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向春
〔摘要〕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既是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實現的客觀要求,也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需要。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介紹了中國經濟發達地區或示范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圖書館經驗。結合研究現狀,提出需要繼續深入探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關系,調研梳理不同類型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狀況,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設計與研制出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關鍵詞〕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圖書館服務;文化建設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20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6)09-0116-04
〔Abstract〕Librari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which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power,but also the intern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Then,by studying the previous works,this paper found that our native scholars works mainly combed the libraries experi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developed area or demonstration area in China.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was needed for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system and the libraries.And by survey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libraries,this paper designed and developed some effective modes and methods for the librar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ey words〕library;public culture;service system;library service;cultural construction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以政府公共部門為主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近年來備受關注,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和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連續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這表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文化基礎工程。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部門當中,圖書館以其服務普及化、均等化等優勢,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基礎力量。因此,以圖書館為研究切入點,深入研究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既是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實現的客觀要求,也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理論方面,以圖書館為主體,著力研究其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定位與作用,是對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提出的“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一時代命題的進一步落實與深化。通過圖書館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方面的研究,探究圖書館文化服務機制,有助于豐富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的理論寶庫。
應用方面,通過深入地了解各類型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分析服務的影響因素,有助于找準服務的著力點,提高服務的實際效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從圖書館服務保障、服務內容、服務需求、服務模式、服務評價、服務創新等方面探討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問題,有助于從實踐上指導和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有利于各類型圖書館的持續經營和深化發展。
1文獻綜述
自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大命題以來,國內學術界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熱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多學科滲透的研究課題,主要涉及公共管理學、信息管理學、文化藝術、新聞傳播等相關學科。圖書館學界取得的研究成果大體上分為4類:
1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發展研究
這方面研究集中了國內一大批專家,例如柯平、李國新、李超平、于良芝、蔣永福等學者紛紛撰文,主要圍繞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定位、作用、任務、發展戰略、體制改革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成果豐富,在文化建設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理論指導意義,柯平就該研究主題在2008年、2014年分別中標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李國新兼任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于良芝等學者關于公共圖書館研究的系列成果引領公共文化服務方向。
1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項目建設中圖書館實踐介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是一項理論與實踐并進的研究課題,自概念提出以后,在實踐領域開展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一是資源建設。包括資源建設目標、技術支持、組織實施、用戶服務、知識產權、建設模式、資源整合研究(王芬林,2004;肖希明,2011、2012)。二是公共服務。圖書館聯合參考咨詢與文獻傳遞網絡服務研究(莫少強,2008),農家書屋與圖書館服務體系融合服務研究(姚秀敏,金武剛,2014),示范區(項目)中圖書館陣地服務、網絡服務、流動服務、數字服務、移動服務、閱讀服務等方面的研究(李國新,李超平,2012;金武剛,王珊珊,2014)。
1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基層圖書館與弱勢群體服務研究龔蛟騰(2013)將縣(區)級以下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民間圖書館等定位為基層圖書館,并分析基層圖書館虛擬化、社區化、協同化和特色化的發展趨向。方瑋(2011)認為鄉鎮圖書館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依法建設,以農民為本,資源整合,實事求是,分館機制。陳昊琳(2009)結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鄉土性、傳統性、壟斷性、滯后性與輸入性等特點,指出農村公共圖書館建設發展中要解決建設機制、資源整合、公共形象塑造與服務等關鍵問題。眾多圖書館從業人員從信息公平與服務均等化角度,重點探討農民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問題。
14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圖書館協作服務研究
主要介紹圖書館聯盟、總分館制、協同網絡建設與服務方面的成果,也有少量的關于圖書館與政府、企業、公益事業、數據商、出版商等社會機構合作研究成果。絕大多數研究者都把目光瞄向東部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地區圖書館,歸納總結為東莞模式、佛山模式、深圳模式、蘇州模式、嘉興模式等。該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有高波、李東來、余子牛、屈義華、邱冠華等。
綜觀已有研究成果,我們發現研究者目前主要梳理了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或示范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圖書館經驗。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深入思考:什么是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能夠提供均等化、社會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服務機構是誰?主體服務機構又該如何吸收過去優秀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借鑒先進實踐經驗,結合所在區域經濟、政策制度、人文社會、自然環境等綜合因素來探討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便是上述問題研究的落腳點。
2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框架與思路分析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綜述與實踐活動已有不少報道,但是,全面結合國家文化政策、地方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環境、民眾心理與需求等進行規律探尋,構建針對性服務模式的研究在目前還少見。我們需要繼續深入探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關系,調研梳理不同類型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狀況,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設計與研制出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為公共文化服務部門相關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框架設計詳見圖1所示,可以沿著“理論演繹——指導實踐——經驗總結——規律探尋——模式建構”的研究思路層層推進,是遵循由理論指導實踐,又由實踐上升理論的一般研究規律的。在深入闡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問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關系的理論基礎上,抽樣調研當前國內外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與效果,總結成功經驗與分析制約因素后,運用已有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結合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和各級圖書館發展的實際情況,最后提出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2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研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政府、社會、民眾共同參與建設,與國家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力量、人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需要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機構層面、個體層面去深入闡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保障機制、協調機制、激勵機制、績效評價機制、創新機制等,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據,也是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保證。李國新在《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責任的思考》一文中明確指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責任主體是政府,政府在加強公共文化立法,理順公共文化管理體制,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等方面具有主導作用,應強化各級政府的責任主體、責任意識和自覺意識,但也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以促進公共文化社會化發展[27]。至此,舉個身邊的實例,廣東茂名市茂南區新坡鎮車田村2015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富有地方農家特色,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效。總結其建設機制包括:地方政府財政下撥與回鄉企業家眾籌資金相結合,上級圖書館業務指導與村中派員外出學習相結合,農家書屋、村文化室與村小學圖書室三位一體管理相結合,村干部、村民、小學教師和小學生既是管理員、服務員,又是讀者成員。該村圖書閱讀活動、棋牌影視休閑活動等日常分散進行,也不定期地集中舉辦校園文藝演出活動、節假日文體活動等,集聚文化資源、教育資源與多種信息服務,吸引了村民積極參與,發揮了保障機制、協調機制、創新機制等相互之間的重要作用。
2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關系分析
認真研讀我國政府系列報告中的文化方針、政策與制度,搜集權威的相關時政評論資料以及各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結合公共圖書館、基層圖書館、社區圖書館等基礎理論知識,深入理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發展的內在關聯,它們的目標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利,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兩者都關注延伸服務和基層覆蓋服務。圖書館,尤其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基礎設施系統,是公共文化信息資源中心、政府信息服務中心、公民休閑娛樂中心、信息素質教育中心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和載體。如何充分發揮圖書館作用,保障民眾基本文化權益,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如何體現現代性、基礎性、標準化、均等化等特點,如何提高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以促進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顯得尤為重要。
以筆者熟悉的茂名市圖書館為例,為進一步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發展,解決因地域、生活環境、家庭條件等諸多原因造成的閱讀缺失、享有公共文化產品不足的現象。茂名市圖書館提出了“行走的知識”項目建設,項目工作組行走于市區、茂南區、茂港區、電白區、高州、信宜、化州的社區、鄉村、學校,先后建立起市新世紀小學、市十七小學、市文光幼兒園、市登科學校等10個圖書漂流點,茂南區鎮盛文化站、茂南區法院、茂名市婦幼保健院、廣空95246部隊、河西街道辦、方興街道辦等15個流動書屋,茂名海關、茂名黨校、中國建設銀行茂名分行社區、茂港一中、茂名法院、茂名武警等6個流動分館。該項目包括了城鄉的市、縣(市)、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網絡。通過多個漂流點、流動書屋、流動分館的全方位模式的服務,大力開展流動文化服務,解決本地區老少邊窮地區以及老年人、兒童青少年、殘障人士和農民工等弱勢群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更好地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提升了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3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總結與借鑒231國外總結
分析國外代表性圖書館關于公共文化服務的理念、技術、內容與方式等方面,總結其文化管理、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經驗,以及均等化服務、多元化服務、弱勢群體服務模式,傳統服務與數字服務模式,探討這些模式與經驗在國內的適用性。
國外城市是以社區為行政劃分的,他們將社區服務看作最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關注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問題。在圖書館服務管理方面,紐約、倫敦、東京三大城市均在不同層面實施了較為徹底的總分館制,實現了資源的統一管理。圖書館服務設施方面,結合本地區人口分布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科學的布局,在分館功能設置和服務效果上,以滿足服務區內讀者的個性化需求為準則。服務內容方面,研究了公共圖書館在社區開展的多元化信息服務,面向社區老年人、殘疾人、兒童、青少年、新移民等提供針對性服務。對于服務方式的研究,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的“北星網”服務和英國的Agora項目。前者是基于用戶體驗的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系統,后者是通過對各種信息資源和服務的整合,形成統一的信息服務界面,完成個性化信息服務。此外,德國圖書館開展送書上門、電話服務、流動圖書館服務等。其中,總分館制建設、流動圖書館服務模式等被國內許多圖書館借鑒利用。
232國內調研
全面調研國內學校圖書館、城市公共圖書館、農村基層圖書館、民間圖書館、企業圖書館、圖書館聯盟等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分析各類型圖書館服務能力和服務效果,以期找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館最佳服務模式。據媒體報道,蘇州圖書館建成開放全國首個軌道交通圖書館分館,在全國首創推出“網上借閱、社區投遞”閱讀服務,在2014年創新建造集裝箱圖書館后,蘇州圖書館聯合社會力量推出了“互聯網+公共服務”移動服務平臺——文化方艙。目前共開發了50多種不同功能的方艙,每個艙組裝后占地8平方米,具有可拆卸、自由組合、因地制宜設置、全面配置互聯網等特點,設有親子閱讀、兒童互動娛樂、數字文化體驗、“互聯網+眾創”、卡拉OK、互動拍照等功能艙。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立足蘇州實際,不斷探索和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便利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最大限度實現普惠均等[28]。創新的蘇州模式,值得推廣。
233問題分析
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既有推動力量,也有各種制約因素。仔細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包括國家政策、經費、技術、人才等顯性因素,以及各地方的生產力水平、傳統文化習俗、社會心理習慣、自然地理環境等隱性因素,全面研究判斷各因素產生形成的深層次服務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應策略。可以從全國各地級市中抽樣選取若干個作研究代表,調研區域內經濟發展與人文地理環境,文化事業投入與產出,民眾文化消費與需求情況,了解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和服務部門的領導者,文化工作從業者和服務對象的想法需求等。然后,對比目前已有一定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總結其中普適性經驗,結合區域代表的實際,提出圖書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地方適用模式。
簡言而之,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從政策落實、行業自覺、理論指導、經驗借鑒、地方實情、民眾需求、合力建設、創新服務、績效評價、持續經營等方面結合思考,要從圖書館發展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出發,構建圖書館推動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模式,以切實提高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3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多學科研究、多載體報道、多因素影響、涉及面廣的命題,也是我國一項基礎性文化系統工程。研究時除了需要利用相關學科研究成果,全面、準確地獲取客觀權威的相關統計數據和資料之外,還須結合國內外經驗、地方實情和民眾文化信息需求進行研究,以此探尋圖書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地方模式。
不同類型圖書館具有不同服務定位和服務能力,不同類型圖書館推動同一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時需要考慮其動力機制、參與模式、資源建設、服務供給、協調配合、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只有發揮多類型圖書館主體作用,合力推進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取得有效的建設成果。該研究范圍主題建議可以劃分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圖書館關系辨析、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多維度思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工程績效評價研究、縣域以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比較、圖書館聯盟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等多個分主題開展更為深入全面的探討。
參考文獻
[1]陳瑤.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2]柯平.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定位與服務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1.
[3]曹愛軍.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楊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
[5]毛少瑩.公共文化服務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王列生,郭全中,肖慶.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7]巫志南.社區公共文化服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8]陳瑛.農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務研究[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9]洪偉達,王政.以圖書館為基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圖書館建設,2014,(3):12-16.
[10]王學琴,陳雅.國內外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比較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4,(6):89-94.
[11]黎梅,奉曉紅.高校圖書館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圖書館,2014,(5):107-109,115.
[12]田忠強.提升公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保障機制探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0):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