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良
為踐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該模式時空普遍性和區域特殊性,滿足承接產業轉移和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我們以區域部分產業企業為平臺,選取電子、旅游、服裝、汽修和數控五個實驗班,聯合蕪湖中達電子、安徽馬仁奇峰、華泰服裝、德奧汽修和蕪湖大華機械等五家企業同時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踐研究。欲在行業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全面改革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采取以工代練形式,探索校企深層合作。通過實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現就該模式下教師工教結合談一點看法。
任何教育教學改革都是通過教師去實施,教師隊伍的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改革成敗。“工學結合”不是實習,也不是實訓,而是與普通職業人一樣的有報酬的工作。期間教師干什么?怎樣讓專業教師被動介入變為主動參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筆者認為必須利用這一機會安排各專業課教師深入企業參加生產實踐開展工教結合,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生產組織管理流程,置身前沿、拓寬視野,擔當工學結合活動中的主角,自我鍛造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職場品格,不斷提升專業技術水平。
一、專業教師工教結合是素質提升必經之路
要以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和定位“雙師型”教師。為了縮小職業教育與企業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讓學校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要求"無縫"對接,深受企業和用人單位歡迎,積極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很有必要。"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真正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要具備資質證書更要具備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經驗。如何提高“雙師型”教師含金量?中職教師必須走出校門,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生產流程,在實踐中學習、充電、提高。要更好地服務學生,教師必須主動參與工教結合,在學生進行工學交替時教師自己也在進行“工教交替”。先發展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生產實踐是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最有效形式,必須摒棄傳統的從理論到理論,黑板上種田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提高自己的終身學習能力,努力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榜樣。
二、專業教師工教結合是職業教育深化教學改革的必要之舉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積極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這對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否具有一支與之相適應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要深化中職學校教學改革,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特色,提高中職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豐富企業實踐經驗。引導教師下廠實踐、工教結合,學習掌握現代企業所需知識和技能,不僅符合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律,也是職業教育深化教學改革的必要之舉。
三、完善專業教師工教結合機制勢在必行
目前對中職學校教師繼續教育的要求與考核指標體系,沒有涵蓋工教結合、生產實踐方面的內容,考核制度不健全,應盡快建立健全相關考核機制;一方面要逐步提高雙師型教師含金量,另一方面要保障雙師型教師應有的待遇。
第一,要把教師參與工教結合的情況,與教師的職稱評聘、評先評優、年度考核、獎懲等掛鉤,制定科學指標體系,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工教結合。
第二,設立職業教育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專項經費。隨著現代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對技工的需求不僅量大,且規格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有知識,懂技術,而且要能生產、會經營、可持續發展能力強。保障投入到位,解決專業教師工教結合后顧之憂,才能更好調動專業教師參與積極性。
第三,建立健全中職教師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長效機制。要納入教師培訓的總體規劃,利用國培、省培擴大專業教師培訓范圍,讓更多教師有參與機會。結合學校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改革、專業調整和課程的設置,制定出教師中、長期繼續教育計劃和具體的培訓方案,并分步實施。
第四,加強政府的統籌協調。中職學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不僅關系到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的提高,而且也關系到教師專業成長、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參與,政府部門更應主導協調,為教師參與工教結合創造良好條件。
有一流的專業師資才會有一流的職業教育。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及實踐能力是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主要內容,努力探索專業的教師工教結合,培養現代化建設的實用型人才是職業教育歷史使命,雖然目前中職學校的工學結合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彰顯職業教育特色,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方向的趨勢不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