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歡 鄭彬
家事易,于生鮮電商中異軍突起的領軍企業,以首創家事箱,開展“電商+冷鏈快遞物流+智能終端取貨”的全程冷鏈非當面交付模式,打通了生鮮配送的最后一環節,成功地踏入了這片遭覬覦已久的電商藍海,由此吸睛無數,迅速打開武漢市場,惹國內外眾多關注。
運營數年以來,家事易持續以拓荒者的精神、領軍人的姿態嚴苛于己,始終致力于為中國家庭創造“鮮滋味、鮮營養、鮮生活”的“三重鮮”體驗,為此,從源頭到終端,從生產到配送,每一個環節家事易都盡心竭力。而家事易生態農業園,即家事易為把控生鮮配送鏈條源頭而創,承載了家事易對于綠色、健康、品質的希冀,也安放了家事易為中國家庭服務的夢想。
記者:家事易作為華中地區領先的家庭服務供應商,品牌響亮已久,在此基礎上,家事易博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基于何種契機而成立?意義是什么?
唐亞婷:的確,家事易總公司2010年成立,至今已6年有余,依靠著銳意的技術創新,開啟生鮮配送新模式,由此于行業內獨占鰲頭。但于生鮮領域而言,產品的質量安全猶如水之于魚也,是第一道關卡,也是最終關卡。唯有從源頭上控制,方能掌控全局。基于此等考慮,總公司斥資4 000萬創立了家事易生態農業園,扭轉了由供應商提供貨源的被動地位,自建基地,親力親為,為家事易配送的每一株蔬菜、每一種鮮食負責到底。
而武漢家事易博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即為農業生態園的運營及管理而創建,前身為武漢家事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江夏分公司,2016年變更為隸屬于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獨立運營,自負盈虧,成為了專供家事易電商平臺貨源的“大后方”。
記者:公司以種植為核心主業,經過幾年的運作,目前農業生態園的基本運營概況如何?
唐亞婷:截至目前,農業生態園共流轉土地134 hm2,其中設施蔬菜基地93.3余hm2。通過總公司3 600多萬全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修建了鋼架大棚、U50斗溝、泵站、冷庫、PPR灌溉管道及綜合體分揀中心等,園區的長遠發展有了厚實的硬件保障。
園區以滿足家事易各銷售渠道售賣品類供給為種植原則,現已種植薯尖、生菜、上海青、黃秋葵、番茄、菜豆、花菜、西蘭花、茄子、辣椒等常規應季品種。同時園區以綠色種植為原則,采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模式,全程使用有機肥,番茄、迷你黃瓜、長豆角、青椒、小白菜、茄子、生菜這7種蔬菜都已成功通過綠色食品認證。蔬菜有了質佳、安全、新鮮、味美的保證,消費者自然多了一份安心與放心。
記者:家事易一直為追求健康、品質的生活而服務,從源頭上嚴格控制產品的質量與安全,那園區具體以怎樣的種植模式及生產管理制度踐行這一原則?
唐亞婷:種植模式方面,園區以自營種植和對外承包兩大模式并存發展,以求科學管理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其中園區20%的種植地塊為自營項目,主要雇傭周邊農戶從事采摘、種植、田間管理及基礎建設等勞務,按工計酬。對外承包,則通過招租的方式實現,目前已引進60戶種植農戶,大多來自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等外省。在生活上我們為其提供食宿,在生產上我們遵循統一管理、自負盈虧的運作原則,統一供應農資,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和產品檢測。
為嚴格控制產品的綠色健康安全,在技術上園區建立了貫通生產全程的生產控制技術規程,并將其物化為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紙質材料,印制配發了《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管理手冊》、《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種植技術資料,保證人手一本,確保生產科學化,除此還加強對農戶的技術再培訓。
在生產條件上,園區重點配置了防蟲網、頻振式殺蟲燈等設施,全面推廣生物有機肥,建設了蔬菜產銷綜合體,實現產品清洗、分揀、包裝、儲運保鮮全程冷鏈商品化處理。
在管理上,園區制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農業倉庫管理制度》等,并建立生產檔案和投入品進出庫臺賬,還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對生產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追溯系統,與家事易后端生產加工、倉儲分揀、物流配送及客戶交付等環節無縫對接,形成完整的追溯鏈條。
記者:作為家事易電商平臺的“大后方”,線上蔬菜產品的銷售占據了園區總銷售份額的多少?此外還有哪些具體的實體銷售渠道?各渠道有著怎樣不同的銷售特點?
唐亞婷:生態園初始即為滿足家事易電商平臺供應而創建,目前來說這依然是其生產的主要目的,也占據了銷售份額的絕大部分。電商平臺主要客戶為家庭及大型企事業單位,在2015年底總公司將針對家庭客戶的B2C配送業務模式轉變為社區便利店O2O的業務模式,家庭客戶可直接通過選擇周邊的社區便利店進行生鮮訂購。由此,目前我們園區蔬菜的線上銷售主要針對直營店及大型企事業單位,其中企事業客戶300多家,占據了總銷售額的70%~80%,而直營店目前開設了20家,未來將不斷擴增。
線下銷售,在基本滿足線上產品需求后,多余的蔬菜將由公司物流部每日運往白沙洲等大型批發市場(日運貨量達20 t),以及江夏區集貿市場(日運貨量5 t)。不同的銷售渠道,對蔬菜的質量及外在包裝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線上銷售對蔬菜的新鮮度、安全要求更為嚴苛,且須經過初加工,使用凈菜包裝,但隨之蔬菜銷售價格也更高。而針對實體市場的銷售,量大則價低,量小則價高,包裝皆為簡易。
記者:近期武漢特大洪災的嚴峻形勢引起了全國范圍的密切關注,農業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眾多蔬菜生產基地都災情嚴重,請問家事易生態園的受災情況具體如何?目前已有哪些恢復措施?
唐亞婷:這場特大暴雨來得讓人猝不及防,園區自然損失也不小,超40 hm2蔬菜遭遇水淹,快生菜幾近絕收,同時大棚、溝渠、道路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給園區造成了500多萬的直接損失。不過目前情況已逐漸好轉,大棚、溝渠等硬件設施都處在維修與完善當中,園區也已恢復生產,正在逐步進行大棚恢復播種。政府有關部門也已給出了相關的補助政策,同時還免費提供種子、肥料等農用物資,到時我們將實施分層補助,給予園區受災農戶相應的資金補償,以減少農戶的虧損,穩定后續生產。
記者:近年來倡導綠色生產的蔬菜種植基地繁多,您認為家事易農業生態園與諸多相較存在哪些優勢?在充分發揮這些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園區未來又規劃了怎樣的發展前景?
唐亞婷:現代消費者對于飲食健康安全的需求,推動著蔬菜生產朝綠色、高效發展,我們園區也一直都致力于此。而縱觀自身條件,歸結說來,我們的優勢主要體現3個方面。
環境方面,園區土質為壤土,松細適中,含豐富的有機質和天然養分;其次,園區周邊
10 km內無工廠,地表水源清潔無污染;園區還注重依據蔬菜在不同季節對光照強度需求的不同進行光照調節;交通的便利也成為了園區的明顯優勢,園區距黃家湖大學城和白沙洲農產品大市場25 km,離京珠高速武漢南出口僅10 km。
科技方面,園區采用先進的3S系統(RS、GIS、GPS+GIS)配合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作物生長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智能調節,還建立了質量信息追溯系統,通過建立農產品身份標識,實現對農產品的流通管理和個體識別。
人文方面,園區自建立以來一直受到政府及社會的諸多關注,國家主席習近平、武漢副市長劉立勇都曾蒞臨園區,視察工作、關懷發展,這都予以了園區莫大的鼓舞與動力。
有如此眾多優勢傍身,園區對于未來發展躊躇滿志,基于自身條件的考慮及農業發展新態勢的研究,預計近3年園區將全面開展蔬菜種植以外的業務拓展,擴增畜禽養殖、果樹種植、觀光采摘、生態旅游等新農業,目前已在逐步推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