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生素質既包括思想素質、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基本素質,也包括科學文化、創新能力等專業素質,其素質的高低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興衰。當前我國高校研究生素質教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深入分析高校研究生素質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研究生素質的培養對策如下:注重思想道德素質的固有內容;重視導師的引導作用;注重在實踐中加強研究生素質教育;培養研究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研究生心理輔導模式。
關鍵詞: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199-03
在知識經濟、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這是一個關系未來的重大問題。研究生素質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從注重思想道德素質的固有內容、重視導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生活、構建研究生心理輔導模式等方面來進行,只有這樣研究生的素質培養才能達到新的水平。
一、當前高校研究生素質現狀
近年來,研究生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出現了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政治素養欠缺
隨著西方各種思潮的傳播,研究生在吸收先進思想文化觀念的同時,也受到了一些消極影響,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困惑。有些人理想信念迷失,政治信仰缺失,過分看重和追逐個人利益,索取意識強,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拒絕合作和奉獻,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一些研究生誠信觀念淡薄,在科研工作中,缺乏腳踏實地的學術作風,在完成作業、課題設計甚至畢業論文時粗制濫造,學風浮躁,對他人的知識產權缺乏基本的尊重,剽竊、抄襲他人論文的現象屢禁不止。
2.功利主義價值觀普遍存在
市場經濟以資本運行機制為主導,通過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機制來安排資源組合和利益配置,個人在市場經濟中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是獲取物質利益的多少。在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期,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對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了巨大沖擊。利益多元、利益分化導致研究生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一些研究生出現拜金主義傾向,被物欲所驅使,為利益所躁動,個人利益至上,個人功利主義成為一些研究生的基本價值取向。在校期間,他們更加注重的是科學工作對個人的功利價值,將拿文憑、換工作、晉升職務等作為目的,純粹為了科學事業而學習、視科學為人生追求的人比較少。部分研究生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不能把自我發展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以自我為中心,只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強調個人需要的滿足。當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不能找到合理的平衡點時,部分人就會放棄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丟失了精神家園。
3.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
雖然多數研究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和獨立精神,但真正的自立意識尚未確立。有些研究生個性強而承受能力弱,他們反對他人的說教,渴望擺脫對他人的依附,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評態度。為了滿足自我表現和引人注目的需要,行動上具有很強的反抗性,具體表現為蔑視任何權威。他們的生活經歷使得他們容易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在擇業時眼高手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空前的就業、學業甚至生存的巨大壓力,有些研究生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另有部分研究生面對經濟壓力而出現自卑心理,面對情感壓力而出現孤獨心理,面對人際交往壓力而出現抑郁心理。這些壓力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宣泄,容易對研究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天津市對5萬名大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有心理障礙的占16%以上。北京大學近十年來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人數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1/3左右。杭州市科委從7所不同類型的學校抽取2 961名大學生進行為期3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有心理障礙的占25.39%”[1]。
4.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相對薄弱
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發現問題,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并能綜合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2]。創新能力是一個人不斷進行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目前研究生教育體制“嚴進寬出”、缺乏淘汰機制,只要完成在校期間所學課程的考試,學位論文通過答辯,即可獲得研究生學位。沒有制度性約束促進研究生關注學科前沿問題,在學習和研究中缺乏創新意識,這些行為習慣制約了創新能力的發展。據哈爾濱工程大學對研究生就業單位的跟蹤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普遍認為,本單位研究生中“有求知欲望的人”很多,“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很多,但是“敢于突破傳統觀念束縛”的人不多,“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的人不多,“敢于冒尖不怕諷刺譏笑”的人不多[3]。曾有學者將目前我國研究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缺乏原創性總結為四個簡單:簡單移植、簡單延伸、簡單推理、簡單揭示[4]。我國高校科學研究指標化的弊病也誘導研究生急功近利,不去進行長期深入地研究,而是急于發表論文以完成任務。
5.心理素質不夠健全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較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承受能力,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這比成績、智商素質更重要。然而現在一些研究生性格孤僻內向、交往能力較差,缺乏堅韌獨立精神,對集體榮譽漠不關心。個別研究生沉迷于上網,甚至深陷交友、網戀而不可自拔。長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漫游,容易失去對周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他們不愿意參加文體活動,班級也越來越缺乏凝聚力。有些研究生心理成熟程度往往跟不上生理的成熟程度,更達不到作為專業人才的高層次心理素質要求。部分研究生的心理相當脆弱,心情浮躁,自卑心理較重,社會協調能力差,不愿意與人交流;缺乏胸懷和涵養,為一些小事和人發生摩擦甚至針鋒相對。
二、高校研究生素質現狀的原因分析
當前,導致研究生素質現狀的原因既有研究生個體的原因,也有社會環境的原因,還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1.研究生個體原因
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下,大多數研究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生活條件優越,從小在家庭中是中心,得到眾多長輩呵護,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競爭互動和分享分擔,家庭對其成長期望值高,注重其讀書考試和成功成才的要求,輕視其分擔困難、分擔責任的要求和磨煉。有些農村出身的研究生由于生活所迫與父母分離,其成長過程缺乏父母的關愛、教育和引導。對于如何對待學習上的成功,怎樣處理好人際關系,如何立足社會以及追求何種人生價值等重大問題,他們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正確的選擇。
2.社會環境的誤導
市場經濟要求尊重價值規律、等價交換,要求公平互利,既調節了人們的利益關系,但也侵入道德倫理、人生價值等精神領域,使非市場領域的規則市場化,導致拜金主義、腐敗現象發生,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對包括研究生在內的青年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
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也給研究生思想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容易扭曲事件真相。有些網站為了賺取高點擊率牟取暴利,充斥著大量的低俗文化,這些負面信息通過高科技手段惡性蔓延,在研究生群體中產生不良影響。部分研究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中,疏離于現實世界,久而久之就會使得少數研究生精神萎靡而走向極端。
全球化背景下傳播的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如民主社會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拜金主義思潮、個人主義思潮、性解放思潮等,為我國研究生帶來了消極影響。
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不足
高校在教育體制上重學科發展,重業務拔尖人才,重學術研究,而忽略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素質能力的培養。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本沿襲了傳統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主導,重視書本教學,注重理論灌輸,形成了以“教學——考試”為核心內容的應試教育模式,輕視學生的接受理解和道德實踐養成。目前許多高校對研究生社會實踐項目缺乏明確的規定,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質考核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設計,這些問題反映了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滯后。部分教師教書觀念根深蒂固,育人觀念不強,課堂上注重單向講授,缺乏有效的師生溝通,以至于忽視了研究生思想變化和情感的發展。“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5]有些研究生導師忙于自己的教學科研,忽視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沒有時間去和研究生交流。“訓練是一種心靈隔離的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之間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而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的對話。”[6]研究生導師不清楚自己學生每天的行蹤,也不知道學生在離開實驗室之后具體做什么,只注重所帶的學生項目論文如何完成,什么時間完成。
三、高校研究生素質培養的對策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時刻關注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轉變培養方式,加強研究生素質能力的培養。
1.注重思想道德素質的固有內容
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并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研究生實現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對研究生自身的成長成才起著政治導向和業務導向的作用,是整體素質的基礎。高校應注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固有內容,理順各種素質之間的關系,應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整體規劃,開展針對性地教育引導,促進研究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形成創新能力、培養心理素質、鍛煉健康體魄。高校應不斷改革、豐富和充實思想道德教育教學內容,解決研究生面對的困惑和一些實際問題,把相關理論內化到研究生的精神世界中。
2.重視導師的引導作用
導師是研究生治學、科研的指路人,其一言一行影響著研究生的全面發展。“導師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各階段的思想特點,在入學教育、培養方案設計、獎助學金評定、中期考核、論文選題、畢業就業等重要環節,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點,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和人格養成。”[7]導師應在布置學習任務、安排科研計劃以及規劃職業生涯的過程中,通過溝通交流、任務分配、實踐鍛煉等方式,幫助他們強化意識,調整狀態,讓研究生貯存在頭腦中的基本理論知識真正發揮實際作用,外化為自身的素養。人生活在社會中,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導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良好的學術道德規范,教會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功利和理想之間的矛盾,培養研究生對知識的認真和執著態度,培養他們對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學術精神。
3.注重在實踐中加強研究生素質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過程,就是以社會所需求的社會規范影響學生、啟發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并轉化為個人品德的過程。研究生的培養尤其是應用型學科研究生的培養,要與生產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鼓勵研究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通過社會實踐來了解社會。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對生命的認識與把握方式,“生命只有在具體的體驗中才有意義,生命是通過每一個體的體驗而被證明存在的”[8]。研究生面對學習、就業等諸多現實問題,既要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方面引導其形成正確認識,也要在社會生活中找到實踐路徑。引導研究生開展服務社會、勤工儉學、創新創業活動,也可以邀請社會各行業專家到學校做學術報告及講座,組織研究生專題討論,使其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研究生素質教育中,高校應注重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課堂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提升素質教育的目的。
4.培養研究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科學每一次大的飛躍與科學家在科技探索中始終保持自由的思想、大膽的懷疑、批判與創新精神密切相關……現代科技要想迅速發展,離不開人的創造性。要想利用科技大力發展生產,必須激發人的想象力,順應人的思維規律[9]。不少高校把發表論文作為研究生能否參加畢業答辯的基本條件。這種機械的做法容易走向極端,使研究生無法按照科研、教育規律進行研究和學習,損害其自由探索的興趣,也會使一些研究生急功近利,甚至通過不正當手段攫取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既要學習知識又要在科學研究中有所創造,要鼓勵和支持他們大膽創新,要注重培養研究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形成創造性思維。要引導研究生既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在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及時將不端正的學術道德和觀念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5.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
互聯網在推進研究生道德素質建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利用互聯網可以進行方便快捷的學術交流。高校可以開發道德教育的網絡信息平臺,重視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和管理,將黃色網頁、網絡黑客等不文明現象排斥在校園網外。充分利用校園網正面引導作用,加強與研究生的互動交流。這種網絡教學方法,將最新的理論成果與實踐聯系起來,調動研究生學習理論的積極性,能夠提高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
校園文化生活能促使研究生“在活動中感受、在活動中聯想、在活動中理解、在活動中領悟、從而實現人格的發展,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下回歸健康、崇高與完善”[10]。高校應組織研究生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可以舉辦人文科技知識講座、技術發明大賽等活動,使研究生在高雅的活動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應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11]“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力方面的自由。”[12]校園文化生活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要求注重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重視其心靈的塑造,高校應把德育、智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實現文化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有機結合。
6.構建研究生心理輔導模式
身心健康是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既包括健康的體魄,也包括健全的心智與和諧的心理狀態。研究生的心理輔導應根據其心理特點需要,以引導為主、咨詢為輔。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環境。心理咨詢與德育教育都是為了塑造研究生健全的人格,促進研究生全面發展。通過營造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溝通氛圍,幫助研究生健康成長,使他們學會正確認識自我、調整自我和正直做人。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高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培訓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研究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同時,心理健康普查應從新生階段抓起,定期對每個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活動,以減少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這樣,研究生的基本心理素質才會持續處于一個良好、健康的狀態。
參考文獻:
[1]深圳新聞網.數據顯示精神病患者增多 基層防治現狀堪憂[EB/OL].(2011-06-16)[2015-06-08].http://www.sznews.com/rollnews/2011-06/16/content_3047828573.htm.
[2]李小昱,王為.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00.
[3]劉文,王建榮.研究生素質現狀與對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54.
[4]黃玉清.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科技信息,2009(14):251.
[5][巴西]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
[6][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2.
[7]鄭衛榮.“首要責任人”視角下的研究生導師德育工作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2):47.
[8][德]費迪南·費爾曼.生命哲學[M].李健鳴,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8-30.
[9]曾翠.科技時代人性的自我調適[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4(4):66.
[10]張兵,王玉梅.對當代大學生精神生活的調查和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7(9):67.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