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適逢“世界讀書日”的到來,國民閱讀的話題又被舊事重提。無論是提升國民素養,還是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閱讀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近乎一半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閱讀量較少時,國民閱讀就成了一個不得不引起重視的問題。
國民的閱讀量少嗎?其實未必,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日均手機閱讀超過1小時,這其中又以微信閱讀人數居多。每天一小時的閱讀量已然不小,但依然會有不少民眾感慨自己閱讀量不足。原因就在于大家依然更認可紙質化的閱讀,而對網絡化的閱讀并不認可。當下的狀況是網絡閱讀已經超過傳統的紙質化閱讀,成為國民更易接觸的閱讀方式。
既然國民有很強的閱讀欲望,又有多數人希望有關部門舉行相應的讀書活動,但問題是,這些讀書活動到底會有多少民眾參與?最終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民眾的期望與其實際行動之間存在差異,其一是因為當下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民眾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時間被拆解,已鮮有人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完一本紙質讀物;其二是因為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不少人對閱讀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難抽出時間去讀書了。其三則是因為,學校教育未能充分關注學生閱讀素質的培養,使得學生未能形成良好的閱讀意識和閱讀習慣。這些學生步入社會,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更難有靜心讀書的那份閑情逸致了。
顯然,民眾也意識到碎片化的網絡閱讀并非真正的閱讀,其能帶來的收獲也很有限。因而,要調動民眾的閱讀熱情,最為關鍵的就是重拾傳統紙質化閱讀的魅力,讓民眾意識到真正的閱讀是關乎個人內心的,是需要安靜下來獨自品味的。有關部門可以多建立公共書屋抑或開放圖書館,方便民眾隨時隨地進行閱讀,這不失為一良策。而對民眾來說,自身首先要有讀書的興趣,因為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閱讀,就是為了尋找生活中的詩意。帶著這樣的目的,有計劃地克制手機的使用,而花點時間去品茗閱讀,這既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提升全民閱讀自然離不開教育,學校教育需要打通校內外教育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意識。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建設書香校園,引導學生好讀書,認識到讀書好,始終堅持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