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老北京人,筆名達城,著名京味兒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一
廟會,在中國幾乎每個上點兒“歲數”的城市都有。但是,廟會在北京卻是另外一種文化風景線,因為北京人太重視廟會了。
現在的廟會,盡管被各種文化包裝,已然離開了“廟”,只剩下了“會”,但就其內容來說,它依然是老北京民俗風情展示的舞臺,也是民間藝人們才藝集中展示的平臺。
在北京廟會上,各種民間藝術,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如果說,一年一度的春節,是北京民間的狂歡節,那么廟會就是狂歡節的“嘉年華”。
北京人說到廟會,總要在前邊加一個“逛”字。逛廟會,是北京人過年長盛不衰的“節目”。為什么要說“逛”廟會,不說“看”廟會呢?因為北京的廟會,是需要像飲茶酌酒那樣,慢慢兒地淺酌低飲細咂摸的。走馬觀花似的“看”,是咂摸不出廟會那濃濃的京味兒來的,必須得溜溜達達地閑“逛”,才能“逛”出味兒來。
二
北京的廟會歷史悠久。“久”到什么份兒上呢?有學者考證,早在元代北京就有廟會了。
元大都時代,北京的寺廟確實很多。北京歷史上有過840座寺廟的記錄,元代留下的大小寺廟有近百座。元大都的寺廟香火很旺,但考證廟會的源流,并不是北京城的“專利”。
廟會,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社祭。什么叫“社”呢?
“社”這個字在古代非同尋常,古代的人把土神和祭土神的祀禮叫“社”。當然,現在它也了不得。如果在“社”后邊再加一個“會”字,世界上的所有現象倆字全包了。
有“社”就得有壇廟,廟堂本來是供奉祖宗神位的處所,后來也成了祭祀的場所。有祭祀就有廟會,因為最早的廟會,是與祭祀相關的。
廟會,說白了就是每逢開廟的日子,香客們的“聚會”,后來才演化為“市”。每逢開廟的日子,也同時開“市”。
如果這么說,北京廟會的源頭,可不僅僅停留在元代,早在西周的“薊”城時代,就有廟會這種形式了。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斷,找不到史料證明,但我認為,北京的廟會至少在晉代就有了。
北京現存最早的寺廟之一是潭柘寺,當初叫嘉福寺,建于晉代,到現在有1700多年歷史了,比明代的北京早了近1000年,所以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兒:“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史書上記載,當年的嘉福寺香火極盛,想必當時的廟會,也會有香客云集的盛況。
其實,后來人們所說的廟會,跟最早的廟會已經不一樣了。當然,跟現在的廟會更不是一回事了。
三
北京的廟會演變到近代,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市”了。
“市”就是集市,類似農村定期趕集的集市,現在城市的早市、夜市。只不過,廟會是借助于寺廟開廟的日子而形成的集市。盡管地方是在寺廟,但宗教(廟)的成分已經淡化。
比如老北京有名的土地廟廟會,地址在現在宣武門外的下斜街。土地廟建于元朝,原有三層大殿,后遇火災,燒了一些殿堂,有廟會的時候,只剩下不大的一個殿了,供著土地爺和土地奶奶。
廟會每月逢三(農歷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開廟。開廟的時候,人山人海,但人們來此并不是拜土地爺,主要是借這個地界兒,來買賣生活的日用品,及糧油、蔬菜、水果、小吃等。
老北京的廟會不少。我手頭有份1930年統計的資料,當時北京的廟會,城區(相當于現在的二環路以內)有20處,郊區有16處。
當時有“八大廟會”之說,即西城的白塔寺、護國寺;東城的隆福寺、東岳廟;南城的土地廟、蟠桃宮(地址在東便門)、白云觀、火神廟(即廠甸)。
到北京解放后,1950年代,北京還有“五大廟會”之說,即土地廟、火神廟(花市)、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這“五大廟會”,都是屬于定時開“市”的廟會,比如西城的護國寺,每月逢六開“市”;東城的隆福寺,每月逢一、二、九、十日開“市”。因這兩個廟會規模較大,逛的人多,所以老北京有“西廟”“東廟”之說。
每逢年節開放的廟會有廠甸(火神廟)、白云觀、蟠桃宮、萬壽寺、黃寺、大鐘寺、雍和宮等。這類廟會雖說有寺廟的香火相襯托,但就廟會本身而言,依然是“市”的概念,沒有多少宗教的內容了。
在我的印象里,直到1960年代,也就是在“文革”之前,隆福寺、白塔寺、護國寺、廠甸(即火神廟)等廟會依然還在。這幾個廟會,我小的時候,大人領著我都逛過。
當然,那會兒的廟會,已經完全是民俗味兒很濃的“市”了。白塔寺廟會的雜耍、京劇、曲藝、鴿子、鳥兒;隆福寺廟會的古董、古籍和小人書攤;護國寺廟會的鮮花、各樣兒的北京小吃、小金魚兒;春節的廠甸廟會,空竹、風車、風箏、洋畫兒、大串的糖葫蘆,至今還留在我的記憶里。
1963年春節,廠甸的火神廟廟會的年貨攤兒,從和平門外的橋頭起,一直向南擺到了虎坊橋的十字路口。那會兒,內城的城墻還沒拆,城墻外的護城河結著冰,河岸到處是貨攤棚子,從和平門往東一直到前門,往西到了宣武門。廟會人聲鼎沸,逛廟會的人摩肩接踵,揚起的塵土,在天空中彌漫,逛完廟會,人快成“土猴兒”了。
據當時的報紙報道,從初一、初二一直到初五、初六,逛廟會的每天都有十多萬人次。當然,我也在其中,這一盛況至今難忘。
四
廟會在“文革”時遭遇了禁令。1987年的春節,經過幾年的籌備,北京東城區政府在地壇公園,舉辦了首屆春節文化廟會。這是“文革”后恢復的第一家廟會。
當然,地壇公園的廟會吸引了大批北京市民,廟會辦得非常成功,讓其他區縣也跟著紛紛效仿。緊隨其后,原來的崇文區在龍潭湖公園,也舉辦了首屆春節文化廟會,盛況空前。到1990年代初,京城又形成了“四大廟會”,即:地壇、龍潭湖、大觀園、白云觀。
當時,北京城市中心區還是4個區: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區一個廟會。東城是地壇,西城是白云觀,崇文是龍潭湖,宣武是大觀園。緊接著,朝陽區在東岳廟、石景山區在游樂園,豐臺區在花鄉,懷柔區在紅螺寺,門頭溝區在潭柘寺。總之,沒有幾年的時間,北京的18個區縣都有了屬于本地區的春節廟會。
恢復后的廟會,已經跟老北京的廟會有了很大的區別,首先在廟會前邊都加上“文化”兩字,基本上與傳統意義上的廟會形式脫胎換骨了。因為以前的廟會都依附于寺廟,現在則是沒有廟的廟會了。
五
記得1990年代初,我在北京電視臺,就廟會的話題作過兩次節目,也在《北京晚報》上,寫過幾篇關于廟會的文章。我那會兒曾說過,北京的廟會將成為展示北京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的一個平臺,廟會將成為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老百姓民間娛樂的一個“狂歡節”,廟會也將成為濃縮京味兒文化、滿足北京人懷舊情懷和溫故知新的“盛宴”。
果不其然,我當時的預見,后來已成為現實。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北京的廟會,已經成為烘托著春節的喜慶氣氛的“大舞臺”。
繼“四大廟會”以后,不但那些北京人久違的老廟會又重新恢復,而且一些新型的廟會也不斷嶄露頭角,什么“洋廟會”“音樂廟會”“冰雪廟會”“古玩廟會”“品茶廟會”“迎春廟會”等等,真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如果說,1980年代恢復的廟會,在舉辦地還能與“廟”沾上點邊兒的話,那么現今北京的廟會,已經完全不拘形式和地點了,只要是春節期間搞的大型娛樂文化活動,都可以貼上“廟會”的標簽。
2005年的時候,北京春節期間舉辦的廟會有35個。到2011年,北京的城區和郊區舉辦的大大小小各類廟會,已經達到了近百處。
不過,北京廟會的形式變來變去,不離其“宗”,主題仍然是一個:展示北京的傳統民俗文化。就這一點而言,北京最早恢復的幾大廟會,如地壇廟會、大觀園廟會、白云觀廟會、龍潭湖廟會、東岳廟廟會、廠甸廟會等,還保留著傳統廟會的味道。這幾處廟會,也是北京人和來北京旅游觀光者最喜歡去的地方。近幾年,最先恢復的“四大廟會”風采依舊,盡管廟會眾多,它們仍然獨占鰲頭,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人。
六
北京人為什么喜歡逛廟會呢?因為廟會熱鬧。人們過年就是為了過個熱鬧勁兒。
其實,老北京廟會上的小吃,并不見得很衛生,東西也不見得比平時買更便宜。雜耍、民間藝術表演因為人多,也許還看不大真切。但廟會卻永遠那么有誘惑力,主要是北京人想到廟會感受一下過年的氣氛,沾沾喜氣。
這讓我想起老舍先生在長篇小說《趙子曰》中,描寫的白云觀廟會的情景:“逛廟會的人們,步行的,坐車的,全帶著一團輕快的精神,平則門外的黃沙土路上,騎著小驢的村婦們,裹著綢緞的城里頭的小姐太太們,都笑吟吟到白云古寺去擠那么一回。”
是呀,那會兒交通不方便,從城里到白云觀得騎驢。但人們卻要在過年的時候,笑吟吟地“擠那么一回”,擠出一身汗,擠回一身土。但同時也擠到了心中的一種美意。說到底,還是一個字:值!
當然,逛廟會也有樂子。近幾年,北京的廟會越辦越豐富多彩了。在廟會上您能買到各種各樣的民間工藝品,能看到民間的花會表演、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雜技等娛樂節目。尤其是各大廟會都有不同的主題,如地壇廟會的祭地表演,大觀園廟會的元妃省親,龍潭湖公園的花會大賽,等等。
各種民間藝術形式,把廟會烘托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其實這都是民俗文化。在這些玩的、看的、擺的、放的、唱的、跳的、買的、賣的、吃的、喝的,熱熱鬧鬧當中,浸透著濃郁的北京民俗文化的元素。這些文化元素不逛,是咂摸不出其中的味道來的。
當然,廟會要的就是一個熱鬧勁兒。這種熱鬧歡快的場面,正好符合春節的氣氛。人們平時在各自的工作崗位,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在家里也被繁瑣的家務活兒,消磨了一年,不正好可以到廟會上去放松一下,“解放”一下嗎?
在廟會這種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氛圍中,感受一下民俗的樂趣,也許這正是北京春節的廟會的魅力所在。自然,在逛廟會的過程中,您也能領略到北京的民俗風情,品嘗到地道的“京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