加工過程及潛在污染物質的來源,同時考慮質量體系控制因素,提出如下有機藏毯生產的控制措施。
3.1 建立文件化的質量體系控制程序
對原輔料、助劑、染料及其他化學品的供應商建立日常管理程序;建立原材料驗證及定期確認程序;切實實施例行檢驗及確認檢驗的模式(過程檢驗+成品檢驗);對不合格品進行控制,有控制程序、不合格品的標識方法以及必要的糾正及預防措施。
3.2 供應商的控制與原料檢驗
對供應商實施體系監控或持證供貨,選擇已通過有機羊毛認證的企業為原料供方,關鍵項目須進行檢測。對供應商實施體系監控的基礎上,對原料檢驗不容忽視,這既是一種對供方的考核與評審,又是地毯生產不能或缺的過程內容。由于原料的產地來源不同,紡織廠在選擇原料時應考慮可能會引起有害物質超標的原料混入以及羊毛的獸藥殘留。當原料供應商方為貿易公司,并對自己所供原料是否有機缺乏信心或手段時,則必須提供貿易公司供應商方的產品檢測資料、產品相關資質以及工藝執行情況。另外,必須建立固定的合格供方的周期性監控。
3.3 紡織染整控制
在紡織階段,需對原料接收、原料預處理、紡織過程、紗線儲存全過程采取隔離措施,建立相關規程,防止常規纖維及禁用物質的污染。染整廠的每道工序均有可能發生使有機產品喪失有機狀態的情況。因此,染整廠的隔離及防治污染成為污染控制的關鍵過程。
(1)前處理,常規產品印染前處理使用以堿類物質為主的化學藥品和相關助劑如滲透劑、凈洗劑、硬水軟化劑等,如前處理隔離不充分,容易將常規原料、禁用物質帶入下道工序甚至最終進入產品,或造成pH值、游離甲醛等項目超標。
(2)漂白,常規產品漂白方式有過氧化氫漂白、次氯酸鈉漂白、亞氯酸鈉漂白等。鑒于漂白時氯原子與纖維反應的復雜性,漂白工序中有機地毯產品對pH值以及某些可能產生的含氯污染物質的控制非常重要。
(3)染色,常規產品染色主要使用化學染料和助劑,如隔離不當,容易造成有機產品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致癌染料、致敏染料、甲醛和某些重金屬的污染。
(4)整理,各種有害物質如甲醛、重金屬、有機錫化合物、抗菌劑和阻燃劑的使用、揮發性物質的釋放、異常氣味的出現均有可能在整理工序上產生或超標。
4 結論
從以上分析來看,可以通過建立系統的程序及規程來保證對藏毯采用有機方式加工的質量控制,包括建立文件管理程序、記錄管理程序、原料采購控制程序、原料進廠驗收存儲程序、品質檢驗管理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允許使用的投入物清單及投入物使用規程等,并在加工過程中嚴格執行相關程序和規程,從而達到有效保障藏毯的有機狀態,實現傳統藏毯的有機方式加工,以達到提高產品性能和價值的目的。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