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妮
【關鍵詞】 課堂教學;學生;思維拓展;現
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9—0044—01
一、當前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拓展現狀
1. 課堂教學中思維訓練重形式而輕實質。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一些公開課、優質課、觀摩課中,故意做作痕跡明顯,課堂表面看起來學生放得很開,思維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學生思維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得到了有效訓練、拓展和提升,但反觀課堂設計,這些思維的拓展都是既定的,規定了思維的痕跡和軌道,是通過提前的預演程式化的,而不是真正意義上學生拓展思維的表現。
2. 教師的知識儲備導致學生思維拓展不足。面對當前學生天馬行空的思維,教師的內在知識儲備就顯得有些不足,如果放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提出發散性的問題,教學難免會出現“冷場”、“尷尬”的局面。因此,教師只有根據自己提前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進行,才能使一堂課水到渠成地進行,否則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學事故”。
3. 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定限制了學生思維的拓展。一堂語文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而在這40分鐘內,教師必須要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如果放手讓學生發散思維,難免會有“失控”的現象,從而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面對已經設計好的教學內容,教師就會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會出現由于時間的原因而忽略學生思維拓展的現象。
4. 教學質量的檢測方式也是學生思維拓展不佳的原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教學質量的檢測方式主要還是學生的分數,試題的考核仍以知識的考核為重點,教師圍繞考試轉,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就不得不把知識教育作為課堂的主要任務。雖然現在的考試試題中涉及一些發散思維的考題,但往往占分比例較少,而且題型靈活,教師很難把握其具體考點,也就會使教師對其重視不夠。如,在一次考試中有這樣一道情景題,“如果你在上學路上碰到一位要求幫他帶路的盲人,而他要去的地方正好和你的學校背道而向,你如果帶他去,你就面臨上學遲到,這時,你怎么辦?”面對這樣的思維拓展題,教師在教學時很難涉及到。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對一些開放性的、發散性的內容就顯得不太重視。
二、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拓展策略探討
思維拓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只有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去拓展學生的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意識,拓展學生的想象力,達到《新課標》“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的要求。
1. 有針對性地拓展學生的思維。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接觸社會的媒體日益豐富,所接受的思想、知識與日俱增,在一節課中不可能任由學生拓展自己的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發散性問題要進行甄別,選擇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進行教學,而不能對學生提出的一切問題都進行解答。如果對學生提出的一切問題都進行解答,一方面教師的知識儲備不可能做到,另一方面課堂的教學時間也不允許。
2. 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的拓展思維預留一定時間。教師的備課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備知識,還要備思維的拓展,為學生思維的拓展預留一定的時間,放飛學生的思維。如,筆者在教授《烏鴉喝水》一文時,在課堂教學開始的時候預留5分鐘時間用于學生質疑,在教學結束時預留5分鐘時間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獲,這樣既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又有時間讓學生去拓展、去發散。
3. 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儲備自己的知識。“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備一節課時,要盡可能多地有針對性地查閱一些資料,對學生可能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預設,這樣才能使課堂的容量更加豐富,學生的拓展更加有效。如,在教授《少年閏土》一文時,我先后查閱了魯迅的生平、《少年閏土》的寫作背景、閏土的人物形象及命運的發展、成年后的閏土等內容。在教學時,由于掌握了大量的資料,我就能對學生的質疑做到游刃有余,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生思維,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綜上所述,只有在課堂設計時預留時間、加強教師知識儲備、進行有針對性的思維拓展訓練,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學習鋪平思維之路。
(本文系2014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GS【2014】GHBO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