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關于“中美七日戰爭”的報告出籠后,美國輿論掀起一股討論中美沖突的熱潮。
在一場為期7天的沖突中,中國的潛艇究竟能對一艘美國航母產生多大威脅呢?這取決于一個因素,蘭德稱之為“指示”。換句話來說,中國的衛星、無人機、偵察機、陸基雷達或者其他所謂“情報、監控和偵察”(ISR)系統能探測到美國航母,并能將這些平甲板船的信息傳給中國潛艇。
1996年,按照推算,中國潛艇沒有任何機會攻擊美國航母,不論是否能得到目標指示。但到了2010年,情況已經不同了。如果沒有得到目標指示,中國潛艇仍然相當盲目,但一旦通過ISR系統獲得目標信息,將可以獲得2~3次向美國航母發射魚雷的機會。
蘭德預計,到2017年,如果沒有得到目標指示,中國潛艇可能仍難以攻擊航母。但如果在同一時間內他們得到了目標指示,他們可能獲得4或者5次攻擊機會。
當然,獲得攻擊機會并不意味著攻擊能夠成功。美國海軍也沒有呆呆地等著中國提高自己的實力,蘭德指出:“美國要想降低威脅,必須尋找辦法降低中國的ISR能力,這需要提高自身的反導、反潛艇和防空能力。”
采取“副作用小”的方式。美媒認為,美國地面力量只會卷入朝鮮半島沖突,而在其他沖突中的介入主要依靠海空力量。他們指出,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將逐漸擴展到太平洋和東北亞地區,并最終到達東南亞地區。
此外,由于中國網絡戰和反衛星能力的增長,美國的C4ISR系統可能遭受破壞,而且雙方在該領域內的對抗對整個沖突局勢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對此,美國應當采取的做法包括:升級武器、擴大地域范圍、增加對方打擊目標數量,從而恢復戰場生存能力,打擊中國方面的部隊、發射架、傳感器和其他能力;首先攻擊支撐中國軍隊作戰的衛星和網絡;使用常規精確打擊能力襲擊中國大陸或其他地域的作戰目標與后勤目標。而由于中美雙方都不希望沖突升級到無法控制的地步,因此往往需要采取“副作用小”的對抗手法。
外交方面,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擁有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強大的盟友,而為了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鞏固這些伙伴關系將變得十分重要。對此,美國需要采取兩種手段:向盟友提供只有美國才具備的關鍵能力;通過反升級措施來威懾中國的升級選項,并且在必要情況下向中國表明核威懾能力。
他們也指出:“美中競爭不應該被認為是零和游戲,事實上美國有著很強的利益動機來改變這種看法。當中國成為一個真正旗鼓相當的競爭者時,它也同樣有潛力成為在防務和經濟領域更強大的合作伙伴。”
綜上所述,美國應當采取接觸與對抗兩方面的手段,而這背后最根本的驅動因素是美國國家利益。反過來,在處理中美兩國關系時,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兩手,不僅要充分重視同美國的合作,而且還要加強周邊外交和軍備,才能保證不犯低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