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一名合格的英語專業畢業生,首先要有堅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基本技能,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基礎英語》課堂教學除了向學生傳授語言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技能,讓學生熟知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介紹了思辨能力的概念,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課堂教學;思辨能力;培養
一、引言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近年來,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在國內外教育界備受關注。國外一些大學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作為主要培養目標之一。國內外語教育界也非常關注和重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論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不謀而合。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一名合格的英語專業畢業生,首先要有堅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語言基本技能,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然而,高師《基礎英語》課堂教學一直注重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語言基本技能,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訓,于是,大多數學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失癥”。而改變這一現狀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把高師《基礎英語》課堂教學與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相結合。
二、高師《基礎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基礎英語》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基礎必修課,主要面向一,二年級學生開設,其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語音,語法,詞匯及篇章結構等語言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語言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并增強其思辨性。然而,《基礎英語》課堂教學一直采用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偏重語法知識點的講解和詞匯釋義,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不足,課堂氣氛不活躍,忽略了對文章篇章結構的分析和主旨大意的理解;忽視了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上課內容和參與課堂活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發揮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更無從說起。《基礎英語》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把扎實的語言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能力的素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能促進思辨能力的提高。
三、以課堂教學為依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教師和教材一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著較強的示范作用,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英語教師要首先具有思辨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了解學科前沿知識,轉變課堂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思辨教學能力。
1、在聽說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語言技能,其中聽、說兩項技能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學生接觸英語一般都是從聽,說開始的。通過聽、說兩種途徑,學生們可以掌握英語的語音、語調、句型結構、語法規則、行文規范等,同時也可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宗教、歷史等文化背景知識。在聽說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語言體系知識,話語知識以及常用語知識的建構,為達到這一目的,該教材在聽說部分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很多心思,每一個單元都圍繞一個學生十分關注的主題展開全面的語言活動,并設計了大量的學生可以自由發揮的訓練項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更加注重課堂的操作性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思考、討論,教師要重視互動過程,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努力在學生語言輸出的同時給出有效的評價。逐步夯實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向學生灌輸英美社會文化知識,開拓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2、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閱讀可以讓學生增長知識和擴大知識面,也可以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基礎英語》教程的每個單元設計了大量的閱讀材料和活動讓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準備,毎一單元的閱讀重點通常為Part 2 Reading and Language Activities上課之前老師會設置一些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課后去查閱與思考以便提前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文化現象和習俗等元素,上課時老師會在導入環節檢測學生預習情況;老師會采用“柏拉圖式”的提問方式遞進式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讓學生不斷了解課文內容和主題思想;針對課文中出現的難句,以及文章的篇章結構,老師可以采用探究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重點解讀英語詞匯、短語、習語、諺語等語言形式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區分語篇中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以及價值觀念,增強他們的文化思辨性。每篇課文學完后,老師會預留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為一個話題,每一個話題會在全套教材中反復出現,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設計形式多樣、難易適度的語言活動,創設更多的語言環境,提供更多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語言素材鼓勵學生通過自我發現、獨立思考和反復練習來完成,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養成了有效的學習策略并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綜合、評價及總結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促進了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
四、以課外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為強化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也為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興趣愛好,老師們設計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符合學生專業水平的課外活動。活動形式有網上自主學習,觀看英文電影,聽文化知識講座,參加英語話劇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歌曲大賽,英語閱讀大賽以及高師技能大賽由外籍教師組織的cafe等活動。
總之,通過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們可以將課堂所學的語言基礎知識轉化成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并在此過程中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審視異域文化價值觀念,消除文化錯誤,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斷,辨識、綜合及評價能力,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五、結語
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更好地把英語基礎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綜合在一起。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實際是一種思辨能力。因此,教師在《基礎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將語言知識的傳授與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有機結合起來,并通過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提高自身素質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發展學生的英語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遵義師范學院“網絡環境下高師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與評價機制研究”(編號:13-5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黃源深. 思辨缺席[J].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7).
[2] 孫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 中國外語, 2011(3).
[3] 文秋芳. 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
唐敏(1967—),女,漢族,湖南省邵東縣人。遵義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