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敏
河南某學院大二的學生小鄭因無力償還60萬元校園貸款跳樓自殺事件,將“校園貸”再次推向風口浪尖。2009年銀行提高了大學生信用卡發放門檻后,為大學生提供金融服務的網絡借貸中介平臺迅速崛起。雖然這只是個別極端案例,但也暴露出目前校園貸市場存在一些風險。
60萬元網絡貸款讓大學生自殺
3月9日,因欠下60萬元貸款無力償還的大學生小鄭,選擇了在青島一賓館8樓縱身跳下。21歲的他,再也看不到這個繽紛的世界了。出生于河南省的小鄭是河南牧業經濟學院2014級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的大二學生。他在跳樓之前,給46歲的父親發了一則短信,“我跳了,別給我收尸”;“來世做牛做馬報答你們”。“聽說跳樓摔下去會很疼,但是我真的太累了,兄弟一場,真的很感謝大家以前對我的照顧,我對不起大家。”3月9日晚,小鄭在微信群里給同學們留下這段話后,跳樓自殺。
據媒體報道,小鄭家人和同學都知道,他跳樓自殺還是跟他網貸賭球有關。因迷戀足彩,輸光生活費的小鄭開始通過網絡借貸買彩,繼而冒用或請求同學幫忙借貸,還了10萬元,欠下60多萬元巨債,無力償還。
小鄭是班長,在班里威信高。于是,他想到了同學們。他以同學小張的名義在名校貸、優分期、分期樂、雛鷹、趣分期等平臺,貸了近6萬元款。另一位同學小黃,替他貸了11萬多元。據統計,28個同學替小鄭貸了款,除了已經還的10萬元,尚有60萬元未還。從2015年8月開始,小鄭陸續收到催款通知,無奈之下,他將因迷戀賭球進而網貸的事告訴了父親。老鄭并不知道名目繁多的P2P網貸,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業,畢業后有個好工作,他第一次幫著兒子還了7萬多元,第二次還了3萬多元,都是從親戚朋友那借的。
填補大學生信貸市場空白
以往9月高校開學時,各大銀行的工作人員頻現高校,為大學生們辦理各種信用卡。2002年,招商銀行發行了第一張針對學生的信用卡。此后,各家商業銀行陸續跟進,大學生信用卡市場一時間火爆起來。2009年7月,銀監會要求銀行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給已滿18歲的學生發卡,要經由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的書面同意。此后,各大銀行紛紛叫停大學生信用卡業務,校園中已難覓發信用卡的銀行工作人員。銀行也有自己的現實考量,大學生除了父母提供的生活費外,基本上沒有其他固定的收入,自制能力差,過度透支信用卡產生的壞賬逐年攀升。
在這種背景下,一批分期購物、現金借貸平臺迅速進入市場,從而彌補了大學生信貸市場留下的空白。“校園貸”看重的是大學生旺盛的購買能力,如喜愛電子產品等,在校園內有一定的市場。隨著行業競爭的激烈,拼利率、惡性營銷、打著幌子欺騙用戶的平臺不在少數。“遇到急事,手頭沒錢怎么辦?新一代大學生貸款,無抵押,當日放款,方便快捷。”近期,一些高利貸放款信息出現在鄭州市各大高校校園內及公共QQ群、微信朋友圈里。放款者稱無需貴重物品抵押、無需擔保,借款的學生只要提供身份證和學生證便可辦理貸款。盡管貸款月息在5%以上,但是仍有不少學生愿意冒險貸款。
筆者發現,在鄭州等地還催生了“大學生助學貸款校園代理”這個職業,主要負責向學生們推廣公司業務,帶客戶辦理業務。有的工資報酬是每天100元,有的是每成功介紹一位客戶,當場結算薪酬,給予20至80元不等的報酬。
大學生貸款超前消費
對于時下的大學生來說,“校園貸”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物了,與此相關的新聞也層出不窮。2015年12月份,有媒體報道稱湖北一大二學生申請網上貸款后,不斷找其他小貸款公司貸款還債,最終欠下多家公司共計70余萬元的債務。另外,一些學校還存在統一販賣學生的身份證信息的情況,導致一些學生被冒名注冊,甚至收到了催收短信。
2013年,一則“武漢逾2萬大學生貸款買蘋果手機”的消息瘋傳網絡。據此,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抽樣調查了300名在校學生。受訪的300名學生中,119名學生覺得消費信貸公司應該向學生發放貸款,他們中有人認為此種購物貸款給了他們提前獲得心儀產品的機會。49名學生選擇了保守回答,認為視自身能力而定。一些學生認為,本身有一定消費能力,對于分期還款不算太吃力的,可以考慮。但是,對于定時還款沒有保證的,很容易因逾期而產生信用污點。還有132名學生認為不應該給大學生發放購物貸款,他們的理由是,貸款來買高端電子產品,根本沒必要,也不急在這一時。貸了款,還得每日為了還款四處打工掙錢,到頭來要是還不了了,還得找父母幫忙。
也有學生提議,大學生雖已到法定成年,但心智卻尚未發育完全,社會經驗也有所欠缺,需要有人來給以明確的指導。希望學校能提供專門的理財消費方面的引導員,給以參考建議和指導,以免學生自己難辨真假。
一些網絡貸款變成高利貸
不管如何評價,“校園貸”就在大學生身邊。目前針對大學生的網貸平臺已經有100多家,許多知名品牌也開始涉足這個領域。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調查了全國252所高校的近5萬大學生,并撰寫了《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調查顯示,在彌補資金短缺時,有8.77%的大學生會使用貸款獲取資金,其中網絡貸款幾占一半。
據悉,大學生貸款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分期購物平臺,另一種則是P2P平臺,他們以創業、進修等名義向大學生提供貸款。除了高昂的利息,借款的大學生往往還要承擔包括咨詢費、手續費、滯納金在內的各種各樣的費用。在一些平臺,一筆借款的綜合年化利率甚至高達20%到30%,這與高利貸沒有什么區別。
一些網貸平臺還適時開發了大學生旅游貸款項目。一個借貸中介平臺近日這樣宣傳,為了解決大學生們旅游、進修、創業等資金難的問題,該平臺為大學生提供金融服務。在校大學生、研究生都可申請貸款,只要登錄該網,注冊成為會員,提交學生證、身份證、申請表和視頻即可,額度100至50000元,月利率僅0.98%,10分鐘搞定所有流程,最快3小時審核放款。從表面看,月利率0.98%,不是太高。但是專業人士計算出來的結果保證嚇你一跳,其年利率實際超過20%。但是,很多消費者對此并不知情。
不可否認,“校園貸”給資金短缺、急用錢的學生帶來了便利。申請這些貸款非常容易,很多時候,學生只要拿著身份證、學生證填個表格,就能獲得數萬元的信用貸款。但是,大學生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有人擔心,如果學生開溜,錢要不回來怎么辦?鄭州市一位放貸人說,他們不怕,又不是第一天干這行,自然有辦法。
這位放貸人說,除非這些學生不要學籍和畢業證,一旦貸款公司威脅不讓他們畢業,或者去學校反映,這些學生就會想辦法。他們先是找同學幫忙,實在沒辦法時才找家長。家長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耽誤學業,或背上一個老賴的名聲,最后由他們為自己的孩子埋單。有的則選擇冒險“拆東墻補西墻”——再借一家平臺補上家的虧空。
實際上,對于逾期情況,貸款平臺除通過父母及學校解決外,情況嚴重的還會訴諸法律。2015年,趣分期平臺就將一名欠款、違約金、滯納金合計逾3萬元的大學生告上法庭。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