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偉

摘要 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一體化的重大改革。改變了以往大學所通常使用的教務和學生各管一塊的傳統做法,改善了學生管理相對獨立及松散的格局。“暑期三下鄉”作為直接面向學生,引領學生了解社會、服務學生增長才干、培養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的活動載體,更應該通過有效的實踐思想、實施路徑、有效辦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調動教師授業解惑的能動性,努力整合“育人以學生為本”和“辦學以人才為本”教與學兩大功能,全面協調地促進學風提升。
[關鍵詞]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教學一體化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利用暑期將自己所學知識與農村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建設結合起來,對農村進行服務的一種社會實踐方式。“三下鄉”對于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的和梳理,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和觀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過去的幾年這項活動只是極少數學生在參與,無論是從知識層面的介入,還是看待問題的角度,步入社會的態度都是相對薄弱的。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一體化機制給校團委敲響了警鐘,我們更應該利用好這一契機,真正的讓學生從“三下鄉”中受益,獲得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社會觀察力的提高。
1 當前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到位。大部分學生之所以參加是因為學院要求或是為了個人榮譽,全校參與“三下鄉”者不超過3%,相當于一個班級當中超不過2名。使得整個活動偏離了原始的出發點,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時間不充分。由于團省委關于暑期社會實踐的統一部署,在每年的六月底下達,所以從校團委到分團委作為組織機構,對活動主題、實踐步驟、活動行程的安排等等,往往準備不充分。給流于形式創造了機會。
(3)缺乏理論指導。歷年的暑期社會實踐項目都存在一定的專業性,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實踐主題,團委老師在理論指導方面有力不從心之感。進而造成學生對實踐活動的認識也大多流于表面,對實踐目的、活動方式都存在困惑。
(4)形式大于內容,實踐成果欠佳。由于前期理論準備的不足,團委雖在活動形式不斷創新,但是在理論指導、專業指導方面都存在欠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能有的放矢的開展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存在流于形式,形式大于內容等情況,導致在總結階段成果的轉化和實踐報告的寫作存在難度,后期拼湊、流水賬、無理論深度、無現實意義等問題普遍存在。
2 改革的目標方向
為解決上述問題,改變瓶頸,校團委大膽嘗試,在未來的社會實踐項目中,將社科部、科研處、教務處作為指導機構,由二級學院團委具體負責,組織調動各學院專業教師、博士生作為指導教師,結合其專業課題、研究方向、教師研究課題,確定三下鄉實踐主題,使社會實踐成為教師理論研究的實踐平臺。在暑期實踐中,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通過按需立項,按項組隊的方式,把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與專業實習相結合、與科研項目和科研開發相結合、與就業創業相結合、與校市校企合作相結合,使社會實踐活動提升了內涵,增強社會實踐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層次性,從而也增強了實踐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持了鮮活特色,同時也縮短了學生走向社會就業的適應過程。通過社會實踐把當代大學生成長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
2.1 打造一目標二合作三支持的體驗式德育教育新范式
在2004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到,要將社會實踐作為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指出“要健康成長,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而且要向社會實踐學習,自覺地投身于火熱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知識更新和發展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青年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去,鍛煉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提高。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這是古往今來許多人成就一番事業的經驗總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將暑期“三下鄉”活動打造成一目標二合作三支持的體驗式德育教育新范式:一個目標即提升我校學生的整體科研水平,共促學風向上;二合作即老師和學生緊密合作、聯席會議部門的合作;三支持即得力于科研處、社科部、教務處全力支持。校團委在今后的實踐活動中可以與科研處、社科部、教務處進行有效溝通交流,將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變抽象的思政課理論教學模式變為形象的體驗式德育教育新范式。在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積極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
2.2 搭建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課堂教學“教與學”共贏的平臺
我校校長指出的堅持質量工程的規范化建設并努力探索追求永恒質量與組織動力及活力的關系。這應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三亞學院“311”課程體系的設置,力圖實現培養有專業知識技能的人才。為實現這一教育目的,需要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兩條線的有機配合。暑期社會實踐作為實踐載體,作為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由校團委、社科部、科研處、教務處、分院專業教師相配合,實現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一體化機制的有效探索之一。
2.3 培養提升我校學生對專業知識梳理整理及靈活運用的水平
暑假社會實踐與科研、教研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教師的科研、教研課題步入社會,參與學習、調研、實踐,收集整理第一手資料,以獲取社會效應與科研效應的雙豐收,從而提升我校師生的學術理論水平,讓科研導航暑期“三下鄉”,提升我校學生整體科研水平。
三下鄉社會實踐既是學生管理的常規工作內容,也是學校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性可以作為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一體化的嘗試。由原來的學生盲目課外實踐變為教師科研立項內的社會調研,由原來的學生“走過場”短期實踐變為教師長期課題項目內的扎實調研,由原來的學生“突擊拼湊”實踐報告變為專業教師指導下的高質量撰寫和知識梳理。
3 改革的基本對策
構建常態化是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將教與學相互糅合的必然過程。暑期“三下鄉”由以往的兩周-四周的短暫性階段性,轉變為一學期甚至一學年。整個社會實踐貫穿于整個學期或學年,具體在二級學院實施開展,主要經歷課題申報--->課題評審--->課題組隊--->課題實踐--->項目總結表彰五個階段。
3.1 課題申報階段
各學院通過教學相結合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本院師生積極參與調研課題的申報工作,組織各個專業老師申報多個調研課題。調研課題的設計根據按需設項,按項組團,雙向受益,自愿參加的原則,要緊密圍繞我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特點,結合我省旅游發展、城市建設和農村進步,設計主題明確,易于操作。
3.2 課題評審階段
為增加各學院在暑期“三下鄉“前期準備及實踐過程中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各學院審核申報的調研課題。對申報的社會調研課題由各個學院自行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充分評審、論證。對于選題新穎、調研主題明確、可操作性強、具有較好的實踐價值和應用價值的課題,各學院應作為重點課題予以扶持。
3.3 課題組隊階段
各學院根據選題的實際情況,組織動員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來,組織開社會實踐的專題培訓,做好“三下鄉”服務團隊的組建工作。組隊采取學生主動報名與學院推薦相結合。各學院根據課題需要組建團隊,所需成員可由申報課題的老師根據專業、能力等方面要求進行挑選,可以以各種形式建立團隊,如學院組隊、班團組隊、社團組隊、寢室組隊、黨員組隊、城鄉組隊等,鼓勵同學跨學院、跨學科、跨社團組隊,以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高效率的學習型團隊。申報課題的老師應當以書面材料的形式說明課題調研的內容、方式、效果等方面。各團隊需有指導老師,鼓勵老師隨行。
前三個階段主要是工作籌備階段,課題實踐是二級學院在整個實踐活動中的重中之重部分,各學院根據前期準備進行各具風格和專業特色的實踐,樹立學生管理與教學管理一體化的實踐模式,爭創教學一體化品牌。
為深入貫徹我校學生管理與教學管理一體化的宗旨,切實改善當前不良狀況,著力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增強我校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調研能力、分析能力和社會觀察力,提高老師對學生專業知識及第二課堂育人的授業解惑力度,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繪制了基本操作流程圖,如圖1。
結語
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一體化機制不僅僅是句口號,其目的在于切實落實好“育人”的功能,一切從學生出發,讓學校每一塊工作都直接對學生負責。我們要努力通過當前我校發展進程中的教與學的契合點,真正尋找其內在的相通相連相互作用的關鍵點,從實質上實現一體化。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自身的改革與完善是必要的,但是真正要實現教學管理一體化,還必須建立諸多與之相適應的運行載體和制度。目前,新改革方案已經形成,我們也將在改革的道路上積極謹慎的推進此工作的進行,真正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人才、國際人才,不斷提升我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樹立我校陽光學子的形象。
作者單位
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