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農歷七月廿五),一年一度的政和東峰走古事活動舉行,前后十里八鄉的村民聚集東峰,平日里安靜的村莊,比過年還熱鬧。
星溪鄉東峰走古事的形成,緣于一段險些顛覆歷史的農民起義。據林祥瑞劉祖陛編著的《福建簡史》第八章21節記載,唐末乾符五年,黃巢農民軍抵達浦城后,即分兵三路南下。主力由崇安(武夷山)而建陽直取建州(建甌)。農民軍左翼從浦城向東南挺進,在今政和一帶遇上了唐軍和地方武裝的抵抗。
唐僖宗為加強福建的防御,派福建籍的御史中丞李彥堅回建州。李彥堅尚在途中,建州已失。李便在政和西北組織地方武裝狙擊農民軍,可是在高宅一戰,被農民軍打敗,只好退踞東際,等待救援。可是后續部隊蔡伯元被農民軍設伏全殲,糧草遭劫,李元帥自殺。福建招討使張謹率偏將郭榮繼續狙擊,也被擊潰退至鐵山,與農民軍激戰九天九夜,彈盡糧絕,張謹及偏將郭榮等18名將校血灑戰場。
唐政府軍打敗黃巢后,唐僖宗皇帝褒獎和封賜了抗擊黃巢中陣亡的李彥堅、蔡伯元、張謹、郭榮等將帥,當地群眾在將帥犧牲地和駐扎地修廟祭祀,并以廟會的形式表達對這些將帥的崇敬,由此形成了政和廟會的特色。文革期間廟會活動一度停止,近年來又相繼恢復并紅紅火火。
雖然都是祭祀陣亡將帥,但各地走古事祭祀主角不盡相同。距離政和城東兩公里的東峰走古事,主祭祀的“福主”是村民稱作“羽林莊王”的李彥堅,陪祀是蔡解糧官,角兒官職最大。廟會在每年七月廿十日李彥堅誕日舉行,上午十點鳴放禮銃后全村男女老少高舉彩旗,將李彥堅元帥和夫人、蔡解糧官以及哪吒塑像從村中福主廟抬出,隊伍浩浩蕩蕩依次從吳屯里、茂林、大布、橋頭、茶園、范屯洋、廟下七個自然村巡游,最后在仙亭庵下馬。當地人稱“游座”。晚上,“游座”活動達到高潮,一百多條“屐橋排”(一種特制木架)首尾相連,“屐橋排”上的燈籠點亮,由強壯的漢子輪流擎著,在七個自然村的小道上奔跑,遠遠望去如一條游動的長龍,甚是壯觀,如此持續到夜深。東峰附件的念山、東山村,在聽到東峰村禮銃的聲響,也開始隆重的祭祀活動,他們祭祀的“福主”也是李彥堅元帥和蔡解糧官,但沒有“游座”,只是家家戶戶端出祭品供奉神靈。
距離東峰五公里的鐵山村,張謹及偏將郭榮等18名將帥灑血地。每年八月初三將軍忌日,這里也將舉行為期兩天的走古事,當地人稱“搶溪洲”,祭祀主角是偏將郭榮。遙遙幾十里外的楊源村,走古事在八月初六張瑾誕日和二月初九郭榮誕日舉行,一年兩次。每次都要演出三天三夜的四平戲給祖先看,由于四平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聲名鵲起。四平戲因了走古事而生存,走古事因了四平戲而揚名。
東峰走古事和楊源走古事一樣,也要演出四平戲給“福主”看,不過他們不是在戲臺上演,而是由村里的12位兒童扮成演員,“游座”中陪侍在“福主”身邊,李彥堅和夫人塑像前各三人,蔡解糧官等塑像前兩人。這些涂脂抹粉濃妝盛彩的兒童在“游座”隊伍中特別顯眼,“抬童子”成為了東峰村廟會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