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托里尼
我在2007年年初申請移民加拿大,后來又撤消了申請。
我覺得,走或是留,短期看有區別,長期看沒有區別。支持我說走與留結果區別不大的最主要理由:我們這一代注定是貪婪的一代、投機的一代、趨利避害的一代、魚與熊掌務求兼得的一代。什么都想要,在國內渴望國外有的,到了國外又遺憾失去的,而且有些失去再不可能擁有。
走了的,一年大苦,三年小苦,五年不苦,只要努力,生活沒問題,畢竟美國尤其加拿大,有完善的移民政策,特別是新移民融入體制。但是,你去人家的國家,人家只能給能給你的,比如:新鮮的空氣,健全的法律,無農藥的蔬菜,彬彬有禮的開車環境,穩定的房價,沒壓力的子女教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必然有發展空間、受尊重、社會地位等這些精神上的追求,想要這些,對不起,你得自己去爭取,爭取到的可能性還不大。
比如:你剛到這個國家,人生地不熟,教會的義工給你很多幫助,你入了教,開始堅持做禮拜。幾年后,你生活穩定了,換工作,生子,沒時間去教會了。你的鄰居或者神父見到你,認為你是機會主義者,你要用流利的英文告訴他:我認可你的主流價值觀,和我去不去禮拜沒關系,中國話叫心中有佛。你得說服他,贏得人家的理解和尊重,否則,他還是固執地認為你是投機分子。
你入住了社區,你也想入鄉隨俗搞個后院燒烤聚會,能不能邀請到鄰居,而不是遠道來的同鄉?鄰居來了,你要聊的不是你多么不滿國內的怪事,而是美國人關心的揚基棒球隊的八卦。
在國內你面試別人,從今往后都是別人面試你,在國內你給鬧別扭的下屬調解,在國外你不用調解任何人,就是掙錢,回家,吃飯,拿遙控器坐電視機前,看世界上所有電視臺,上網不用翻墻,生二胎,送孩子上學,三十多歲看到退休……
就像有些移民說的:國內的生活,看不到上限,因而充滿希望,但也看不到下限,因而特別危險;國外的生活,看得到下限,因而感到安全,但也看得到上限,所以特別乏味。
有誰問過那些來中國工作的外國人怎么想的?我問過:“來中國,孩子教育、生活、居住、交通,我都快受不了了,你怎么想的?”
職位高的,比如使館較高級別官員、外企高層,普遍說這是自己在公司里再發展的必須一步,類似國內干部提升前,到地方掛職的意思。
年輕點兒的,普遍說,刺激!他爺爺那一輩子的叢林法則,在中國可以經歷,在自己國家真是太安逸了。
有一次我去瑞士,開車到服務區,發現洗手間的燈類似咱們國內的紫外線燈,就是迪廳里讓白襯衫特別慘白的那種燈。我很納悶,同行的瑞士人解釋說,當地年輕人太安逸,沒追求,搭上了國家的快車,因為無聊就吸毒,在人少的洗手間安裝那種燈,是為了讓癮君子看不到血管。我就想,如果移民,現在歐洲年輕人的迷茫,會不會就是我們孫輩的必然?
精神追求是個茶壺,今天少個嘴兒,沒事:明天掉個角,沒事;掉瓷,再掉瓷……就離碎不遠了。
移民,就是自我放逐,既然是放逐,就逃不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