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茹罕
摘 要:蒙古族是一個既神秘古老又才華橫溢的民族,在世界歷史上曾產生過巨大影響,也留下了許多的文化遺跡。保護這些蒙古族的物質文化遺產,對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文化大區的建設,對少數民族文化權利的保障,對我國多元文化的發展和促進,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本文擬對內蒙古地區現存的蒙古族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進行梳理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立法建議,旨在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蒙古族的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蒙古族;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130-02
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劃分的“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中的有形文化遺產,即現在經常提到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前者。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有學者給物質文化遺產下的定義是: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1]。
本文的物質文化遺產界定依據公約給出的概念,包括文物、建筑群、文化遺址。所謂文物,是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筑物、碑刻、雕塑、書法與繪畫、書籍,以及具有考古性質成分的銘文、洞窟及聯合體;歷史建筑,指在建筑樣式、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普遍價值的單立的建筑物或連接的建筑物群體;人類文化遺址,指歷史上人類留下的具有較高價值的工程,或人與自然聯合而成的工程以及考古等區域。
一、內蒙古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本民族優秀的文化,是連接本民族情感的紐帶,凝聚本民族的認同感和向心力,進而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前提。內蒙古的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了蒙古民族特有的精神財富,體現了蒙古民族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的珍稀文化資源。但近些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全國各地包括內蒙古在內的環境、生態都產生了巨大變化,這些都威脅到了人類文化遺產,使其生存環境堪憂。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人牟利,各地大肆修建新工程使得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古遺址、古建筑遭到破壞。而收藏市場的持續火熱升溫又使古墓葬被盜,盜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日益猖獗,未能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由于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也使得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失或瀕臨消亡。以上種種狀況如不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加以遏制,則我們的子孫后代再也無法親身感受體驗先人的勤勞與智慧,只能在歷史書中尋找文化的遺跡。
本文主要針對內蒙古地區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不可移動文物、古籍以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存現狀做相關介紹。
(一)不可移動文物
據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自治區普查辦公布的自治區內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共計21 099處,其中古遺址15 240處,古墓葬3 160處,古建筑452處,石窟寺及石刻47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 759處,其他16處。這當中著名的元上都遺址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遼上京、居延等遺址在國內外也有著較高的知名度,這些文物古跡構成了內蒙古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截止2012年底,全區共有8個盟市、73個旗縣完成了三普工作報告,共有10個盟市、81個旗縣公布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據統計,全區共公布盟市、旗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1處。
(二)古籍
勤勞勇敢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在近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古籍遺產。通過這些古籍我們可以了解歷史上蒙古族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蒙古族對中華民族大融合和社會文明進步所做出的貢獻。
內蒙古自治區的古籍收藏最集中的地區是首府呼和浩特市,以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為例,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館藏蒙文古籍共2 100種,其中經卷600多種、線裝書1 400多種、檔案100多種。蒙古文古籍的內容可分為政治、法律、哲學、軍事、宗教、教育、經濟、醫學、天文學、倫理學、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語言文字、科學技術和綜合性圖書等,這些蒙古文古籍體現了蒙古文字的演變過程,是當代了解古代蒙古族的重要史料。另外,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館藏漢文古籍20余萬冊,叢書2萬多種。其中最為珍貴的古籍是《綏遠通志稿》,這是內蒙古地區唯一的一部地方志,僅有一本,為海內外孤本,是內蒙古圖書館所有館藏文獻中價值最高的一本古籍。
(三)歷史文化名城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國務院分別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共計99座;此后,2001年增補2座,2004年、2005年各增補1座,2007年增補7座,2009年增補1座,2010年增補1座,2011年增補6座,2012年增補2座,2013年增補3座,全國目前共計123座歷史文化名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在第二批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內蒙古自治區于1994年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2006 年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了法律保護的范疇。
二、內蒙古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出臺了地方性法規,但內蒙古在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第一,內蒙古對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缺乏一定的嚴密性,某些概念、術語的界定不明確,表述不夠清晰,一些條例、方案中的條文、條款規定過于抽象,不夠具體,缺乏靈活性和可操作性。法律上規定的模糊就會使得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判定一些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缺乏相應的依據,而界限不清無疑會給保護工作增加難度。
第二,由于我國一直以來立法思路的慣性是重實體、輕程序,重管理、輕保護,重義務、輕權利,關于蒙古族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法規亦不例外,縱觀這兩項最重要的地方性法規,無一不側重于管理、規范、限制、義務和處罰內容的設定,而忽視促進發展、保障、權利、服務、監督、落實等內容。誠然,蒙古族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立法上確實需要對各個領域進行規制和管理,但在強化這二者的同時,必須注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發揚和傳承。
第三,物質文化遺產部門的保護力量相對較弱。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涉及文物考古、古籍修護、遺址勘察等多方面,專業性較強,對相關人員的技術專業要求較高。但目前該機構工作人員只有自治區級層面具備較強的專業功底,而下面盟市、旗縣級從事該行業的人員多數是中途調入,專業知識相對而言比較薄弱,缺乏從事考古、古籍修護、文物修補的專業人員,這些都制約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第四,各級財政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投入不足。不可否認的是,內蒙古自治區各級財政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投入呈逐年遞增趨勢,但面對眾多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這些經費還是顯得捉襟見肘。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經費來維護,使得部分文物遺址損壞嚴重,令人擔憂。例如位于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黑城遺址,這些年由于周邊地區環境氣候惡劣,沙化嚴重,流沙漸漸從東、西、北三面侵蝕黑城,導致黑城許多遺址已埋于流沙之下。隨著每年來黑城參觀的游客越來越多,人為地也損壞了部分遺址。再有,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阿拉善盟阿右旗曼德拉山巖畫,由于沒能及時看管保護,已經造成許多巖畫被人砸碎并偷運出去,而這些損失都是無法彌補的。
此外,很多人對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認識不足,缺乏保護意識。他們認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文化部門的事情,與自身沒多大關系。政府過于強調經濟建設,輕視甚至忽略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結果造成遺產損壞無法挽救。如我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但其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街道、古建筑卻在城市改造中被拆,古城風貌沒有保存多少,不能不說是一大無法彌補的遺憾。
三、內蒙古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對策
筆者認為,針對蒙古族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一)對蒙古族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完善
內蒙古應完善適合本地區具體情況,適合蒙古族民族特點的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在條例中,首先對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進行清晰界定,可參照國內外先進的立法經驗,將列舉式和概括式相結合。其次,條例中不能只以管理、規范、限制、義務為主,還應體現發展、促進、保障、權利和服務等方面。應加入司法救濟的方式等內容,確定違法行為,提出行之有效的法律懲戒手段,對違法行為加大懲處力度,使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提高,起到警示作用,同時制定自治區范圍內統一的司法標準,以法律方式明確促進物質文化遺產存續與發展行為的獎勵機制,做到獎罰分明。最后,指定有關部門強化對內蒙古地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監督,當涉及基本建設項目中有文物、遺址的考古發掘時,要充分考慮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加強統一管理,確定審批和監督責任,一旦出現問題嚴格問責。
(二)落實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政措施
要求政府部門首先做到依法行政,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把保護工作納入地方發展規劃中。政府部門在制定城鄉建設規劃前,應首先征求遺產保護部門的意見,盡力保護幸存的為數不多的古跡、遺址。如果有基本建設項目觸及文化遺產保護,也必須在項目批準前征求文化部門的意見,在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確定文物不會遭到破壞后方可開工建設。即使已經開始建設后,施工部門也應當主動聯系物質文化遺產部門,時刻通報工程情況,以便文化保護部門及時在施工區開展文物考查、發掘、搶救工作,這樣事前、事中措施的采取可使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三)依法加強對內蒙古地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劃分工作,加強對文物流通市場的清理整頓
應進行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及時登記、歸類、建檔,在此基礎上分別制定物質遺產保護計劃,隨后落實實施。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確定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明確保護責任主體,建立追責機制。同時文化部門對文物市場進行調控、監督、管理,嚴格把控文物流通市場準入條件。
(四)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每個人的保護意識
遺產保護,立法先行。內蒙古已經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范化有效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我們理應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孫顯元.“物質文化”概念辨析[J].人文雜志,2006(3).
[2]郝建平.內蒙古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芻議[J].文化彩虹,2010(5).
[3]宋偉宏.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動發展[J].博物館研究,2006(3).
[4]陳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長安.世界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研究——以平遙古城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
[5]周武忠.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共贏——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藝術百家,2006(7).
[6]安群.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比較分析[J].遼寧信息職業技術教育,2006(2).
[7]喻學才.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八大難題[J].旅游學刊,2005(5).
[8]林芳芳.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保護的缺陷及對策[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