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滿玲 問望強 周立斌
摘 要:挖掘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即“仁愛”“孝道”“公忠”和“天人合一”,探究其在當今社會的轉化方式,研究其在大學的教育路徑,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傳統倫理思想的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核心;當代價值;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255-02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在其倫理思想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其精華部分,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
從思想史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起源于殷商,興起于孔孟,傳承于漢唐,發揚光大于宋明理學。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異常豐富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這些倫理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天人關系、家庭關系、君臣關系等深入而系統的思考。這些思考從層次上可劃分四類: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和自然倫理。
本文從以上四個層面出發,以儒家的倫理思想為核心,兼具佛教、道教、墨家等思想,探究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以闡明其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價值。
(一)個人倫理的核心:“仁愛”
從倫理學的理論上講,倫理強調的是人與人的關系,道德強調的是人與自我的關系。但人又不可能是孤立的,在培養自我道德的同時,不可能不涉及與他人的關系,因為自我的形成正是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產生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個人的道德即個人的倫理。
在中國傳統倫理的思想中,個人倫理的思想異常豐富,不僅包含個人的道德品質修身,而且包含著個人和他人的關系。
從總體上講,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注重的是整體關系,注重從人與人的互動中對待個體的道德問題,這與西方從個體的自由出發來論證倫理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論證方式。
在對個體倫理的論證上,孔子用力最多,貢獻也最大。他不僅提出了知、仁、勇為個人倫理的三大德,而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禮、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慧、溫、良、儉、讓、誠、敬、慈、剛、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個人道德的條目。在三大德和二十二條目中,“仁愛”是核心。因為,“仁愛”在孔子那里不僅僅是一種道德義務,更強調的是人內在的道德自覺性。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既是出于彼此相愛的人格互相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種“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與西方倫理思想不同,孔子的“仁愛”倫理并不主動關心權益和報償的問題,而是追求個體人格的完善。
孔子的“仁愛”思想在《大學》和《中庸》得以系統闡述。《大學》中強調,“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對于儒家來說,只有內圣才能開出心外王,即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必先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的內圣之路。
(二)家庭倫理核心:“孝道”
中國倫理思想最豐富的內容就是家庭倫理,這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就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結構。儒家倫理為此進行了詳盡的論證,體現最突出的就是“孝道”。
之所以說“孝道”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核心,是因為“孝道”本身在家庭倫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社會功能。儒家認為,孝順是一個人首要的事情,“孝道”是人倫之公理,百行之先,是仁義之本。
(三)國家倫理的核心:“公忠”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國家層面的核心是“公忠”。“公忠”則兼有公與忠兩個字的含義。講的是對于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整體利益的忠誠。它強調的是為社會盡責、為天下盡忠的獻身精神。
儒家認為,在“公”與“忠”的關系中,“公”是前提,“忠”是結果。“公”處理的是家與國、己與群、小我與大我的利益矛盾。在遇到此類矛盾中,應該“先公后私”“以公為貴”。
“忠”作為官德,強調的是以身報國,忠于朝廷、忠于職守的精神。“忠”在孔子那里指盡心竭力,忠誠無私。“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后來特指對君主的忠誠。“忠”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忠于國家、忠于職守、忠于信念。
(四)自然倫理的核心:“天人合一”
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自然倫理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體現在《周易》中。《周易》講天、地、人“三才”,首先將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天和地區分開來。天和地作為客體,是主體認識和探究的對象,“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究天人之際”。孔子第一次系統闡述了“命”與“天”、“仁”與“人”之間的本質聯系,把“天”“人”觀念理論化、哲學化了,并由此確立了“天人合一”的倫理關系。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二、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社會教育
要把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各個層面的核心思想發揚光大,不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實現現代式的轉化。畢竟,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社會中,需要對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進行新的詮釋和轉換,才能古為今用。
(一)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簡潔直接的“三個倡導”24字核心價值觀,三個層次的理念相互聯系,實現了國家、集體、個人在價值目標上的統一,兼顧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價值愿望和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在國家層面講和諧;在社會層面講公正;在個體層面講友善。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一種時代體現。
(二)推崇“仁愛”,增加社會正能量
在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中,講友善就是講仁愛。友善來自仁愛。仁愛能化解人情冷漠,能找回良心的喪失。有了這種友善,就不會出現老人跌倒無人敢扶的現象;有了這種友善,就不會出現城管打人的事件;有了這種友善,就不會有地溝油、瘦肉精、三聚氰胺、紅心鴨蛋事件。
(三)發揚“孝道”,化解家庭冷漠
在當代中國,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發展,部分家庭的年長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甚至被遺棄;還有的家庭成員間普遍缺乏責任感、夫妻之間不忠實于對方;兒童教育問題突出等等。弘揚儒家的家庭倫理,尤其是“孝道”,成為當務之急。
三、傳統倫理思想的大學教育
如何使中國傳統倫理融入大學生的思想中去,變成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部分,成為他們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一部分,是傳統倫理思想研究的另一個課題。
我們認為,使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融入大學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有效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使博大如海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變成“一瓢水”,可以被大學生直接吸收。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最恰當不過。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中,逐漸形成了以儒學為主流,融匯了佛教、道家等倫理思想。一個人即使皓首窮經,也無法窺知全豹。對于普通大學生來說,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完全可以使博大如海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變成“一瓢水”,其精華滲入到大學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如我們在開辦“《周易》與中國傳統”的專題講座后發現,同學們不僅消除對《周易》中的八卦的神秘感,認識到了易學與儒學、兵學、中醫學等的關系,而且領悟到《周易》中許多做人的道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關系,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如《周易》的乾卦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使大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敬業”的文化內涵;坤卦講,“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使同學們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的文化含義。
(二)演講方式
在大學校園,演講是一種受大學生普遍歡迎的實踐活動,也是高校德育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我們認為,演講方式能夠使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有效地融入大學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原因如下。
第一,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能提升演講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都是追求境界的。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指出,人生的境界有四個階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很顯然,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不同的演講者,吸引和感染聽眾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如果演講者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容展開演講,那么,中國文化特有的人生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等學說就不知不覺地影響、激勵演講者。如果演講者能達到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境界,演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能提升演講者的道德情感。演講不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達到演講者和聽者之間的情感共鳴,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為此,演講者必須培育自己豐富的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因為道德情感是最能達到人心的力量。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充滿了道德情感。如儒家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信,就是道德情感的充分表達。演講者如果能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演講內容,道德情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就會倍增,德育教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能使聽者的思想和道德情感發生轉變。通過演講活動,演講者不僅使自身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應變反應等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而且使聽者受到故事的啟發和情感的感染。如果把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以演講的方式展現出來,不僅使演講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得到極大的提升,而且使聽者的思想道德發生轉變。
(三)辯論賽
大學生開展辯論賽的作用在于:使大學生明了是非,探察事物的道理,權衡事物的利弊得失,判別事物同異的根據。因此,一場辯論賽可以讓選手增進思維能力,發揮聰明才智,活躍文化氣氛。因此,辯論賽也是一種受大學生普遍歡迎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高校德育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我們認為,辯論賽能夠使中國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學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
在開展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論賽時,最重要的一點是選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關的主題。為此,在辯論賽開展之前,舉辦者一定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文獻檢索,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傳統倫理思想研究的最新動態,努力賦予傳統倫理思想以時代氣息。
參考文獻:
[1]四書[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2]顏毓潔.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及特征[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3).
[3]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