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飛 楊志義
摘 要:《論持久戰》是毛澤東謀事要實思想的集中體現。全面分析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的矛盾,提出持久戰的根據,有力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體現了毛澤東的前瞻謀事。科學預見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和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戰術,號召人民堅持抗戰,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體現了毛澤東的務實謀事。《論持久戰》生動地展現了毛澤東的謀事要實思想,不僅對抗戰起了重要指導作用,而且在當下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論持久戰》;毛澤東;謀事要實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036-02
在全面抗戰的第十個月,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肆進攻,中國在軍事上節節敗退,思想上觀點林立,主要存在“亡國論”和“速勝論”兩大論調。“亡國論”和“速勝論”作為兩種主流思潮,擾亂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影響抗日力量的凝聚。為批判“亡國論”和“速勝論”,描述戰爭的基本輪廓,統一國民思想,增強抗戰的信心和能力,毛澤東在總結抗戰十個月經驗的基礎上得出了中國抗戰是一場必勝的持久戰爭的結論,并寫出了《論持久戰》。《論持久戰》全文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說明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根據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的原因,批判“亡國論”和“速勝論”;第二部分指出進行持久戰和爭取最后勝利的戰略戰術。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根據,從問題的根據到問題的解決,都貫穿著毛澤東謀事要實的思想。
一、問題提出的謀事要實
“謀事要實的前提是前瞻謀事。前瞻謀事重在前瞻,強調的是要有超前謀劃。”[1]38就是想問題做事情應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立足全局,科學決策,樹立戰略思維,超前謀劃。《論持久戰》以“問題的提起”為開篇,這成為該文章的邏輯起點。處在戰火中的中華兒女,時刻關心著戰爭的發展進程,每天都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在戰爭起始階段,戰爭的性質未能充分暴露,使得人們的認識受到限制。毛澤東首先提出:“這個戰爭,在東方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將是偉大的,全世界人民關心這個戰爭。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怎么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很多人都說最后勝利,但是為什么會最后勝利?怎樣爭取最后勝利?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2]439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毛澤東對抗戰十個月經驗的總結,是實際調查研究后做出的判斷,是站在戰爭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科學認識,是對深受戰爭災害的人民思想困惑的解讀,更是毛澤東前瞻謀事的深刻體現。
(一)《論持久戰》根據的提出體現謀劃的科學性
謀劃的科學性,就是要立足實際,準確把握客觀實際,以事實為根據。《論持久戰》明確指出:抗日戰爭必須經過持久戰,中國將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毛澤東綜合分析了中日之間的矛盾提出了持久戰的根據。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2]447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存在著強國與弱國、進步與退步、小國與大國和多助與寡助四個互相矛盾的特點。毛澤東辯證地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實力和特點,全面客觀地觀察戰爭,在合理運用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回答了為什么我們要經過持久戰,提出了持久戰的根據。該根據的提出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現實情況的準確把握,體現了毛澤東謀劃的科學性。
(二)駁“亡國論”和“速勝論”體現謀劃的全局性
謀劃的全局性,就是立足整體,把握全局。而“亡國論”和“速勝論”片面地看待戰爭的發展趨勢,作為當時兩種主流思潮,深深誤導人民,影響軍民團結,抗日力量的凝聚。“亡國論”者,只看到敵強我弱這一特點,從最先提出“抗戰必亡”到后來的“再戰必亡”,這種悲觀情緒像一團厚厚的陰霾籠罩在中國上空,助長著一些中間階層和勞動人民的投降心理。與“亡國論”相反,“速勝論”者忘記敵強我弱這一特點,用局部的強弱現象代替整體的強弱現象,這種盲目樂觀的輕敵思想使得國民對抗戰的長期性艱苦性缺乏必要的精神準備。妥協思想和輕敵思想的存在對堅持長期抗戰是很不利的,毛澤東站在戰爭全局的高度分析戰爭形勢,對中日雙方的特點作了相反的對比,得出了最終的結論:中國既不會取得速勝,也不會亡國,必須經過持久戰,才能取得最后勝利。
二、戰略戰術上的謀事要實
謀事要實,就是要立足實際謀劃事業和工作,使策略、方法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在回答了為什么是持久戰的基礎上,毛澤東又提出了怎樣進行持久戰,制定了相應的戰略戰術,最終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在論述“怎樣做”這個問題上始終著眼于“實”,從客觀實際出發,貫穿著謀事要實的思想,體現了毛澤東的務實謀事。他首先將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同時又以很長的篇幅闡明抗日軍民進行持久戰的方法和步驟,以及中國最終取得勝利的戰略戰術。
(一)持久戰的三個階段劃分
毛澤東綜合分析了敵我雙方相互矛盾著的各種因素,全面觀察戰爭進程中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比較科學地預見了中國抗戰將經歷三個階段,即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毛澤東持久戰三個階段的劃分,雖然不能反映戰爭的具體情況,但毛澤東實事求是地根據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全方位描繪了戰爭的輪廓,從而為制定具體的戰略方針做了方向性的指導,為堅定的有目的的指導中國軍民進行持久戰起了重大的作用。抗日戰爭三階段的劃分是毛澤東在總結抗戰十個月戰爭經驗,正確地把握戰爭規律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學預見,最終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證明了該預測的正確性,深刻體現了毛澤東的務實謀事。
(二)持久戰之戰術決策
毛澤東科學預見了戰爭的發展進程,合理地將戰爭分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在此基礎上還制定了具體的作戰方針和作戰形式并論述了戰爭的目的。毛澤東在全面考察中日相互矛盾的四個特點的基礎上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總方針并提出防御與進攻、持久戰與速決戰、內線與外線相結合的具體方針。同時根據戰爭的發展進程,中日在各個階段上力量對比的變化制定相應的作戰形式。即在戰略防御階段,該階段敵人處于優勢地位,我方處于劣勢地位,因此我們應采取以運動戰為主,以游擊戰和陣地戰為輔助的戰爭形式;隨著戰爭的進行,敵我雙方力量發生變化,逐步趨于平衡,戰爭戰略相持階段,在該階段我之作戰形式主要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在戰略反攻階段,敵方處于劣勢,我方處于優勢,在該階段所采取的主要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他強調戰爭的目的,指出:“戰爭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2]482同時,他也強調戰爭中的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要做好消耗戰和殲滅戰以及政治動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人民戰爭的戰術思想
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戰術決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持久戰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毛澤東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意在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是戰爭勝利之根本。他強調人民戰爭思想,這與戰爭的機械論者和歷史唯心論者認為戰爭的決定因素是武器是截然相反的。毛澤東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2]511同時,針對中日矛盾的日益尖銳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中日矛盾成為國內主要矛盾后,中國共產黨意識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刻不容緩。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不僅要聯合愛國人士,同時也要依靠國民黨的正規軍。統一戰線的建立也是中國進行持久戰必不可少的條件,特別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完成。
三、《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的謀事要實思想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啟示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中國人民堅持走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在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夢想的實現需要我們攻克艱難,鍥而不舍,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的道路上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尊重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出實策,干實事,做到前瞻謀事、務實謀事和為民謀事。怎樣真正做到謀事要實,這就需要各級領導干部深化理論武裝求實,狠抓工作落實。
(一)加強理論學習,奠定求實基礎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我們的知識和能力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的嚴峻現實,需要我們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奠定求實基礎。鄧小平同志指出:“學習是前進的基礎。在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面前,我們黨總是要學,我們共產黨人總是要學,我們中國人民總是要學。”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問題。當下,我們要學習《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的謀事要實思想,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嚴三實”“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兩學一做”等系列講話,領會系列講話精神,用先進理論武裝頭腦。同時,只有加強理論學習,堅持謀事要實的思想,才能不怕問題,不怕困難,善于根據實際情況謀劃工作和事業,出實策,用科學理論實事求是地指導具體工作,實現工作完成的高效率和高質量。
(二)狠抓工作落實,真正做到謀事要實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不僅要加強理論學習,奠定求實基礎,而且需要狠抓工作落實,真正做到謀事要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就是要求我們要立足中國的國情,認清中國最大的實際,尊重客觀規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謀改革、謀發展。要大興實干之風,求真務實之風,狠抓工作落實,腳踏實地,“干”字當頭,實干、實干、再實干。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只有人人崇尚實干,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攻克改革遇到的難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論持久戰》作為毛澤東的典范之作,對指導中國抗戰起了綱領性的作用。《論持久戰》著眼于戰爭的全局,堅持謀事要實的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全面客觀地闡述戰爭發展的必然趨勢,解答了人民的思想困惑,增強了人民的抗戰信心。時隔七十幾年,《論持久戰》仍具有重要價值。當前我們面臨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我們應學習《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的謀事要實思想,加強理論學習,奠定求實基礎,認真調查研究,聽取群眾意見,摸清實際情況,從客觀實際出發去分析世情、國情和黨情,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狠抓工作落實,攻克艱難險阻。同時,謀發展謀改革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把握中國改革規律,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冉龍江.三把尺子衡量“謀事要實”[J].黨建,2015(11).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