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紅 傅楊 李永川 山麗華 劉萍 桂富榮
摘 要:2003年以來,云南省組織實施了中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開展的蔬菜病蟲害綜合治理(IPM)培訓項目和降低農藥風險農民田間學校(FFS)培訓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把FFS為載體的模式應用于病蟲害監測治理類項目、農業科技增糧等農業推廣項目中,成效顯著。
關鍵詞:農民田間學校;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實踐
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偏低是制約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農業技術水平,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并有利于實現當前提出的綠色植保、農藥零增長等植保事業發展新目標。農民田間學校(FFS)培訓模式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的一種自下而上參與式農業技術推廣方式。2003年至今,云南省參與實施了中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開展的蔬菜病蟲害綜合治理(IPM)、降低農藥風險FFS培訓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采取與其他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結合實施的方式推進,一方面使本身的推廣項目培訓效果更加明顯,另一方面也提升和完善了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和理論水平。筆者在總結分析幾個典型案例實施效果的基礎上,提出大力推廣和應用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的建議,以期提升云南省的農業科技水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農民田間學校在云南省的實施情況總結
2003-2008年,我國與FAO合作開展的“東南亞國家之間蔬菜可持續綜合防治技術培訓”項目在湄公河流域的中國、柬埔寨、越南、老撾和泰國5個國家間執行。云南省地處湄公河流域上游,參與實施該項目,旨在通過FFS培訓活動,初步建立以農民為中心的蔬菜IPM技術推廣體系。2008年至今,FAO在我國又開展了“降低農藥使用風險(PRR)”項目,該項目以田間病蟲害調查、病蟲害綜合治理為紐帶,減少農藥使用為切入點和目標,通過運用FFS的方式來重點培訓農民降低農藥使用風險,并促使參加培訓的農民繼續參加FFS學習。同時,促進各項目實施國家出臺農藥管理政策、開展有效的農藥管理和農民培訓,進而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2013-2015年,農業部“農作物病蟲鼠害疫情監測與防治”項目安排云南省每年開辦綠色防控FFS 20所,以期通過運用FFS的培訓模式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FFS是輔導員全方位開展參與式調查,在分析當地農民特點的基礎上,基于成人教育原理,按照農民的需求設計培訓內容,評估培訓效果并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的農民培訓方式,是一種變“從上至下”的灌輸式為“自下而上”的參與式技術推廣。該模式堅持“農民需要為第一”的指導思想,尊重農民的知識,鼓勵農民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學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科學決策,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FFS培訓先后在云南省16個州市的60多個縣實施,開展了以各級植保站、農科站植保技術人員為主的FFS輔導員培訓和針對農民進行的FFS實踐培訓。FFS輔導員培訓模式采用了核心輔導員培訓班(TOMT)、輔導員培訓班(TOT)和輔導員再培訓班(RTOT)、區域輔導員(LTOT)培訓、3天社區培訓的輔導員培訓模式。FFS培訓模式采用每周1次的FFS培訓直到作物收獲、3次循環的FFS發展模式、3天農民社區培訓、農民宣傳會等方式。
自該項目實施以來,全省累計培訓FFS輔導員300人次,開辦FFS培訓班526個,培訓農民15 205人;農民田間學校也先后由蔬菜農民田間學校發展到水稻、玉米、食用玫瑰花等農民田間學校和綠色防控、降低農藥使用農民田間學校。同時,FFS培訓還與水稻、小麥等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示范項目相結合,開辦了水稻、小麥等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FFS。
在上述項目的實施過程中,FAO的項目資金主要用于輔導員培訓,云南省在項目實施中通過整合農業推廣項目(如科技增糧、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融合、陽光工程培訓、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等)資金,積極安排開辦FFS培訓,運用農民田間學校的推廣模式、技術方法,及時有效地把FFS培訓的優勢發揮出來。一方面,實現了項目的多措并舉,發揮項目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技術上突出了培訓與示范的結合,讓農民親自參與田間示范的技術活動,很好地鞏固了培訓效果,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 農民田間學校促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成效
2.1 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防控類項目中的應用
FFS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防控中的運用主要是依托FFS培訓后建立的病蟲害觀測場、觀測圃、農藥使用動態監測點等,如昆明市依托FFS培訓建立了每10 d開展1次調查的農藥田間使用動態監測點25個,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也為農藥的田間檔案、追溯體系建立提供了參考依據。依托FFS培訓后建立的病蟲害監測點,一方面解決了建立病蟲害監測點對人員素質的要求,另一方面FFS培訓的后續活動將為監測人員的素質提高提供保障。FFS培訓項目的實施加快了監測點的建設,解決了當前病蟲害監測點建設少、建設難的問題。
FFS培訓在綠色防控項目中的應用情況表明,農民田間學校加快了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速度,在提高科技轉化率方面的作用明顯。一方面,突出了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推廣和應用,讓農民了解到更多的農藥使用替代技術。FFS培訓在減少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培養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帶頭人等方面的效果明顯好于僅僅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同時FFS培訓促進了無公害蔬菜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FFS項目的實施,建立了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村,使推廣的綠色防控技術持續運用,在集成綠色防控技術的運用方面,成效更為顯著。以昆明市、楚雄市為例,昆明市依托FFS培訓推動應用殺蟲燈、色板、性誘劑、生物防控(寄生蜂)等綠色防控示范面積
6 736.7 hm2,輻射帶動面積3 134.9 hm2;楚雄市累計帶動綠色防控田間技術示范34.68 hm2,其中,黃藍板誘蟲示范20.01 hm2,太陽能殺蟲燈示范
8 hm2,性誘劑示范6.67 hm2。
2.2 FFS培訓在科技增糧項目中的應用
高產創建、整建制、綠色增產攻關模式、地膜覆蓋等項目是當前農業種植業投資較多的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在項目推廣實施中都強調關鍵技術展示,要求開展農民培訓。云南省既開展FFS培訓又執行科技增糧項目的縣市,在科技增糧項目的培訓中,推行IPM參與式培訓方式,運用FFS新型參與式推廣培訓模式,抓住組織、實施培訓的最佳時期,及時傳播高產創建新技術,提高了作物栽培、植保技術應用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真正發揮了技術推廣培訓的效果。如昭通市在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中運用了FFS培訓方式,馬關縣、楚雄市等在實施科技項目中都成功地融入FFS培訓,實現了對項目核心區農民建立全生長季節農事活動記錄,主要包括在什么時間開展了什么樣的農事活動(包括用了多長時間)等,把這些記錄直接放在項目展示、示范牌里,不僅讓農民更容易接受,同時通過記錄,達到農產品安全生產追溯制的要求。另一方面,FFS的舉辦可以積極、全方位地探尋農民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尋找確實能解決農民增收的科技措施。如針對馬關縣在玉米生產中使用2次除草劑的問題,通過開辦農民田間學校開展一系列試驗研究,從理論上提供研究結果,為農民降低成本。
2.3 FFS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農藥控制技術研究示范項目的應用
導致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產生的原因,即是在農業生產上大量及過量使用農藥。為了減少滇池流域農藥施用量,以FFS培訓為基礎,創建了以IPM示范村為主要推廣模式的研究并推廣應用,減少了滇池流域沿岸農藥施用量,實現了項目目標。到2015年項目實施開辦了1個TOT培訓班,20個FFS,建立了13個IPM示范村,整合了“農藥放心店”、農藥包裝袋的回收池、回收桶等配套設施設備,培養IPM農民專家7 200人,滇池流域每50~60種植戶擁有1個IPM技術指導專家,IPM技術指導專家覆蓋整個生產區,成為治理和保護滇池的主力軍,項目實施使農藥使用量減少51%,示范區技術入戶94%,農產品農殘監測合格率100%。
2.4 FFS走進專業協會開展培訓
專業合作社、蔬菜協會等是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發展、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組織形式。一方面FFS引導形成蔬菜IPM協會,長期開展活動項目,逐步完善協會章程,對蔬菜生產技術統一決策、物資統購、重大病蟲統防統治,全面提高效益,實施標準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已經成為協會推廣農業技術的主要形式。以楚雄市為例,已經帶動組建村級蔬菜協會16個,加快了當地蔬菜特色產業發展速度。根據對該市12個IPM項目區蔬菜種植面積和收入情況調查統計,蔬菜種植面積逐年大幅度增加,近
3 a共新增菜地1 620.81 hm2。另一方面,FFS進入協會后極大促進了協會建設、成長以及社員、會員的培養。通過FFS培訓組建的村級植保專業化防治隊伍,在組織上更能開展重大病蟲統防統治,普及“穿戴防護”施用農藥技術及正確降低農藥對人體的直接為害等知識。2014年我省綠色防控農民田間學校辦到了安寧市八街食用玫瑰鮮花生產協會組織下的農民生產田,FFS將許多種植經驗、技術總結應用,把綠色防控技術廣泛傳播到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中,為高原特色產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3 存在問題和建議
3.1 項目相互促進,但對FFS的運用有偶然性、機遇性
將農民田間學校與云南省農技推廣應用相結合,在應用FFS方法、方式培訓的同時,也在豐富和完善FFS培訓體系,建立更完善和適宜云南省運用的IPM技術體系方法。如彌勒縣把FFS作為技術示范、推廣應用傳播體運用于葡萄種植品種、技術示范園,把FFS所倡導的后續發展作為最成功的亮點完善。FFS與協會、合作社融合,充分利用協會、合作社的組織管理方式,使再循環、后續發展等問題迎刃而解,能更好地為群眾開展專業化服務,更能讓協會實現自愿、互利互助、自我管理、自求發展致富。FFS與農業項目結合,能更好地實現培訓與示范相結合,鞏固培訓效果,讓參加示范培訓的農民親自參與田間技術示范實踐活動,完成了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同時更好地完成農業技術示范推廣。
但是,從目前的結合方式看,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種機遇性的結合。以FFS植保系統為主要實施單位,給FFS擴大范圍、推廣應用面帶來了局限,僅在有FFS培訓輔導員和植保系統承擔科技項目的縣才發生,如有機會在昭通市實施,是因為該市植保植檢站承擔了高產創建項目,而在馬關等縣實施,是因為該地植保站在科技增糧項目中承擔了病蟲害防控項目。
3.2 農業項目應用成果顯著,建議廣泛應用FFS
以農民田間學校為載體的推廣模式,在云南省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中成功顯著,因而各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各級領導充分肯定和贊揚農民田間學校能做事、能做好事,這也為FFS培訓項目提供了經費保障,促進了IPM項目的推廣力度,擴大了IPM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影響力。
發展和壯大FFS培訓是當前提升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效果、提高農業科技轉化率的重大舉措,各級農業部門應該加大投入力度,使結合的偶然性和機遇性變成必要性、重大性。一方面當前壩區以土地流轉為主, 而大量的山區還是農民自主經營,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合作社、協會成立,并在農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FFS是非常適應小農種植模式下的培訓,而FFS走進云南協會的實踐證明,它也是非常實用的。另一方面,FFS培訓自2003年實施以來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另外,非政府組織(NGO)也在云南開展了許多降低農藥用量的項目,已經有一批能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和經驗,為FFS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建議將FFS的很多方式如參與式、互動式等方法積極推廣運用到農業生產的其他領域。
參考文獻
[1] 肖志揚.湖南貧困地區的農業科技扶貧模式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584-586.
[2] 夏敬源,楊普云,朱恩林.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重大創新——農民田間學校(FFS)[J].中國植保導刊,2004(12):5-6.
[3] 江瑞中,梁帝允.中國農民田間學校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5-7.
[4] 朱恩林,王山.參與式發展理論對農業項目的影響[J].中國植保導刊,2006,26(2):10-13.
[5] 楊普云.農民田間學校概論——參與式農民培訓方法與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6] 李亞紅,桂富榮,李建平,等.農民田間學校的實踐與農民教育的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08(10):42-43.
[7] 張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農民田間學校的起源及在中國的發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8,25(2):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