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一個廣泛而復雜的動態性體系,學校環境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學校環境的影響,結合二者的優勢,強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克服學校環境中的負效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排除負影響,健康運行。
【關鍵詞】學校環境;作用;問題;對策
一、學校環境
學校: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價值觀念、政治觀點、社會規范,以培養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公民的機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
環境:從一般意義上講,環境是指環繞在人的周圍并給人以某種影響的客觀現實,即人的生活的所有外部條件的總和。
廣義上,學校環境是指學校里自發的對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以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等因素的總和。狹義上,學校環境是指學校內部有意識的對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的一切因素的總和。
二、學校環境的作用
1、學校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提和基礎
良好的學校環境,有著完善的教育教學設備,教學多媒體和覆蓋校園的校園網,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有深厚校訓理念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舉止,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積極的氛圍;健全的制度體制管理,塑造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處事方法,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教師是良好學校環境的建設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間環節。
2、學校環境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學校環境在發揮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時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既可以通過學校的物質硬件設施提供便利或傳達理念,也可以通過各種規章制度發揮制約管理和服務的作用,既可以通過校園網及時傳遞資訊、引導輿論,也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寓教于樂。比如:校園里隨處可見的橫幅、標語。
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在學校環境的方方面面,置身其中學習和生活的學生都會受到感染,而每個學生因為個人的個性愛好不同,受到學校環境的啟發也是不同的。
3、學校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的學校環境是樹立學校外在形象的必要前提。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校的競爭力,能夠提高教育生源的質量;完善的多樣化教學設備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適應現代化的學生。
良好的學校制度體系,從外在約束規范學生的言行,使其遵循學校的組織管理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將學校制度體系滲透到學校物質文化環境和學校文化環境建設之中,持久的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
4、學校環境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良好的學校環境,一方面能夠在無形中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學生的行為產生約束。如安靜的教室,不會有人大聲喧嘩。
另一方面學校環境濃厚的文化氣息、優良的工作團隊、積極的精神面貌,無形中引導學生,給學生以學習、工作、生活的優秀榜樣,影響學生的行為舉止,產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嚴謹的學風,高尚的事業道德操守。
三、學校環境存在的問題
1、學校制度環境
學校制度環境缺乏對學生參與機制的培養。當前學校的規章制度大多是學校出于管理的需要制定的,制定的過程是從上到下的過程,幾乎不聽取學生的意見。忽略了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參與權,從而容易造成廣大學生對制度的信任感的缺失,影響學生民主意識和參與精神。
學校制度環境體現了功利化的傾向。校園經濟在學校制度中體現就在于規章制度趨向于維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忽視了制度所應該維護的公平價值取向。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很容易造成學術造假的情況,出現學術泡沫的現象,導致此氛圍下的學生沾染急功近利的風氣。
2、學校人際關系環境
人際交往適應性的困難。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同學,生活習慣存在差異;豐富的課余時間,種類繁多的社團和組織,給那些適應力差的同學造成困擾。
人際交往認知性的困難。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造成的困難。
人際交往調節性的困難。調節能力差或者是人際交往主體間的相互不適應現象,導致個體不能融入群體的人際關系危機和困難。
3、學校網絡環境
網絡環境中所傳播的大量西方文化容易使學生的“三觀”發生傾斜。西方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網絡進行文化傳播,矛頭直指青年學生。學生身處其中深受東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撞、思想道德取向的影響,必然會對學生的“三觀”產生影響。
網絡環境直接導致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滑坡和心理素質的下降。網絡儼然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學生對網絡的依賴越來越強,虛擬的網絡環境容易造成他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交往的障礙,形成較為自閉、淡漠的個性。
四、優化學校環境的對策
1、優化學校制度環境
人性化的制度制定。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進理念滲透到規章制度的制定中,以科學化、法制化、人性化的思想指導制度工作的制定。在設計規章制度的時候應該融入人性化的考慮,讓制度內容既能夠實現學校的管理目標,又能夠為學生所接受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建立健全監督評價機制。針對功利化的傾向,要嚴格審核的制度和程序,建立有效的評價體制,防止學術泡沫、學術造假現象的出現,為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營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氛圍。
2、優化學校人際環境
要協調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建立“伙伴型”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既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和手段,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推助劑。
營造和諧的生生關系。以人際關系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要使學生學會如何和教師、同學、異性相處,學會如何解決人際交往中遇到的難題。幫助學生安排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實踐和感悟如何與他人交往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優化學校網絡環境
加強學校網絡文化建設。要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師生工作的突出或者感人事跡,以學生身邊的生動事例作為教育的典范;把握學校文化的主要陣地,引導學生的輿論的動向,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成績,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強對學校網絡環境的管理制度建設。通過校園網絡管理制度和規范的實施,學校可以對校園網上的信息進行篩選過濾那些具有暴力等負面信息,更多的提供積極向上的信息,盡可能的減少校園網上的垃圾信息、減少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趙 經, 袁曉建. 高校政治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4).
[2] 劉金梁. 高校校園文化環境是“以德育人”的基礎和保證[J].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2003(03).
[3] 李 峻. 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2).
【作者簡介】
張丹(1991—),女,山西朔州人,中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