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摘 要:大數據熱潮一時興起,萬物的數據化引發人們對于通過數據挖掘的結果是否具有真理性進行了懷疑。大數據行為中蘊藏的哲學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實用主義真理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將其與二者進行比較,對大數據環境下的真理觀進行了探討,以此呼吁人們樹立客觀、正確的價值觀來認識數據化的大世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實用主義真理觀;大數據真理觀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079-02
當前,“大數據”應用范圍廣,影響深。大數據環境下更加強調的是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是混雜性,而不是精準性。對于通過數據挖掘的結果是否具有真理性,人們便有了極大的懷疑。近代真理觀的典型代表即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西方實用主義真理觀。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堅守唯物主義立場,更多強調事物的客觀性;西方實用主義真理觀有著唯心主義的偏向,更加強調“人”的主觀立場,有效性。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挖掘有著馬克思主義真理般的客觀實在性,也有著西方實用主義真理觀的人本主義思潮,對于新時期的數據化世界,人們理應持有一種新的客觀的正確的真理觀念。
一、大數據概述
信息技術的超速發展以及各種智能終端的相繼出現把人類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時代,數據存儲日漸增多,“已經從量變走向了質變”[1],自此,“大數據”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騰空出現,無論是科研領域、商界行業,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大數據”作為一個摩登詞匯正穿梭于世界各地。有人說,2013年“是中國的大數據元年”[2],也有人把當前稱之為“大數據時代”,如此可見,目前大數據趨勢席卷全球。
那么,何為“大數據”,為何又將大數據稱為“時代”,這是由大數據的特點決定的。第一,數據大。廣義來講指數據多、范圍廣、類型雜。當前“數據”表征世界萬象,大數據已經滲透在各個領域的各門學科,數據結構紛繁復雜,多為冗余的非線性結構。第二,技術高。云技術的出現為大數據提供了方法論基礎,使得大數據的收集、存儲、整理和分析成了可能。第三,質變性。當前大數據趨勢來襲,正在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大數據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與云計算的結合從根本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大數據熱潮的出現顛覆了很多傳統的科學思維方式,實現了對全數據的挖掘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允許數據的不精確性,混雜性將是大數據的標準路徑,不可避免。大數據環境下,人們更注重“是什么”,而不是“為什么”,倡導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颶風的來臨和蛋撻的銷售相關,對于沃爾瑪員工來說,只需按結論行事,提高銷售量即可,現象背后的原因便顯得不再那么重要。這對人們尋求因果關系的常規思維提出了新的挑戰,由此人們開始對由數據挖掘的結果是否具有真理性進行了懷疑,大數據環境下人們對于真理觀該作何理解值得深思。
二、大數據行為與馬克思主義真理觀
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是標志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3]286。簡單來說就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相統一。籠統來講,真理是客觀內容經過大腦加工,通過感官等主觀形式表現出來的。真理是客觀的,是對大腦感覺之外客觀事物的反映。在這個意義上講,大數據行為與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大數據行為是客觀事物或現象通過數據挖掘,經過人腦加工得出的結果。我們說大數據是客觀的,源于三點。大數據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或現象;數據是客觀記錄的,不能隨意捏造或更改;研究工具是客觀的。因此,大數據行為符合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唯物論基礎,同樣是客觀事物經過大腦加工通過感官表示的主觀形式,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雖說馬克思主義真理是對客觀內容的反映,但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3]287,揭示事物之間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的核心。在此基礎上大數據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數據環境下云計算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持。數據挖掘實現了對全部數據的采集和整理,允許數據的雜亂無章,根據研究工具得出數據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注意幾點。對全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將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難免出現個別的數據失誤,在整理和分析的過程中,冗余的數據將再一次干擾分析的正確性,最后出現的結果只能反映其中的一個問題,或者是一個問題的一個方面。大數據行為從開始就出現的數據誤差很難保持結果的萬無一失。更重要是,“預測,大數據的核心”,大數據的結果更多是對事件發生的預測,達不到對事物的正確反映,更談不上是對事物規律的正確反映。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范圍內,大數據顯然不符合如此要求。
上文提到,馬克思主義真理是客觀與主觀的相符合,真理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是建立在人類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基礎之上[3]286。這里強調“人類”和“實踐”的重要性。大數據作用范圍廣,無論哪個領域都是建立在人們的日常行為基礎之上。美國的target百貨公司根據顧客的消費行為,預測女孩懷孕,為其投放對應商品的廣告;國內的騰訊公司通過QQ、微信發布的日常心情,能夠推斷一個人的性格;百度根據搜索引擎的檢索能夠得知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如此大數據的結果都是建立在人們的實踐基礎之上,人們的日常行為無意間成了大數據的研究對象。可見,大數據的實踐基礎,符合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實踐要求。除此之外,大數據“人類”參與程度遠遠大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的人類能動的主觀反映。馬克思主義真理是人能動地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真理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沒有階級性,受益于全人類。然而大數據行為人為因素的參與力度大大增強,通過數據挖掘的結果怎樣使用,為誰使用,其中伴隨很多錯綜復雜的人為因素。大數據本身沒有階級性,但是由于人的參與使大數據披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造就了現如今的數據壟斷和數據鴻溝,讓大數據的結果普及全人類,造福全人類,數據公開將是人類一項長期的巨大工程。
三、大數據行為與西方實用主義真理觀
實用主義繼承了主觀經驗主義的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經驗是世界的基礎”[4]56,實用主義的真理觀也就不免陷入了主觀經驗主義的泥潭。皮爾士認為真理即“效果”,就是促使人的行動成功的主觀信念。將真理歸結為人的主觀范疇,這是實用主義真理觀的出發點也是最終歸屬。在此意義上,通過數據挖掘的知識是否具有真理,顯然,不具有實用主義的真理觀要求。兩者的出發點截然不同。大數據建立在客觀的事實和現實的實踐之上,大數據作用的結果同樣具有客觀性,人類根據大數據的結果調整策略,在颶風來臨之時將蛋撻與颶風用品放在一起,以此提高商品的銷售數量,同樣方便了顧客。是大數據的結果激發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人采取行動,而不是人肆意地操控大數據的發展方向。兩者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西方實用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詹姆士,他提出“有用就是真理”[4]63的著名論斷。美國哲學家路德·賓克萊曾對此作了客觀描述“實用主義給美國只關心實際行動,而不關心崇高理想提供了一個哲學依據”[5]12。實用主義真理觀的提出進一步增加了實用主義的功利色彩。大數據行為講求“實用”,卻與實用主義的真理有著不同的意蘊。大數據倡導相關關系,忽視因果關系,很多問題上只需明白“是什么”,并非“為什么”,這種思維方式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事物的發展,畢竟我們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追究為什么颶風來臨會增加蛋撻的銷售,也許我們能夠尋找一些原因,但是對于當前的大數據環境卻不那么重要,促進商品的銷售,方便客戶需求才是最終的目的。在此意義上,大數據行為何嘗不是講求“效用”,以最快的時間達到目的即可。但是大數據的“效用”與實用主義的“效用”有著本質的區別。實用主義真理認為,有用即真理,哪怕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也無可厚非。宗教不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能夠起到安慰人們心靈的作用,便是有用的,是真理。但我們知道,大數據的研究來源是不依賴于人頭腦的客觀存在。
然而在另一方面,大數據卻有著與實用主義真理觀的相似之處。上文提到,實用主義真理觀說到底是主觀經驗主義的范疇,無疑強調“人”的作用,為人服務,在一定意義來講一些方面有著人本主義思潮的傾向。我們說任何理論以及事物的發展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數據也不例外。大數據源于人的實踐,通過數據挖掘得出的報告,用于相應企業,開發更好產品,從而更好服務人類。這一點來講兩者有著積極的一面。但是“不講原則,只講效果”的方法論信條也讓兩者走向了一條崎嶇的胡同。實用主義真理片面強調“效用”,不在乎過程和方法,也就失去了哲學本來應有的崇高情懷。大數據環境同樣存在著這一問題,雖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搜集數據,分析數據,但是我們的行為時刻被“第三只眼監視著”,尤其是數據的二次使用、多次使用更將我們的隱私暴露在大眾之下,造就了一些不法分子濫用數據,違法使用數據。大數據行為是否符合人倫道德,根據原則做事,大數據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進行更多的思考。
四、大數據環境下的真理觀
大數據熱潮方興未艾[6],大數據引起的一系列思維方式的變革讓人們對于數據挖掘的知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產生了懷疑。然而這里的“真理”意指哪些內容,上文已經將大數據行為與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西方實用主義真理觀的內容作了比較,新時期對于大數據的真理觀該作何新的解釋,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大數據的哲學內涵。
英國大數據權威舍恩伯格對于大數據提出了鮮明的觀點,倡導“是什么”,不追求“為什么”。在這個快餐經濟的時代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些重點。《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提出“預測,大數據的核心”[7]16,但是在預測的過程中,是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依據,加上人類的思考,依照一定的規律得出結果。人類的“理性”參與了整個過程。在這個層面上,筆者特別同意黎德揚先生的觀點,他說“人類是有理性的,總是憑著理性追求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8],追求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和因果關聯。而因果關系則是相關關系的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因果關系中的原因有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間接原因等,主要的直接原因可能導致一些強相關關系,次要的間接原因則會形成一種弱相關關系。根據以上的分析,大數據中的預測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因果關系在內,怎么能說大數據放棄因果關系呢?大數據行為依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范疇中。除此之外,舍恩伯格指出要放棄精確性,接受混雜性。對于當前的大數據新環境,計算機存儲碎片的雜亂性難以避免,難道就此放棄數據的精確性嗎?不盡全然如此。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大數據對數據的分析,事物的預測,是在不斷接近真相,追求準確。如果說當前的大數據技術達不到對所有的數據萬無一失,但是至少在不停追求精準性的道路上努力,否則我們難以理解不停收集數據、提高分析技術的舉動,而科學的發展也就失去了意義。目前大數據行為頂多是認識道路的彷徨期,相信未來的大數據技術能夠達到對事物的準確判斷。
如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大數據行為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范疇。大數據挖掘分析的結果不斷接近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要求,同時吸取西方實用主義真理觀的積極之處,繼承實用主義真理觀合理部分,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畢竟大數據行為最終目的是造福人類。總之,大數據環境下的真理觀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加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預測更準確的結果,是客觀和主觀的相對符合。當前的大數據真理觀的發展是克服實用主義真理觀的不足和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過渡階段。大數據的新觀點給哲學提出訴求,哲學理應給予回應,作為新時期的我們要以辯證視角看待問題,突破常規,理性看待大數據環境下的真理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大數據,融入大數據,與大數據共生共存,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強,蔡端懿.大數據對于科學研究影響的哲學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11).
[2]黃欣榮.大數據對科學認識論的發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9).
[3]本書編組.馬克思主義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夏基松.現代西方哲學教程現編(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賓克萊.理想的沖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9:12.
[6]萬劍鋒,劉山松.大數據熱潮的分析與審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9).
[7]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8]黎德揚.信息時代的大數據現象值得哲學關注——評《大數據時代》[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