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東漢三輔士人與地方教化

2016-05-14 18:17:07張立鵬
學理論·下 2016年9期

張立鵬

摘 要:東漢時期,三輔地區已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卻出現了“三輔多士”的獨特文化現象。諸多三輔籍士人扮演著地方官員、民間儒者等不同角色,通過興學傳經、移風易俗、家庭教育等不同方式開展地方教化,對東漢王朝統治秩序的鞏固、社會的穩定及文化的傳承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東漢;三輔士人;地方教化

中圖分類號:K23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181-04

《后漢書·文苑列傳》曰:“時三輔多士。”[1]2617“三輔”,是指漢代長安周圍之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地區,也就是現今陜西省關中一帶。“士”,指儒生和文士,即當時的知識分子。眾所周知,東漢時期,定都洛陽,陜西關中地區已失去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但它仍然保持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在它的作用之下,優越的家世,良好的教育,廣泛的交游,成為三輔文士成長的重要條件”[2]。盧云指出,東漢初年,在全國統計到的568種書籍中,出在三輔的有87種,占15%;470位列傳士人中,三輔籍的有66位,占16%;不列傳的士人520位中有63位,占12%;213處私家教授中有22處,占10%;在302位三公九卿中有37位,占12%。僅在五經博士中所占比例較低:有72位中的5位,為7%[3]522-538。另據丁文江統計,后漢時期史書列傳的陜西人共73人,占15.97%[4]。可見,東漢時期,三輔地區在文化上的優勢依然十分明顯

所謂教化,是指儒家所提倡的政以體化、教以效化及民以風化。廣義而言,教化相當于大教育,即包括所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內[5]206。可以說,教化是治民必不可少的手段。東漢政論家王符曾言:“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學淫則詐偽,入學則不亂,得義則忠孝。故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6]14在他看來,教育事關國家興旺發達。《淮南子·齊俗訓》亦指出:“人性之無邪,久湛于俗敗易”[7]579。

教化事關天下治亂興衰,“正是由于教化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士人在教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道德修習與辦學施教是士人的看家本領,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8]72東漢時期,諸多三輔士人注意到了地方教化的重要性,并且身體力行,親身實踐,對地方教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三輔士人與興學傳經

興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化方法。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后,漢代各類學校教育蓬勃發展,漸漸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學校教育體系。周永衛曾指出:“兩漢的教育制度則是支撐輝煌燦爛的東方文明的重要基石,造紙術在漢代的發明絕非偶然,無疑與漢代教育的繁榮發展有密切關系,漢代那種‘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盛況,那種各級官吏重視教育,熱心辦學,甚至親自執教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9]地方官學是漢代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地方行政建制(包括郡、縣、鄉、里)劃分為學、校、庠、序四類。私學則由辦學者(在職官員或是民間士人)自行辦理,多數私學以經學教育為主,也有傳授其他學派學說以及各類技能的私學。

興學不僅僅是許多開明三輔籍地方官員施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大批三輔儒生的興趣意愿所在,這些不同層次的三輔士人在東漢地方或積極發展官學,或致力興辦私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漢的社會教化。

(一)三輔士人與地方官學

東漢時期,統治者投入的重點依然如西漢時期一般而傾向于太學,對地方官學的發展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再者,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劉■主持召開的白虎觀會議是兩漢教育衰落階段開始的標志。自此之后,地方官吏特別是郡級長官興學事例明顯減少,地方官學發展步伐日漸減慢[9]。我們查閱范曄《后漢書》等相關史料后,不難發現,東漢地方官學的發展遠不如西漢般繁盛。

秦彭,字伯平,東漢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建初元年(76年),遷山陽太守。任職期間,他“以禮訓人,不任刑罰。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饗射,輒修升降揖讓之儀。乃為人設四誡,以定六親長幼之禮。有遵奉教化者,擢為鄉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勸勉之。吏有過咎,罷遣而已,不加恥辱。百姓懷愛,莫有欺犯。”[1]2467秦彭興辦山陽地方官學,對當地社會教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又如杜■,字伯侯,東漢京兆杜陵人(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于東漢末年任河東太守,“于是冬月修戎講武,又開學官,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10]496。

秦彭、杜■等三輔籍官員積極投身于地方官學的創辦,對當地教育發展、人才培養與民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史籍明確記載三輔籍官員興辦官學的例子并不多。因此,三輔士人興學傳經,更鮮明地體現在三輔籍士人對東漢私學發展的突出貢獻上。

(二)三輔士人與私學

私學也是東漢時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東漢私學的發展狀況,范曄《后漢書·儒林列傳》論曰。

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游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至有分爭王庭,樹朋私里,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故楊雄曰:“今之學者,非獨為之華藻,又從而繡其■。”夫書理無二,義歸有宗,而碩學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謂“■之學,各習其師”也。且觀成名高第,終能遠至者,蓋亦寡焉,而迂滯若是矣。然所談者仁義,所傳者圣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1]2545。

不難看出,私學教育在兩漢時期基本保持著較為繁榮的發展狀況。據臺灣學者余書麟統計,范曄《后漢書》中載有私學教師118人,其中教授生徒百余人者3人,數百人者22人,千余人者17人,數千人者6人,上萬人者4人,教授生徒百余人以上者共計52人,占私學教師總數的44%[11]。由此觀之,東漢時期,私學繁盛,招生規模也較大。在地方教化方面,東漢私學的影響與作用要遠遠大于地方官學。

當時一些三輔名儒經師都擁有很多學生,受教者多達數百千人,常數倍于官學。如經學家馬融,字季長,東漢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歷任東觀校書郎、郡功曹、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職。后因得罪大將軍梁冀而被剃發流放,途中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自刺不殊,得赦還,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以病去官”。他不拘儒家禮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同時,他“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招生規模很大,東漢著名經學大師鄭玄、盧植皆其門徒。馬融一生著述甚豐——“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1]1972。

又如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魯恭,字仲康,其祖先乃魯頃公,“為楚所滅,遷于下邑,因氏焉。世吏二千石,哀平間,自魯而徙”。建武初年,魯恭十五歲,“與母及丕俱居太學,習《魯詩》,閉戶講誦,絕人閑事,兄弟俱為諸儒所稱,學士爭歸之”[1]873。魯恭的弟弟魯丕也是位大儒,“兼通五經,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世名儒”。元和年間,魯丕擔任趙相,仍繼續教授學生,門徒常常達到百余人之多,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1]883。除此之外,三輔儒生教授門徒的例子還有很多,現不必煩瑣,茲錄如次。

韋彪,字孟達,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其高祖父是漢宣帝時期的丞相韋賢。建武末年,他因孝廉而任議郎,后以病免,避地教授門徒,“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1]917。

馮豹,字仲文,東漢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年十二,母為父所出。后母惡之,嘗因豹夜寐,欲行毒害,豹逃走得免。敬事愈謹,而母疾之益深,時人稱其孝”。年長后,他勤奮好學,尤好儒學,“以《詩》《春秋》教麗山下”,鄉里贊曰:“道德彬彬馮仲文”[1]1004。

賈逵,字景伯,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其九世祖乃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曾祖父光,為常山太守,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洛陽徙焉。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尚書于涂惲,學毛詩于謝曼卿,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賈逵受此種家庭環境之熏陶,亦終成名儒——“逵悉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谷梁之說……時稱通儒”[1]1234-1240。

楊政,字子行,東漢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少好學,從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說經書。京師為之語曰:‘說經鏗鏗楊子行。教授數百人”[1]2551-2552。

宋登,字叔陽,東漢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其父宋由官至太尉。他博覽群書,“少傳《歐陽尚書》,教授數千人”[1]2557。

李育,字符春,東漢扶風漆(今陜西咸陽市彬縣)人,“少習《公羊春秋》。沉思專精,博覽書傳,知名太學,深為同郡班固所重”。當時京兆、扶風兩郡爭相召請他做官,因時值亂世,他不愿意步入仕途,每次到任不久便稱病而去,遂“常避地教授,門徒數百。頗涉獵古學。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圣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于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1]2582。

法真,字高卿,東漢扶風■(今陜西寶雞市眉縣東北)人,南郡太守法雄之子,“好學而無常家,博通內外圖典,為關西大儒。弟子自遠方至者,陳留范冉等數百人”。法真對于儒學及讖緯之學皆頗有很高的造詣,以清高而為人所稱道,時人美其名曰“玄德先生”[1]2774。

概而言之,私學作為東漢地方教化實施的載體之一,同樣發揮了培育人才、發展學術、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諸多三輔籍士生積極投身于地方私學建設,對于東漢地方教化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三輔士人與社會教育

除上述興學傳經外,隆德倡禮、移風易俗也是社會教化的重要方式。東漢時期,許多三輔籍地方官員身體力行,大力推行地方教化,還有一些致仕還鄉,抑或是隱居避世的民間儒生隆德倡禮、移風易俗,對于推進東漢地方教化亦有一定的幫助。

(一)三輔官員致力教化

根據現存史料記載,有的三輔籍地方官員在任期間注重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為民做表率。如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張湛,字子孝,講究禮儀已到了過于苛刻的地步,甚至平日在家與妻子相處時也要嚴格恪守儒家禮儀,“矜嚴好禮,動止有則,居處幽室,必自修整,雖遇妻子,若嚴君焉”。他在外與同鄉相處,更注重基本禮儀,“詳言正色,三輔以為儀表”[1]928。有些人在背地里說他頗為虛偽,認為他只是在做些表面的功夫而已。對待此種流言蜚語,他只是笑了笑,說道:“我誠詐也。人皆詐惡,我獨詐善,不亦可乎?”[1]929。后為左馮翊,在任期間政化大行。再如,東漢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孔奮,“事母孝謹,雖為儉約,奉養極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1]1098東漢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人第五倫,“少介然有義行”[1]1397,等等。

有些三輔籍地方官員則大力實行德化,講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深得當地民眾的愛戴。如前文已提及的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魯恭,曾任中牟縣令,“恭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1]874。當地許伯等人因爭搶田產而打官司,其他多位守令皆不知如何處理,魯恭耐心地為爭田雙方講明事理,雙方聽后皆羞愧難當,相互禮讓,“訟人許伯等爭田,累守令不能決,恭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責,輟耕相讓”。此外,亭長縱容他人借牛卻不肯歸還,結果牛的主人向魯恭上訴,“恭召亭長,敕令歸牛者再三,猶不從。恭嘆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綬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長乃慚悔,還牛,詣獄受罪,薛貰不問。于是吏人信服”[1]878。諸如此類例子還有:東漢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廉范,字叔度,乃趙國名將廉頗之后,“漢興,以廉氏豪宗,自苦陘徙焉”“后頻歷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隨俗化導,各得治宜”[1]1103;東漢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玉況,字文伯,“性聰敏,善行德教”[1]1153,后官至司徒;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何敞,字文高,“歲余,遷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當時名譽,故在職以寬和為政。立春日,常召督郵還府,分遣儒術大吏案行屬縣,顯孝悌有義行者。及舉冤獄,以春秋義斷之。是以郡中無怨聲,百姓化其恩禮。其出居者,皆歸養其父母,追行喪服,推財相讓者二百許人。置立禮官,不任文吏”[1]1487,等等。

總之,諸多三輔籍官員的一系列實踐活動促進了東漢地方教化工作的開展。而且,“他們的‘教化工作便是對儒家原始教義的實踐”[12]133,對于維護東漢王朝的長治久安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二)三輔士生推行教化

除上述一些三輔籍地方官員致力教化外,諸多三輔士人與當地民眾貼近、扎根民間,廣施教化,用自身高尚的品德感化百姓,對于當地的移風易俗亦有一定的貢獻。

東漢三輔地區的民間士人時常以儒家倫理道德與自身的言行感化當地民眾,營造出一片良好的社會風氣。如東漢京兆下■(今陜西西安)人王丹,字仲回,“哀、平時,仕州郡。王莽時,連征不至。家累千金,隱居養志,好施周急”。王丹樂善好施,常常在農忙時慰勞那些勤勞者,對此,那些懶惰者感到恥辱,互相激勵,最終都富裕起來;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著王丹來辦理,甚至鄉鄰們都習以為常。王丹一直致力于當地的移風易俗,“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風俗以篤”。又如東漢京兆霸陵(今陜西西安)人韓康,字伯休,一名恬休,出身豪門,“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有一次,一位女子向韓康買藥,不停地討價還價,女子說她早就知道韓康口不二價,韓康嘆息自己避世隱名,但卻仍被人認出,“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車連征不至”。王丹在本鄉隱居避世,好施周急,扶助貧困之人,勸課農桑。實際上,王丹“行使的是父老的職責,這樣的豪族不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而是維護者,有利于王權支配和社會秩序的穩定”[13]252。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東漢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馬瑤,“隱于■山,以兔■為事。所居俗化,百姓美之,號馬牧先生焉”。再如,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梁鴻,字伯鸞,“家貧而尚節介,博覽無不通,而不為章句”。有一天,梁鴻在家中邊做飯邊讀書,讀到入神處,一時竟疏忽了灶中的火種,結果引起了一場火災,造成一定的損失,“曾誤遺火延及它舍,鴻乃尋訪燒者,問所去失,悉以豕償之。其主猶以為少。鴻曰:‘無它財,愿以身居作。主人許之。因為執勤,不懈朝夕”[1]2765。梁鴻成為雇傭工之后,日日勤勤懇懇,夙興夜寐,毫無怨言,鄰家耆老見鴻非恒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

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中,這些三輔地區的民間士人于鄉里居處廣施教化,以自身的言行舉止及高尚的德操感化同鄉民眾,使得當地老百姓安居樂業,鄉里社會一片安寧。總之,這些三輔地區的民間士人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地方教化。

三、三輔士人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普遍、最富親情的教化形式。在中國古代家庭及家族中,長輩與晚輩之間是以親密的血緣關系為主線的。長輩與晚輩雙方首先是從血緣關系對自己和對方達成角色認同與期待,自覺不自覺地遵循血緣關系展開互動與進行自我調控。家庭教育是通過長輩對晚輩以及同族兄弟姊妹間的勸導與熏陶,將忠孝節義、三綱五常等儒家倫理道德及日常一些最基本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灌輸于家庭成員,從而具有持久穩定、容易接受的特點。在東漢時期時期,一些三輔籍士人的家庭教育都是很好的例證。如東漢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馬援,字文淵,乃東漢建武年間的名將,敕封伏波將軍,曾以家書的形式告誡兄子馬嚴、馬敦二人,其文曰。

初,兄子嚴、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址,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也。■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也。”[1]844-845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歡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家書。家書出語極為懇切,言辭之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期待。從馬援家書的內容來看,他極力推崇龍伯高的“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這是典型的以儒家思想為行為準則的做派,反映了東漢豪族的儒學化[13]173。馬援家書使兩位子侄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不遠千里致書教諭,亦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

又如上文已提及的東漢京兆下■(今陜西西安)人王丹,其子同窗之父去世,家在中山,其子跟王丹說要去吊唁,隨便找了個伙伴正要準備出發,結果王丹很生氣地打了兒子。后來有人詢問王丹為何打自己的兒子,丹曰:“交道之難,未易言也。世稱管、鮑,次則王、貢。張、陳兇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1]930。王丹用管仲與鮑叔牙、王吉與貢禹的深厚情誼,以及張耳與陳余反目成仇的例子來教育自己的兒子,友誼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與其同窗好友之間的這份友情。

我們通過以上所述的馬援、王丹等三輔士人家庭教育的例子不難看出,長輩憑借血緣親情紐帶使后輩的學識經驗、道德修養在不知不覺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這正是家庭教育較之其他教化形式的持久穩定、容易接受的特點。

四、余論

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后,儒家思想學說便成為漢代唯一的官學,在此大背景下,諸多三輔籍士人成為廣施地方教化的主力軍,他們積極活躍于東漢時期的各個地區,扮演著地方基層官吏、民間儒生等不同角色,通過傳經興學、移風易俗、家庭教育等不同形式施行教化,對東漢王朝的長治久安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古代社會的教化本身就帶著很深的時代烙印,所謂的教化,也只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君主專制統治而已。當然,對于這一點,我們后世之人大可不必過分苛責。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些三輔士人為東漢地方教化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借鑒。

第一,教化乃治國之本,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所以我們要重視教化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詩經·周南·關雎序》曰:“美教化,移風俗。”[14]12《鹽鐵論·授時》曰:“是以王者設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15]422可見,古人早已注意到教化所發揮的的獨特作用

第二,王朝政治或興或衰,決定教化能否充分發揮其巨大作用。東漢前期,政治清明,統治者積極推行教化,民風淳樸。據史籍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偃武修文,崇德報功,勤政治,養黎民,興禮樂,宣教化,表行義,勵風俗。繼以名章,守而不失,于是東漢之風,衷心廉恥及于三代矣”。[16]270東漢后期,政治晦暗,世風日下,情況恰恰與之相反,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參考文獻:

[1][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胡旭.東漢三輔多士的文學考察[J].學術月刊,2010(9).

[3]盧云.漢晉文化地理[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丁文江.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系[J].科學,1923(8).

[5]俞啟定.中國教育通史:秦漢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漢]王符,撰.彭鐸,校正.潛夫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陳廣忠,譯注.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葛荃.權力宰制理性:士人、傳統政治文化與中國社會[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9]周永衛.兩漢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J].唐都學刊,2000(1).

[10]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余書麟.兩漢私學研究[J].師大學報(臺灣),1966(11).

[12]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3]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M].武漢:崇文書局,2003.

[14]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5][漢]桓譚,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2.

[16][宋]司馬光,撰.王亦令,點校.稽古錄點校本[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亚洲区欧美区|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久久无码av三级| 亚洲人妖在线|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一级小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91www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激情综合网址| 看国产毛片|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欧美成人A视频|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网天天| 久青草免费视频| 亚洲嫩模喷白浆|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jizzjizz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97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视屏|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国产99久久|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视频入口|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高h视频在线|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色狠狠干| 91成人免费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操操操综合网|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99在线视频网站| 日本免费a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超碰91免费人妻|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亚洲天堂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