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衡
預防性保護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狹義上的預防性保護是指在藏品的保管過程中,通過對其保藏環境的控制,使其始終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減緩其自然老化,降低其出現破損的可能。對于檔案文獻遺產而言,狹義的預防性保護有三層含義:第一,通過保管環境的合理控制使未瀕危檔案遠離瀕危;第二,減緩已瀕危檔案的消亡速度,盡量延長其壽命;第三,確保修復后的檔案保持相對穩定的理化狀態。而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將廣義預防的概括為在不危及物品真實性的前提下,延遲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的損害所采取的必要的措施和行動。具體來說就是包括照度、環境條件、空氣質量、害蟲綜合管理、處理、包裝、運輸、展覽、儲存、維護、利用、安全、防火、突發事件的準備和應答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來減緩文化遺產惡化和損毀的行為。本文主要以預防性保護中的管理層面為研究對象進行闡述。預防性保護的管理層面又分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其中,宏觀層面是站在國家的角度,為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提供相應的法律保證、政策支持和標準規范;而微觀層面是將檔案館作為管理的實施者,對瀕危檔案文獻遺產進行特殊的管理措施和方法。進而通過宏觀和微觀的雙重管理策略,減少檔案文獻遺產損壞的幾率,達到預防性保護的目的。
一、管理的宏觀層面
1.長期保護策略。制訂我國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長期保護策略。提出我國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管理規章、管理機制、管理模式等;注重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整理與保管的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制訂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體系的基本框架及發展戰略,針對不同類型的檔案載體材料采用不同的保護模式與方法,對損壞程度和稀缺情況不同的檔案文獻遺產采取不同的保護計劃,還可采用數字化的手段進行搶救與保護。
2.專業法規。我國缺乏明確專指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法律法規,與之相關的法律包含在現有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雖然國家檔案局和各地方檔案局也發布了一些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管理辦法或條例,但是這對于全國不同地域的檔案文獻遺產的全方位保護來說還遠遠不夠。在當今建設民主政治、法制社會的時代,法律法規的欠缺,會給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造成法律上的空缺或空泛,缺少執法的依據。各地區檔案館應根據國家檔案法和相關遺產保護法等上位法健全和完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系統管理規章,對所有檔案文獻遺產的界定、分類、分級、保護措施、經費來源和利用原則、保護人員資格、責任、應急措施、搶救辦法等等制訂具體的標準或做出明確規定,把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和搶救工作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為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做對它的保護法制化,使之真正納入法制軌道。
3.保護政策與標準化。在政策導向上,國家和地方政府應適當考慮向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領域傾斜,鼓勵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科技研究和實踐。同時,加強標準化建設,促進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研究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標準體系的總體構成,研究各標準項目的適用范圍、主要內容及與相關標準的科學關系,將先進的共用關鍵保護技術和普遍認可的保護材料轉化為技術標準;重點開展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存環境標準、檔案館功能設施標準等通用標準研究;進行不同類型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搶救與保護規范以及技術標準研究,推進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技術的發展及成果推廣,推進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標準體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調整與完善。
二、 管理的微觀層面
加強對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管理,根據檔案館自身特點對其實施特殊的管理方法,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效率,達到預防性保護效果。
1.為信息瀕危的檔案文獻遺產提供特殊保管形式。通過提供特殊的保管形式,使得瀕危檔案文獻遺產對諸多影響因素具備更強的抵御能力,延緩其老化的速度,預防損壞的發生。而特殊保管形式的提供可依靠微氣候法實現。“微氣候法是指為價值重要、較為珍貴的文化遺產營造一個小環境,通過加強對其周圍微氣候的控制,達到重點預防的目的。”2001 年由國家檔案局召開的全國檔案局館長工作會議提出:“各級國家檔案館,尤其是副省級市以上檔案館可以嘗試建立‘檔案特藏室,將特別珍貴、重要檔案集中保管,采用先進的設施、設備,對重點檔案實施特殊保管和提供利用。”檔案特藏室的建立是加強全國重點檔案搶救工作,改善重點檔案保管條件,保護我國檔案文獻遺產的重要舉措。檔案特藏室的建立和微氣候法的理念正好契合,即對最珍貴、急需保護的檔案文獻遺產提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更加嚴格的環境控制,減緩其損壞的速度。建立特藏室的心問題是如何選擇特藏檔案,而正如第二章中論述的大多數信息瀕危的檔案文獻遺產均較為珍貴,具有較好的文化和研究價值,因此,可將信息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放入特藏室中進行保護。
2.制訂庫房巡檢制度,加大對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關注。對館藏檔案文獻遺產整體調查的完成,并不意味著調查工作的結束。隨著時間流逝、環境變化、人為損壞等因素,調查結果中情況較好的檔案文獻遺產可能出現破損,破損較輕的檔案文獻遺產可能情況惡化,搶救后的檔案文獻遺產也可能出現新的問題。因此,調查工作的跟進必不可少。檔案館可在日常庫房工作內容中添加庫房巡檢制度,即在日常記錄溫濕度等環境指標的同時,隨機對檔案文獻遺產進行抽查。抽查數量可在全面調查數據的基礎上視具體情況而定。對于館藏中較為珍貴的檔案文獻遺產或之前調查中損壞情況較為嚴重和普遍的全宗,可重點抽查。第一步可 5 點取樣(一種重點調查的方法,即從庫房中選定 5 個不同的區域進行調查,進行定性分析),如發現問題可增為 8 點取樣,問題普遍可繼續增加取點數。通過增加取樣點可判斷該問題是局部問題還是庫房的整體問題,如局部問題可對局部進行抽樣調查或者普查,如是庫房的整體問題可根據之前調查的數據有選擇的進行復查。
3.制訂應急預案,提高危機管理意識。“預防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該過程貫穿文化遺產的終身,即使在人為的介入下,也不會終止。”因此,應依據檔案文獻遺產存世的全過程,分析其可能出現的危險,對其進行完整的預防性保護。在檔案文獻遺產的保管、利用、運輸和展出中,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突發事件,并對檔案文獻遺產的耐久性產生影響。因此,在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中應該制訂相應的應急預案,提高危機管理意識,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隨時做好準備和應答。檔案文獻遺產應急預案應該包括:檔案文獻遺產保管和保護中的環節,各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危險,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危機出現后的搶救措施等。
4. 提供復制品利用和展出,減少檔案原件損壞的幾率。對于需要經常利用和展出的瀕危檔案文獻遺產,如果需要可通過仿真技術,制作相應的復制品提供利用和展覽,以減少展出流程對其的影響以及檔案受到損壞的可能,從而達到預防性保護的效果。目前主要的仿真技術有:檔案的臨摹,水描技術和數字化仿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