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光
摘要: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北宋官窯,創建于我國北宋宣和年間,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無與倫比的藝術美學價值。宋瓷是最精美藝術與精確工藝完美的結合,是神韻文明與大眾文化巧妙的融合與統一。
關鍵詞:北宋;徽宗;官窯;官瓷
我國享有“世界瓷國”之美稱。在琳瑯眩目的中國瓷器中,“北宋官窯青瓷”出類拔萃,精美絕倫,古氣盎然,樸人眉于,被視為瑰寶。官瓷是官辦瓷窯制器,專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時代的宮廷御瓷,,權臣貴胄也只能望瓷興嘆,可見而不可及。因而高貴、難得便成為人們對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兆诨实墼谒囆g上造詣頗深,在他們的指揮下,官瓷的工藝大師承汝窯之精華,將登峰造極的汝瓷制作技術和高潔完美的藝術風格冶之一爐,使官瓷脫穎而出,躋身五大名窯之首。
北宋官瓷造型古樸莊重,釉色潤美如玉,紋片粼粼如波,清籟幽韻,趣致拔俗,令人暢心悅目,愛不釋手。其特點可稱“四絕”:一曰造型古樸,多仿商、周、乍看無驚人之處,細看有勃勃生機。二曰釉色潤美,無圖案,少紋飾,疏淡典雅。三曰釉面紋片因受熱差異形成,耀青流翠的釉面上有冰裂似紋片。紋色多微黃稱“金絲”,有暗紅稱“鱔血”者為上品。四曰紫口鐵足,器口釉薄處微露胎色而泛紫,胎足無釉處呈鐵紅或鐵褐色,為行家津津樂道。北宋官瓷歷時短暫,技術高難,產量極少。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品已成國寶。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家對此夢寐以求。由于北宋官瓷的顯赫聲譽,我國歷代都有仿制,但罕風見杰作。1981年開封北宋官瓷研究所接受國家恢復北宋官窯研究項目,歷經三載,仿制成功。著名古陶瓷專家傅振倫、鄧白、馮先銘、李國楨、汪慶正等認為,“仿制品釉色如玉,風格逼真,可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收藏的宋官窯傳世品媲美?!?/p>
一、北宋官瓷的歷史價值
北宋官窯自政和間(1110年左右)在京師開封設置,至靖康之難后(1125年)開封淪陷,其窯口存世的燒造時間,算起來前后也不過短短的十余年間,其創造歷史的奪目光華以及光耀中天的歲月,實可謂燦如煙花和流星,璀璨地劃過夜空便轉瞬即逝,隨著北宋的滅亡而迅捷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仨鴼v史總會有一種感嘆,尤其是北宋官瓷這段歷史的時候,更會感到一種惆悵和遺憾,因為宋代五大名窯中的鈞窯、汝窯、哥窯、定窯,分別都找到了當初生產的窯址或窯群,還出土了大量瓷片,而唯獨北宋官瓷迄今為止,沒有發現生產它的窯址,甚至碎片也沒有找到。所以就有人推斷“汝瓷就是北宋官瓷”或者“北宋官瓷根本就不存在”。盡管北宋的東京城已經被黃河水淹沒于地下;盡管現在的開封已經是“城摞城”;盡管北宋官瓷是唯一不在市場上流通只供御用的瓷器,但是我堅信北宋官瓷遺址就埋在開封城下,古城開封是北宋官瓷的故鄉。
北宋官瓷創建于我國北宋宣和年間,乃宋徽宗因不滿于當時現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華,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制和創制的巔峰之瓷,其不僅是我國陶瓷史上唯一一個將窯址建在宮廷燒制的瓷器,也是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宋顧文薦《負暄雜錄》關于“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的記載,所記述的就是這一光燦史冊的陶瓷事件。從這一意義上而論,創建于帝王之手的北宋官瓷,在我國琳瑯滿目的瓷器世界中,可謂獨具稟賦,充盈著皇室貴族非凡的藝術神韻和光彩,其稀有的作品,絕對稱得上大師巨匠精湛技藝和徽宗杰出的藝術才華雙劍合璧的典范。后世贊嘆北宋官瓷乃王者之瓷,國之神器,自是在情理之中。也確實,北宋官瓷的問世,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瓷業盛事,為中國官府(國有)手工業開創了一個陶瓷官窯制度,成為后世陶瓷官窯制度的典范和濫觴,有著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徽宗舉國家之力,薈萃大批瓷藝大師,并匠心獨運,躬親在總結和完善汝窯等名窯制瓷技法之上,純粹以達到燒制精美陶瓷藝術品為根本目的的藝術實踐和追求,實將我國青瓷制作藝術推向了一個令人望塵莫及巔峰。而在這樣皇權國力無上優越的條件和創作環境的擔保下,大師巨匠云集的北宋官瓷窯口,也自是有著驚世的作為,其制作之精美,品質之優異,作品所洋溢的雍容華貴的皇家氣韻,無與倫比,堪為天下之冠。
二、北宋官瓷的美學價值
北宋官瓷是歷史上唯一沒在市場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家,宮廷獨有,只專供皇家御用。或許也正是因為高貴、難得,也便成為人們對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北宋官瓷藝術上盡善盡美的追求,也創造了一代美學,其在釉色平淡含蓄,溫潤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其既無精美的雕飾以嘩眾,又無艷美的涂繪以媚人,唯以簡單洗練的造型之美,以及釉色紋片開裂之俏所幻放出迷人的藝術魅力,來追求其至高的藝術境界。從美學角度言,北宋官瓷的藝術格調絕對是高雅、平淡、悠遠而又高貴的,特別適合文人與士大夫的審美情趣,這當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北宋登峰造極發展的結果。完全可以想見,那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鉆石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藝人無意間用冰鎬震開的冰花,穿過悠悠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美妙、溫潤而細膩。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使得北宋官瓷藝術上的審美觀與北宋文人機智靜穆的神往終于不謀而合,且照亮了我們親近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之心。正是在這種美學思考的擔保下,北宋官瓷舍棄了一切雕飾色彩,全靠瓷器本身素雅、含蓄的獨特造型,以及釉質、釉色和奇妙的紋片美感讓人折服。說實在的,釉質如冰似玉、琥珀盈盈,油潤閃現的北宋官瓷,與其它瓷器實有著根本的區別,其凝聚在瓷器作品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后和輝煌的,令人為之傾倒。
三、北宋官瓷是文明與文化的融合
宋瓷是最精美藝術與精確工藝完美的結合。宋官瓷則是神韻文明與大眾文化巧妙的融合與統一。因為各地名窯瓷器大量地生產,不僅供皇家貴族使用,還為官員學者們、及市民階級所珍愛、使用,所以讓所有見著的人都贊嘆不已。宋瓷許多的工藝都已失傳,宋瓷許多的工藝水平即使現代都難達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說宋朝遺留下的官辦瓷器幾乎都價值連城。自宋代以后,歷代文人墨客及古玩愛好者對宋代官窯津津樂道,撰文著書者眾多,但歷史上能夠親眼目睹并真正鑒賞宋代官窯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有關宋代官窯的論述變地撲朔迷離,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便給人們留下了發揮自由想像的空間。對宋官窯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國古陶瓷學述研究中最為熱門的課題之一。 提及宋代,官窯瓷業最為進步,在質料、顏色、裝飾做工等方面均有神奇的造詣,在我國瓷業史上可謂登封造極。千百年以來人們均以宋瓷為楷模,雖然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極力模仿,還未能有超越宋官窯之佳品的,其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北宋官窯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親設的窯口,開一代先河,為中國官府(國有)企業留下了一個典范的陶瓷官窯制度,且成為后世官窯制度的濫觴;此外,其在全面提升和發展中國青瓷燒制技術、制作工藝及審美品位等方面,北宋官窯更有著獨具魅力的藝術創造和貢獻,北宋官窯冠絕天下的藝術創作和成就,對后世中國陶瓷特別是南宋官瓷包括龍泉青瓷等窯口和窯系,都產生了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北宋官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青瓷歷史上一座無與倫比的至尊巔峰。
參考文獻:
【1】解榮昌“理學”思想對宋代瓷器的影響[J];中國陶瓷;2014年03期
【2】李政宋代青瓷藝術的發展及其文化內涵[J];藝術百家;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