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斌 謝雨思 王建明
摘 要:魔芋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是山區縣特有的經濟作物,也是山區農民增收的短、平、快項目。近幾年來,魔芋已經從房前屋后零星種植到規?;蟹N植,從粗放到科學種植技術的推廣,邁出了快速發展通道,對其生產現狀與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寧強縣 魔芋種植現狀 問題與對策
寧強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隅,南連四川、西接甘肅,自北而東依次與略陽、勉縣、南鄭等八縣相毗鄰。秦嶺橫亙于此,巴山綿于南,是個南北交匯、襟隴帶蜀的低中山區縣。雨量充沛,空氣濕潤,年均氣溫13℃,極端最低氣溫-10.3℃,極端最高氣溫36.2℃。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最高達1812.2mm。優越的氣候條件最適合魔芋生長,農民有種植魔芋的習慣與經驗。
1、 魔芋生產現狀
1.1全縣發展情況
2015年在14個鎮95個村12870農戶中種植魔芋37140畝,平均畝產2760kg,總產量1.025萬噸,與上年比較增產6716噸,增幅7.02%。實現產值:1640萬元。
1.2積極推進示范村建設
在2014年組織調研的基礎上,市局下達寧強縣由專業合作社牽頭的魔芋種植繁殖基地村3個、整村推進示范村建設1個;即巴山鎮王家溝村、巨亭鎮小流溪村、燕子砭鎮新場街村三個魔芋繁殖基地和巴山鎮麥子坪村整村推進示范村共四個建設項目。魔芋種芋繁殖基地實際完成222畝,平均畝產1520kg,收獲魔芋種337噸,產值168萬元,巴山鎮麥子坪村魔芋整村推進實際完成398畝,平均畝產達2910kg,收獲總產1158噸,(按照商品魔芋2元/kg計算),產值231.6萬元。以合作社組織農戶落實種植地塊,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指導與管理,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1.3魔芋生產方面的經驗、做法
1.3.1創新機制,行政推動
為推動魔芋產業突破發展,在認真總結經驗,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縣上決定把食用菌、烤煙、魔芋等產業作為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綠色支柱產業來抓,成立了抓農業產業的領導班子,組建了技術服務機構,出臺了食用菌、烤煙等產業獎勵政策。
1.3.2強化服務,基地拉動
基地發展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為此從標準化入手,在科技上求突破,在服務上做文章,以科技入戶為抓手,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培訓和推廣,著力構建科技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的長效推廣機制,召開專門的培訓會,現場會,舉辦技術講座,印發技術資料等,逐步使種植戶掌握技術。
1.3.3合作社引領重點村,培育種植大戶
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堅持能人大戶帶動戰略,把培育種植大戶作為產業發展的切入點,選取了一批素質高,接受能力強,具有魔芋種植條件的農村能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在扶貧資金、技術方面予以扶持,竭力幫助種植大戶發展魔芋產業。
1.3.4支持企業帶動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規模生產為目標,以提升產品質量和數量為關鍵,積極支持魔芋加工企業參與。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企業訂單種植,2009年以來,由勉縣景泰公司累計簽訂訂單1.3萬畝,以高于市場價0.3元/kg,回收魔芋0.8萬噸。
2、 存在主要問題
2.1規模化發展程度較低
魔芋屬于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經濟作物,山區土地面積小,粗放經營,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民種植魔芋仍處于自發狀態,規模小、產品流通以賣初級原料為主,縣內沒有加工廠,帶動能力不強。
2.2現金技術推廣慢、力度小
一是嚴重缺乏科研及推廣經費,培訓及關鍵技術指導不夠及時,濃郁病害嚴重,缺乏新品種。二是農民素質不高。農村勞力結構變化,老、少、婦且文化程度低的人員成為生產的主力軍,嚴重缺乏專業技能。
2.3扶持力度偏小
縣上雖然認識到魔芋的發展前景,但至今還沒有扶持政策以及獎罰措施,農戶自發種植,況且縣鎮村服務體系不健全,更缺乏技術人才及資金。
3 、產業發展建議
3.1規劃事宜種植范圍,推行規?;N植
魔芋是喜蔭,喜涼爽的作物,經濟效益好,要合理規劃,積極引導群眾,擴大種植規模,向高標準園區建設方面發展。
3.2加快魔芋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
縣上有關部門要抽出專人,積極鉆研魔芋相關先進栽培科技知識,采取走出去,請進來,聘請專家教授傳授魔芋高產栽培技術,抓好鎮村干部、及種植戶的技術培訓。關鍵環節深入到田間地頭強化指導,努力提高魔芋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3.3辦好示范點,以點帶面
建立好科技示范基地,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3.4積極發揮好公司(合作社)的作用
動員公司(合作社)等組織參與魔芋種植及產品研發。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共同抵御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