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麗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黨的基層組織要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和“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要求,這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體系建設的服務內容指明了方向,強調要我們做好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發展、服務和諧四個方面任務。要達到“四服務”的要求,就必須明確“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提升基層黨員干部隊伍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水平、提升基層工作滿意度”的目標。實現目標,就要直面問題、應對挑戰,針對性提出措施,讓其“落地生根”。
關鍵詞:農村基層組織;對策
黨的基層組織是我黨各項工作的最終執行機構,是我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是黨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成敗,關乎到民心所向,關乎到現階段各項事業的推進,黨的十八大已經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擺了重要的戰略位置。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完善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優化基層黨組織的作用。
一、調整基層黨組織設置和職責職能,提高服務效率
一是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要優化基層黨組織的職能設置、規模設置,范圍設置,改變以往的條塊分割、職能分割、任務分割,真正做到基層黨組織的“基層化”,“精細化”,農村和城鎮不同的行政地域之間,不同產業之間,公有和非公有不同經濟組織之間,官方和民間組織之間等,黨組織覆蓋的范圍要放開,針對的類型要放開,面向的群眾要放開,針對的組織要放開,組織的規模要放開,讓黨組織覆蓋不留“死角”。二是明確基層黨組織職責。要明確各個領域基層黨組織的職業,可以根據不同領域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面向對象的不同,明確各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職責,服務內容,工作要求,力求制度化,規范化,該放權的放權,該集中的集中。三是優化基層黨組織職能。傳統上基層黨組織側重于管理,最后導致了“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插一腳”,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職能不明確,我們要從傳統的管理職能轉變到服務職能,增強服務的人性化、目標化、自主化、開放化,少一些條條框框的束縛,提升服務的靈活性、針對性。四是延伸和完善服務觸角。廣泛開展“網絡黨建”工作,組建“網絡e支部”,依托網站、QQ群、微信、微博等現代化信息渠道,拓展網上服務陣地。動員發動廣大群眾組建各類協會發揮自治自助作用。比如,針對農民工大量進城后,所引發的土地閑置、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問題,大力發展土地流轉中心、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空巢老人服務中心等協會,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二、打造服務型黨員干部隊伍,提升服務水平
一是選拔培養一批高素質干部。選拔培養基層黨組織干部,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體現,三百六十行,每行每業,每一項工作的展開、推進、落實、提升、轉型,最終都要靠具體的人,人的建設比制度建設、機制建設更為核心和重要。基層黨組織干部的培養,要從理想信念、政治素養、業務水平、學習能力、服務態度、專業知識這幾個方面入手,切實提升干部隊伍的素質水平。除此之外,還要優化隊伍結構,從干部隊伍的年齡、專業、性別等方面入手,科學化、系統化的進行隊伍配置,讓每一個零件發揮其功能,讓部分的合力促進整體的運轉。從現實情況來看,應該大面積的從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鄉村致富能手選拔基層組織干部,對結構嚴重失衡的基層組織,可以選派“第一書記”。二是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能力素質。應該加強立項信念的培訓,利用身邊的人,身邊事,身邊的工作,感召人,激勵人,塑造人,避免“假大空”,避免“奧斯卡”。應該加強業務技能的培訓,轉變工作的思路和觀念,拓展工作的視野和方向,改變工作的視角和模式,增加工作的方法和途徑,明確工作的目標和效果。這就需要創造一個隨時學習,終生學習,馬上學習的培訓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機制,創造多元化、個性化的培訓模式,最終將先進的理論和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利用異地掛職、學習考察、集中輪訓、試點實驗等多種類型的培訓方式,豐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三是加強資源整合,提升干部隊伍的服務水平。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我黨在各個時期留下的寶貴經驗和財富,充分延伸我黨在各項工作中已經取得的科學方法。充分利用現階段的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反腐倡廉,加強基層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切實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切實開展自我教育,切實開展作風問題的整頓,時刻讓廣大基層黨員干部保持黨性意識、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政治意識、服務意識、作風意識,構建從上之下,從下而上的監督體制。
三、創新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載體,實現隊伍的行之有效
一是構建基層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可以借鑒經濟領域的相關質量管理體系理念,管將基層服務中復雜的操作簡單化、零碎的實踐系統化、粗糙的方法科學化、散亂的程序規范化,使每項服務項目都有一個標準設定,保證各項服務的內容、形式、質量以及完成時間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實現規范化管理。二是創建基層服務品牌。堅持科學命名,牢固樹立“優秀的服務品牌是由優秀的組織和個人創建出來”的理念,從品牌名稱、品牌水平、品牌內容、品牌內涵、品牌價值、品牌使命、品牌愿景等各個方面入手,建立強烈的品牌意識,樹立品牌信仰,明確創建目標。將“口碑”交給群眾,將“選擇”交給社會,將“競爭”交給市場,提升服務和品牌的社會認可度。三是深入推進基層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是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環節,既可以提升基層黨員干部的服務能力、工作水平、服務意識,又可以再服務過程中發現和培養新人,應該廣泛開展點對點、一對一的服務,建立健全服務的評價、監管、跟蹤、考核機制,創新志愿服務的形式,鼓勵廣大黨員干部進社區、進村莊、進田間地頭。
四、健立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機制體制,推動工作常態化
一是健全動態跟蹤的民意收集機制,構建民意收集、分析、響應等環環相扣的動態體系,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服務效能。探索民情檔案、民情日記、民情溝通日等制度,推廣民情微博群等做法,及時收集掌握社情民意,找準服務方向和重點。推行民主聽證會、民主懇談會和黨員議事會等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廣泛聽取和采納群眾的合理意見,推動群眾有序參與、監督服務。拓展民意收集的渠道與方式,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微博、微信、QQ、貼吧,依托移動互聯網,讓每一個服務對象都能夠及時進行監督反饋,將自媒體的作用發揮出來,做到當場反饋、當時反饋,圖片、視頻、聲音、文字的及時傳遞,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和期待。二是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在約束功能上下功夫,做到監督的實效性。一是上級加強對基層組織的監督。鄉鎮黨委可通過定期審計村財務賬目、派員下村傾聽村民和黨員意見、組織考評等多種手段,把問題發現并解決在萌芽狀態;二是加強群眾對基層組織監督。切實落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至少每年進行一次,給那些群眾信任度低的黨員敲響警鐘,對完全失去群眾信任的黨員予以勸退或清除出黨,以純潔組織,提高戰斗力;三是加強基層組織內部監督。推行和完善村民議事會和黨員議事會制度,重大事項經集體討論決定,對于財務改革來說,要認真落實集體簽制,這樣可以避免權利的高度集中導致的諸多問題。
五、完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保障,提高服務水平
一是增加經費預算保障正常運轉。提高黨員活動經費標準,將黨員活動經費提高到每人每年100元以上。根據幅員面積、人口多少,分類確定基層干部的誤工補助標準。建立正常增長機制,參照物價上漲指數,每個屆期調整一次。提高辦公經費標準,在現有基礎上,將村級組織的辦公經費預算標準提高1倍。探索建立離職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使離職村級干部有一定的養老保障。 二是提高基層干部的政治待遇。設立專項編制,用崗位留人,拿出專項全額撥款事業編制,獎勵“雙強”村級黨組織書記,實行聘任制單列管理,享受與其他在編人員同等待遇。在干部選拔任職、公務員招聘考試等方面向基層黨員干部傾斜,讓廣大基層黨員干部事業上有奔頭、有盼頭,生活上有甜頭、有樂頭,在事業中找到歸屬感、認可感,用平臺、事業、感情去用人。三是加大基層服務活動陣地的建設。在黨員相對集中區域開放活動陣地,把基層組織活動場所和服務設施建設等項目,納入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做到規劃中有位置,建設上有項目,資金上有保證。加強對活動場所和服務設施的管理,提高綜合利用效益,真正建成集黨員活動、便民服務、文化宣傳、信息傳播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黨員之家、群眾之家、服務之家。四是積極整合有效資源。按照“責權利結合、人財物配套”的原則,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基層事務準人制度,不斷拓寬基層黨組織經費來源渠道。強化社會資源保障,引導駐村單位發揮優勢,做到資源共用、活動共抓,并通過捐贈資金、物資等方式,為基層黨組織開展服務群眾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六、結語
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究竟該如何建設好?如何才能行之有效?這還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繼續總結經驗, 提高認識。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劉永哲.欠發達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困境與出路 【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5,(1)
【3】李俊偉.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