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輝
摘要:隨著201 5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出臺,“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教育領域新的關注焦點和研究課題,以計算機應用專業為例,分析了“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如何變革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支撐教育創新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信息技術 教學模式 計算機
一、“互聯網+教育”的現狀分析
以“互聯網+教育”為特征的智慧教育近些年得到快速發展,但教育領域中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方面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究其原因,是因為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力度還不夠大,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生態環境。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實訓場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模式改革、教育手段重建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但是,“互聯網+教育”必將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現狀,進入2015年,“互聯網+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許多教育工作者為此做出很多實踐與嘗試,并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二、“互聯網+教育”的廣泛應用
1.云端學習應用于課外
利用云功能,可以將學習延伸到課堂前、課堂中和課堂后。例如,利用藍墨云班課等教學平臺,學生與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保持實時互動,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看到教師的PPT、課件、導學案等教學資源,并且可以留言、討論、評測等。
2.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
例如,在講解PhotoShop色彩搭配章節內容時,教師先用一個視頻作為情境導入:某學生職場第一天工作,由于衣服著裝色彩搭配不協調,引來同事們異樣的眼光;接下來為了說明這位學生著裝的不合理之處,教師又用一個Flash動畫課件圖文并茂的展示說明了色彩搭配的知識;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色彩搭配技巧,教師又設計了一個游戲軟件——為女模特或者男模特在3D試衣間搭配不同顏色服裝,然后把學生們的搭配方案進行對比;最后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色彩所表達的含義以及在不同場合恰當的使用。在該色彩搭配內容講解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使用多種技術手段,顯著的改善了教學效果。
3.前沿技術應用于課堂
(1)全息攝影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能夠使人眼看到與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不僅可以產生立體的空中幻像,還可以使幻像與參與者產生互動。
(2)3D打印技術。通過計算機建模軟件建模,再將建成的三維模型“分區”成逐層的截面,即切片,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從而指導打印機逐層打印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另外,藍牙技術、Wifi技術、AirPlay技術、DLNA技術、多屏互動共享、VR虛擬現實等技術也開始應用于教學。
三、“互聯網+教育”的生態重建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育新資源、新形態、新模式,已然成為互聯網催生的“教育新寵”。近年來,相關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持續升溫,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校園“三課”—課堂、課程、課本將實現“華麗變身”,課本變身為網絡資源,課程變身為慕課,校園教室變身為翻轉課堂,不遠將來,學校教育將變身為“互聯網+教育”,更多、更新穎的教育資源、教育平臺和教育模式不斷涌現。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在網絡開放性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逐步形成,優質教學資源得到充實和集中,這些優質的知識庫、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使人們隨時、隨地的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很多,獲取知識的效率也高,此時,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轉換教師角色,完成主導者到引導者的改變過程。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教育組織與非教育組織的界限不再明顯。社會教育機構辦學靈活性對學校教育機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而是逐漸形成教育共同體,協同進步,共同擔負起育人的責任。
四、“互聯網+教育”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教育的育人功能被淡化。傳統教育中,傳統課程教學是以“傳遞——接受”為特征,提倡班級授課制,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便于師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意志品質、情態目標的培養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將德、智、體、美的育人功能融合于知識傳授過程,然而,互聯網時代教育中,師生間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與信息層面的交互,育人功能被淡化。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學習者,尤其是低齡學習者,他們沒有足夠的道德判斷能力與知識評價能力,如果缺乏引導,面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互聯網信息,對學習者樹立正確的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的互聯網時代,學習者多了更多的學習途徑,學習也更加便捷,但是他們可能與學習同伴交流的機會減少,與大自然漸行漸遠,真正用內心來感知和接觸外面的世界機會可能減少,與人交流、溝通、探討的教育功能被淡化。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要辯證的看待互聯網的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雖可以使學習的廣度大為增加,隨時、隨處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甚至是學習不熟悉的各領域知識,然而,學習內容的碎片化存在導致碎片化的知識結構難以關聯成體系的可能性,從而降低學習者深加工學習的能力。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要堅守“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的理念。要始終堅守育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標,互聯網只是教育教學的手段,不能過分夸大和依賴互聯網的作用。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要完善知識教育到思維教育的轉變。信息化教育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學校教育要更多承擔起“授人以漁”的責任,使學習者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五、結束語
以“互聯網+教育”在計算機專業中的應用為例,分析了“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下一步將繼續探索和研究,使“互聯網+教育”與計算機教學有效整合。
參考文獻:
[1] 劉曉.“機器換人”給職業教育帶來何種挑戰[J].職教論壇,2015,(07):15-18.
[2]耿淬.高職信息化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2):11-17.
[3]王燕麗.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4,(11):10-13.
[4]熊華,周寧同,余永洪.“云教育”在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08):11-14.
[5]沈漢達.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實踐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