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國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中,作為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是國家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輻射源泉,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中關村在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的輻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
未來發展中要進一步發揮中關村引領京津冀協同創新,必須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部署。
轉變工作導向
首先要轉變抓產業、抓項目的工作導向,把“人”的高效流動配置作為區域協同的基點。
過去,區域間的合作往往是產業優先,項目為王,各類政府機構、園區機構往往首要職責就是抓招商、抓產業、抓項目,每個人都有招商任務,個人升遷、績效與招商指標完成情況掛鉤。今天,現實發展情況不是傳統的“人”跟著產業走,而恰恰是“人”決定了新興產業的走向、成敗。目前,京津冀由于區域間發展階段、創新環境、配套條件等造成的“人才”區域流動困境恰恰成為協同創新的核心瓶頸。
把區域協同的基點放在“人”的高效流動上,三地應圍繞創新創業型人才跨區域就業創業的實際需求和瓶頸制約,推動改革,創造條件,讓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起來。扭轉過去依賴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有極限”外延發展模式,轉向依靠“人”的創新創業效能釋放的“無極限”內涵式發展。
轉變競爭思維
其次要轉變拼政策、拼成本的競爭思維,把服務提升和環境營造作為塑造區域優勢的出發點。
傳統區域競爭模式下,區域之間吸引產業落地、企業集聚更多的要靠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土地成本、政策優惠、獎勵補貼等方式,勢必造成區域間政策博弈,而企業在多方區域比較選擇而得利。就京津冀區域內部而言,交通區位、產業配套、政策支持等差異性會顯著減小,從企業現實選址因素來看,也更為理性,更加關注綜合運營成本和服務配套水平。
從拼政策、拼成本轉向“拼環境、拼規劃、拼服務”,要尊重市場主體的遷移規律。就企業遷移選址的考量來看,企業除了關注土地成本、區位條件之外,還更加關注包括企業生產成本、運營成本、招工成本、配套成本等在內的綜合成本最低化。這就要求在京津冀區域對接合作中,政府部門要在大力做好硬件設施建設、配套的同時,圍繞產業發展、企業落地的需求,全方位提升政府服務、公共行政服務,金融、人才、中介等第三方專業服務以及生活配套服務水平,營造“便商利商宜商”的配套環境,打造企業服務高地、綜合成本洼地,增強對產業轉移、企業落地的吸引力。
轉變慣性模式
再者要轉變挖存量、重短期的慣性模式,把增量培育、創新轉型作為區域協同創新的重心。
當前,中央層面已經做出了關于經濟新常態、經濟降速、弱化GDP考核等方面的判斷和要求,但在現行區劃經濟體制以及官員任期的影響下,周邊很多區域仍是分蛋糕、搶蛋糕的思維,往往急于求成,更多關注現有產業、存量企業的轉移,關注招商項目數、吸引投資額、稅收貢獻等區域短期經濟效益,對協同創新、增量產業培育關注不夠。從京津冀區域發展角度來看,無論是首都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解決、城市功能定位的落實,天津制造業升級、投資驅動發展方式轉變,還是河北傳統產能壓縮轉型、新產業替代、結構升級都是長遠發展戰略,要實現這些戰略目標就必須把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應用,作為根本出路。基于此,要轉變重存量、重短期效應的思維定勢,更為關注增量培育、關注長期創新協同效應。
增量培育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當前國家、區域層面支持“雙創”的政策,做好與科技型領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創新源頭機構的對接,推動更多“高精尖”成果跨區域落地轉化。二是要發揮三地比較優勢,依托北京的人才、金融、國際平臺優勢,津冀的生產成本、產業配套優勢,打造全球最優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吸引全球高端產業要素、創新資源集聚,形成更加高端的經濟增量,為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發展方式轉變注入強大動力。
轉變發展理念
再次要轉變重經濟、輕創新的發展理念,把中關村創新基因移植、放大作為區域協同創新的根本目標。
當前,區域合作中仍存在重經濟效益、重產業合作,輕創新協同的現象,很多區域在與中關村對接中,優先關注的仍是產業項目,而非創新能力建設。事實上,中關村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硅谷”,不在于其超過4萬億元的收入規模,甚至不在于2萬家的科技企業、200多家的上市公司,最核心的在于由于文化、資本、要素等共同驅動而造就的創新基因,也就是內生式、自組織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才使得2015年中關村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超過2.4萬家,使得一批又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從這里涌現。
要把中關村創新基因的移植、放大作為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關鍵,周邊區域要立足自身創新資源、產業特色、配套條件,加強對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學習、移植,選擇若干交通區位、資源稟賦、創新基礎、產業條件最為優越的園區或區域,加速中關村創新創業服務要素的導入,按照產城融合、創新主導的理念,打造一批能夠與中關村資源實現無縫對接的“科技創新衛星城”,形成區域性創新樞紐,與中關村核心區共同構建京津冀大區域創新體系,真正推動京津冀區域向創新驅動、內涵增長邁進。
轉變認知模式
最后要轉變傳統產業分工、產業鏈布局的認知模式,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區域間功能協同與產業升級。
在區域間傳統的產業分工協作中,區域間更多的基于交通區位、資源優勢,按照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分工,推動產業要素在特定空間集聚,區域間合作重點在于“物流通道建設、供應鏈集中”而帶來的制造業成本節約、效率提高。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制造業一體化大多是按照這種模式來開展區域產業分工協作。而在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時代下,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突破了時間、空間上的局限,“創客”、“眾籌”、“眾包”等基于移動互聯網模式的出現,根本性顛覆了創新的組織方式,只要“一機在手”、“人在線上”,就可以獲取大量知識信息,對接眾多創業投資,引爆無限創意火花,形成新的經濟與產業形態。這也使得區域協同創新的組織形態發生根本轉變,呈現出“開放化、分散化、網絡化、社區化”的特征,區域間合作核心在于“功能定位、知識分享、思想碰撞、信息融通、資本對接”。
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做好京津冀區域基于功能布局的頂層設計,科學合理的明確各區域創新定位,通過創新鏈布局,引導資金鏈,完善產業鏈,引導整個區域創新體系內各節點區域功能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中關村應進一步強化知識創新中心、技術策源地、思想高地、模式引領區的功能定位,周邊區域要結合自身基礎,明確各自在細分領域技術創新、區域性創新服務中心、創業中心、市場創新等的功能定位,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網絡平臺、大數據技術,搭建周邊區域與中關村之間的信息共享網絡平臺、資源對接與服務平臺,實現與中關村創新創業資源的“線上無縫對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實現與中關村、與北京真正的資源一體化、創新一體化。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