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朝莉 蒲宇陽
摘 要:近幾年學界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日趨豐富,主要集中在概念、內容、作用、影響因素和培育路徑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繼續分析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有價值的學術參考。但從總體來看,仍存在一些不足。隨著時代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大學生成為媒介環境中最直接、最廣泛的受眾。特別是使用方便快捷、自由靈活的新媒體在各高校中已經得到廣泛傳播。正面臨著“去屏障化”“去中心化”等挑戰,各個高校應怎樣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并把媒介素養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今后研究的熱點、難點。
關鍵詞:大學生;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新媒體;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250-03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時代的來臨,大學生成為通過媒介獲取信息、選擇與理解、質疑與批判的主要群體。重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共識,怎樣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呢?中外高校采取不同的措施,學者提出不同的見解。正確使用數字媒體,參與媒體互動和網絡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議題。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概念的研究
(一)傳播學意義上的媒介素養教育概念
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指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儀式和景觀之中,必須要學會生存,因為每一個人都裹挾在傳播和文化凝聚成的動力學過程中[1]。對于大學生而言,“學會生存”最基本素養就是形成正確認識、理解媒介和媒介信息的能力,培養成健康的媒介素養,增強生存發展能力以及不斷完善自我。
我國學者張開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旨在培養大眾獲取媒介信息、獨立判斷媒介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培養大眾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種能力[2]。簡而言之,就是要培養大眾正確認知和判斷媒體傳播的利弊,從而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來幫助自我能力的提升,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二)教育學意義上的媒介素養教育概念
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認為,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讓學生通過接受媒介怎樣運作、傳遞、怎樣組織起來構建現實,并能夠參與到創造媒介產品的教育活動[3]。它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大學生的辨別力、理解力和創造力,并通過媒介技術的傳播過程,讓學生清楚認識到媒介雖然是架構現實卻又不是對現實簡單的再現。
張志安、沈國麟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導學生正確應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地利用媒介資源的甄別能力[4]。榮建華認為,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對大學生進行培育,提升他們解讀和批判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為個人、社會發展服務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5]。
綜上所述,對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各界學者見仁見智仍沒有統一的界定。通過整理相關的文獻可以發現,媒介素養教育主要強調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媒介和媒介信息的認知,培養媒體的批判性思維和正確使用媒介資源的能力,促進社會和諧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研究
(一)傳播學層面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
加拿大“媒介素養教父之父”約翰·彭金特提出了著名的“八大理念”媒介素養教育。張開則認為,媒介素養教育包括媒介語言、媒介特性、媒介技術、媒介消費以及媒介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五個方面的內容[6]。袁軍強調媒介素養教育有媒介、媒介信息的內在規律和社會公眾與媒介關系兩個層面的內容[7]。通過比較分析三者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傳播學層面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主要都是圍繞媒介本身和媒介社會化過程兩個方面而展開的論述。
(二)教育學層面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
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首先強調培養學生認清虛擬與現實、個體與世界的關系,正確了解自我價值與媒介價值,提高媒體的消費者意識,避免被媒體的虛實所主導。其次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引導學生行使好公民權利。我國大陸學者張冠文、于健強調,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建立對信息批判的反應模式、發展關于媒介的思想、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力和學會利用媒介幫助自己成長[2]。王德天認為媒介素養的學科知識、認知知識、情感知識以及媒介素養的媒介知識構成了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8]。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新媒體環境中的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建立一套適合大學生對媒介渴望的能動需求性課程,高校學生應該通過接觸媒介資源進行合理地選擇以滿足自我需求,從而促進自我積極發展。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作用的研究
(一)傳播學層面的媒介素養教育作用
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時間的滯后性、形式的單一性,形成了高效、便捷、多元的傳播模式。這一模式為我們今天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媒介素養教育活動提供了新的契機,并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華中師大研究生在探究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指出,媒介和媒介信息的傳播具有提高大學生判斷與理解、批判與思考、選擇與利用的媒介素養能力,促進自身健康發展的作用[9]。也有學者認為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具有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和道德規范的作用。
(二)教育學層面的媒介素養教育作用
在新媒體的環境中,各高校主要是通過開設相關的專業課程和實踐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
高朝輝提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具有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途徑的作用[10]。商霄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媒介素養教育具有培養大學生的媒介信息的真偽辨別能力,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作用[11]。教育者以媒介資源為教育素材,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情感認知和創新意識,從而滿足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媒介素養需求和能力。
四、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影響因素的研究
(一)外部因素
1.社會因素
這些年隨著時代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媒介素養教育越來越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約翰·彭金特指出,媒介使人們關注國家事務和全球范圍內的重要事件和問題[12]。我國學者張開認為,媒體逐漸成為第二個教育課堂,不僅弱化了家庭教育的角色,甚至還威脅到了學校教育的權威地位[13]。當前社會,在大學生的現代文化塑造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過程中新媒體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高校應該把媒介素養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中進行專業、系統的學習。
2.教育因素
陳萬懷提出,通過高校開展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及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正確認識媒介性質、功能,對媒介信息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避免受到不良媒介信息的影響[14]。從而盡可能避免出現價值判斷和言行的偏頗。西南大學研究生黃小葦在分析高校學生媒介素養缺失原因中提出,在高等教育活動中由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資源的缺乏、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都將影響教育的成果[15]。
(二)內部因素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多元化、個性化、自由化的媒介信息傳播模式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新媒體繁榮的背后,由于媒體內部的因素也給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帶來了挑戰,亟須解決。張錚提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應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利用手機短信、微博、QQ等新媒體資源開展高校媒介素養教育,使學生在使用媒介中就參與到媒介素養教育之中[16]。陳永斌提出在新媒體環境中,隨著“把關人”作用的缺失,媒介傳播出現了“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資訊無屏障”的狀態[17]。作為媒介環境受眾最為廣泛的大學生群體,“去屏障化”的問題,亟待解決。
(三)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1.對媒介信息的認知和判斷能力
近幾年來,高校學生成為新媒體主要的接觸和使用群體。黃永圳提出擁有較好的辨別能力的大學生能夠甄別不同媒介的虛假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和解讀能力,能夠從媒介中獲取有益信息,摒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負面信息[18]。相反,大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又會影響其對媒介的選擇與使用,進而影響其媒介素養水平。
2.強烈的“去中心化意識”
陳永斌指出,高校學生群體側重于把個人的主觀感受作為評判媒介利弊的重要標準,即個人意識可以不受限制地進行自由發揮,甚至可以置社會主導價值于不顧,人人都以自我為中心[17]。“去中心化”的這種想象,讓每一個接觸媒介的學生都擁有自由選擇權,以自我好惡為出發點發展自己的媒介關系。正是因為大學生的這種隨心所欲,降低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公德、法律意識等,最終可能導致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
五、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培養路徑的研究
(一)社會教育
1.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國家和政府應給予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的高度關注。史永紅提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應得到國家相關部門重視和支持,并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和規則作為基本保障[19]。吉林大學的研究生提出政府在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政府應大力整合社會資源,制定相關政策規范,努力為大學生營造和諧的媒介素養環境[20]。
2.加強媒體的輿論引導和優化媒介環境
由于新媒體使用者的“草根化”現象,讓媒介環境不容樂觀。比如:手機虛假信息的傳播、黃色網頁的泛濫以及網絡詐騙都制約了大學生整體媒介素養的提升。作為引導輿論走向的媒介,在教育活動中應該規范自身的行為,樹立正確健康的職業道德[20]。華中師大研究生提出置于媒介環境中的高校學生群體的個人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會發生變化,且這種變化的好壞主要是受到媒介環境因素和學生自身選擇能力的影響[21]。因此,為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優化媒介環境、加強對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都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學校教育
1.課程體系的建立
理論課程體系的建立是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核心內容。陳萬懷認為媒介教育的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是全面開展的教育。媒介素養能力的養成是一個對媒介逐漸認識、批判和創新的過程。只有全面而豐富的媒介知識,才可以真正掌握和順應環境轉變帶來的大變化[14]。為強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高校應開設相關的課程向學生傳遞媒介和媒介信息的概念、技能,讓大學生培養為從知識上的熟知到技能上的熟練[20]。
2.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加拿大普贊天認為媒介教育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擁有足夠的師資隊伍[22]。陳永斌認為堅實的師資隊伍和一套科學完整的教育工作機制對于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有重要的意義[23]。在新的環境下,加強和擴大師資隊伍的建設是解決我國當前高校學生數量對媒介素養教育專業教師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重要的意義。
3.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活動
媒介素養能力的高低是檢驗理論教育成功與否的準繩。張玉玲認為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在實踐活動中以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為最終歸宿[24]。陳永斌認為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發揮高校團委、社團等機構的作用,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活動[25]。通過二者的比較分析,張玉玲從宏觀的層面提出了實踐是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有效途徑;而陳永斌則從微觀的層面提出了教育實踐的具體形式。由此可見,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
(三)推動大學生自我教育
李潔提出,近年來大學生已經成為新媒體使用的主體,讓大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能夠清楚辨別各種媒介信息,有效利用媒介、參與媒介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自我教育十分必要[26]。有學者指出,面對媒介環境的復雜性,高校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受教育者只有將間接的知識和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六、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科學、成熟的理論
我國的媒介素養研究起步較晚,而專門針對高校學生群體的研究也相對的缺乏和稀少。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高校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已開始在學界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通過整理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已有的研究多是針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概念、內涵和意義的研究,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仍沒有統一的界定。所以,相對其他領域的研究顯得較為薄弱。整體來看,我國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沒有一套所謂科學成熟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活動,尤其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當前各高校亟須一套科學、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來指導實踐。
(二)本土化程度低
媒介素養教育起源于西方國家,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征。而我國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多是從國外借鑒而來。因此,我們應該在借鑒他國成功案例和理念的時候要考慮到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特征,找到我國高校學生所處的地域和文化環境與外國大學生的差異,然后探索創新發展屬于本國和本土化的教育模式,杜絕照搬他國的成功案例和經驗。目前的研究表明:我國開展高校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比如,它未能夠在各類高校全面開展、教育資源的匱乏及本土化程度較低等。這些成為制約我國高校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發展和提升的不利因素,社會各界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張冠文,于健.淺析媒介素養教育[J].中國遠程教育,2009(7).
[3]Neil Andersen and John Pungente. Scanning Television[M]. Canada: Harcourt Brace&Company,2000.
[4]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J].新聞記者,2004(5).
[5]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7]袁軍.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8]王德天.大學生媒介素養基本內容和方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6).
[9]徐毅.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10]高朝輝.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法治與社會,2009(11).
[11]霄商.淺議媒介素養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J].中國報業,2012(2).
[12]宋小衛.西方學者論媒介素養教育[J].國際新聞界,2000(4).
[13]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的意義[J].現代傳播,2003(1).
[14]陳萬懷.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和發展途徑的思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1).
[15]黃小葦.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6]趙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形式[J].新聞戰線,2014(8).
[17]陳永斌.微文化傳播背景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觀察與思考,2014(6).
[18]黃永川.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影響因素和提升路徑分析[J].藝術教育,2015(7).
[19]史永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路徑[J].新聞戰線,2015(8).
[20]陳慧曦.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21]吳德政.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2]王玉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分析[J].當代傳播,2006(1).
[23]陳永斌.推進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簡論[J].中國青年研究,2009(7).
[24]張玉玲.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新探[J].新聞戰線,2014(8).
[25]陳永斌.推進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簡論[J].中國青年研究,2009(7).
[26]李潔.關于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通識教育的思考[J].新聞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