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嘉榮 張俊婷
摘要:大學生自治是當代高校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重要實現方式,而班級自治則是該理念下的關鍵體現。本文分析了當前高校大學生班級自治的若干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指導高校的班級自治提供必要的實踐基礎。
關鍵詞:大學生自治 班級自治 班干部
1 、概述
大學生自治,簡單而言就是指依托管理者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事務的意識和積極性,從而培養大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依據這個概念,大學生群體應從管理客體逐步轉變為管理主體,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動參與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學生事務中。“班級自治”就是基于大學生自治而提出的,它要求以班干部為主導,通過積極投身班級事務提高管理水平,并影響和帶動身邊的同學為建設班級、妥善解決班級問題而共同努力。班級自治是大學生自治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加強大學生民主意識、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水平和降低大學生管理成本的有效方法,也是大學生班級管理模式轉變的趨勢。
2、 制約高校班級自治的因素分析
盡管班級自治是管理大學班集體合理而高效的方法,但高校中自治程度高的班級卻并不多見,以輔導員事務一手抓、班干部參與班級事務熱情低為特點的班集體比比皆是。筆者認為,造成上述現狀的原因與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
(1)學校的呵護式管理
學校采取的事無巨細的管理,本意是想維護學校局面穩定,減少學生出事概率,但這種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處理事務意識缺失。筆者跟蹤調研S學校班級24個,考察其在大一、大二的班級事務處理情況,調研發現輔導員每天都要忙碌于諸如成績查詢、繳費要求、課室申請等事務的重復處理,而經過一年歷練的大二班干部大多不能獨立解決這些在大一時經常參與的班級事務。另外,學校對班級建設的管理手段也過于死板,也造成學生干部產生依賴心理,自主創新和主觀能動性缺失,如出于安全考慮的限制班級校外活動等。
(2)學生并不關心班級事務
筆者調研發現,大學生過多參與社團活動,而對班級事務較為冷淡,是導致班級自治不能很好實現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學生很容易從社團活動中找到自豪感和快樂感,而由于班級活動局限在班會、團日活動、班級聚餐等較為固定而枯燥的范圍,班級成員投入程度較低,甚至在班干部群體中也出現這種情況。于是,班級事務必須依靠班主任或輔導員強制干預,才能提高班級成員的積極性。這顯然與班級自治所倡導的有所背離。
(3)班干部管理能力缺失
班干部缺乏管理班級的技巧,是制約班級自治的另一因素。筆者調研上述24個班的班干部對班級自治的看法,19%的班干部不認同班級自治,盡管75%的學生認同這種方式,但這部分學生中的過半表示不懂管理的技巧和藝術,對構建班干部委員會和班干職能分工等管理方法所知甚少。
3 、對策
(1)高校轉變管理思維
轉呵護式管理為民主式管理,是高校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關鍵。特點各異的班級不應以統一的管理標準來進行管理,應允許它們百花齊放,各具特色。在班級管理方法上,高校應賦予學生干部更多的權利,創造條件培養班干部的管理技能,并指引他們自主制定合理的班級發展方向,探索班級建設道路,獨立處理班級日常事務。而輔導員和班主任應賦“班級日常管理”之權給班干部,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班干部綜合能力的培養。
(2)在大學生群體中深化“助人自助”的主人翁意識
高校培養的大學生,應當是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強烈的主人翁意識的。從班級管理這一角度來看,把社工服務的“助人自助”的精神普及到大學生群體,有利于上述目標的實現。具體說來,就是“班級事務無小事,班級管理與我有關”,拋棄“班級事務就是班干部當”的傳統觀念,通過類似“成績好的同學主動幫助后進同學”、“本地學生教外地學生說方言”、“我為班規制定說幾句”等活動,提高大學生班級事務參與意識,最終達到“全員助人”的層次。
(3)加強班干部管理能力培養
建立班干部委員會、班干部職能分工、班級事務評議會議制等制度的建設是班級自治程度較高的標志。按照班級自治的要求,班干部在其中應發揮重要作用,這需要班干部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組織建設能力、事務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筆者認為,班干部應通過課外學習、參加培訓和實踐操作多種方式提升能力,最終實現“班干部帶動學生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的目的。
(4)個案舉例
筆者將班級自治的思想運用在S學校的兩個班級中進行對比研究,在2013-2014年持續跟進G班級和M班級的班級管理成效。G班級班級自治程度較高,班長在大一時組建了班干部委員會和創建班級通訊群,班干部委員會事先討論輔導員、班主任傳達的工作任務和學校重要信息,并進行任務分類,最終在班級會議中由班長向全班宣布;在行使班干權利的同時,各班干定期做工作匯報,否則不得列入班干部委員會的席位;在班干的組織下,全班商討制定了班規;召開班會的主題不需由班主任確定。數據顯示,G班級班干部獨立完成的班級事務,錯誤率低于5%。M班級班干部過度依賴輔導員,輔導員與班干部交代事務平均3-4次才能完成工作,且成功率不足70%,班干部對班級事務普遍缺乏熱情。
4、 結論
班級自治是高校班級管理的趨勢,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本文認為,轉變高校呵護式管理的思維模式,鼓勵學生提升班級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班級管理效率,培養優秀的學生干部,并最終實現班級的自治化。
參考文獻
[1]王小增,杜興艷.班級自治:當代大學班級管理的新趨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9):230-231.
[2]王荃.高職院校班級自治管理實踐初探[J].教師,2013(20):16-17.
[3]劉茂玲.高校學生班級自治管理的探索實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1):112.
[4]張惠華.大學班級管理模式探討[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