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能
在時光的流轉中,有一位普通年輕人,他的一篇文章點燃了思想解放的導火索,改變了整個時代的走向。這位“改革先鋒”,他的名字永遠與那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緊密相連。他,就是胡福明!2023年1月2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作者、“改革先鋒 ”稱號獲得者、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福明在南京去世,享年87歲。
出生貧苦家庭,
追尋理論真諦
胡福明1935年7月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長安鄉胡巷村的一個貧苦農家,家里世代是農民。胡福明有8個兄弟姐妹,但因為太窮了,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被送人,兩個弟弟病死。胡福明上到小學四年級第二學期交不出學費,校方不讓升五年級了,他就只能失學在家幫父親種田。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后,靠著政府助學金,胡福明讀完了初中,成為長安中學第一屆畢業生。從長安中學畢業后不久,胡福明報考了無錫師范,從無錫師范畢業后,胡福明被分配到江蘇省總工會工作,不久國家號召機關里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干部去考大學,胡福明在1955年考上了北京大學,被分在新聞專業一班。大學畢業后,本來胡福明一心要去當記者,但老師讓他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讀書。從研究班畢業時,學校多次動員他留校,但恰好有去南京大學的兩個名額。就這樣,胡福明回到江蘇,在南京大學工作。
1962年,胡福明進入南京大學政治系(后改為哲學系),成為一名講師,后來又成為副教授、教授。在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期間,胡福明認識到中國正在面臨著歷史變革的重大機遇。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聯合發表了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胡福明仔細閱讀這篇社論,注意到對仗工整的一句話:“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被提出,作為南京大學的教師,他反復咀嚼,思路豁然敞亮。胡福明認為“兩個凡是”是不正確的,他就思考著寫一篇文章批判“兩個凡是”。當時胡福明面臨著兩個選擇:第一是宣傳“實踐論”;第二是宣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分析與研究,最終胡福明把寫作方向確定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用這個觀點來批判“兩個凡是”。
從1976年開始,他在《南京大學學報》上連續發表《“四人幫”批判唯生產力論就是反對歷史唯物論》等多篇文章,努力從理論方面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在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委黨校、省社科院、省政協工作期間,胡福明努力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他深入基層調研,陸續出版了《蘇南鄉村企業的崛起》《蘇南現代化》等著作,持續關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進展。胡福明曾在采訪中表示:“解釋真理、修正錯誤,這是學者的責任。”
真理大討論,
到底“依據”什么標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了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有人給它扣上“荒謬”“砍旗”等帽子,有的贊譽它是“東風第一枝”,是“一顆徹底摧毀‘四人幫’反動思想體系的重磅炸彈”。文章一經發表就成為一枚重磅炸彈,引爆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篇《光明日報》“特級評論員”文章的主要撰寫者,正是當時任南大哲學系總支副書記、系副主任,剛過“不惑之年”的胡福明。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后,胡福明和同事們一起以飲酒吃蟹的方式來慶賀,并積極投身于批判“四人幫”的斗爭中。不過,不久以后的“兩個凡是”讓撥亂反正寸步難行,中國未來的命運一下子又被推到了生死攸關的抉擇關頭。面對這種形勢,胡福明感到十分苦悶,出于理論工作者的責任感,他暗下決心,要針對“兩個凡是”寫一篇文章,他后來回憶說:“我意識到,如果不打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枷鎖,全國人民‘撥亂反正’的期盼就不可能實現。”
1977年7月初,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進了江蘇省人民醫院。胡福明白天上班,晚上便去醫院陪伴妻子。醫院沒有睡的地方,胡福明索性就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等參考資料帶到醫院,一邊查文獻,一邊草擬文章的大綱。妻子住院住了5天,胡福明利用這5天時間寫成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8000字初稿。在這之后,這篇文章幾經修改,最終寄給了《光明日報》的編輯組。不過,文章寄出很久都沒有消息,直到4個月后,胡福明才收到了王強華(曾擔任《光明日報》副總編輯)的來信以及文章小樣,此時這篇文章已經被修改了三次,本來計劃在4月初發表,但《光明日報》新任總編輯楊西光認為,這篇文章要當作重要文章發表,要放到第一版,所以直到5月11號,文章才出現在《光明日報》上。
這篇文章的發表,其實是多人合作的結晶。《光明日報》的楊西光、王強華,中央黨校的吳江、孫長江等多人參加了對這篇文章的修改。胡耀邦親自審定了這篇文章,批準先由內刊《理論動態》發表,然后由《光明日報》公開發表,繼而由《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轉載,新華社向全國發稿。很少有學術文章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樣引起高層領導和理論工作者的重視、多次的修改;當然,也很少有學術文章能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樣深刻地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
在文章發表之前,楊西光曾與胡福明作了一次長談,他說這篇文章是批判“兩個凡是”的,所以必須要請胡耀邦同志審定,他站得高。同時,楊西光還在這篇文章的題目上加上“唯一”二字,也就是后來我們經常聽到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978年5月11日,就是在內刊《理論動態》發表這篇文章后的第二天,《光明日報》全文轉載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5月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以及多家省內媒體也轉載了這篇文章,從而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經過“真理標準大討論”后,“兩個凡是”的錯誤得到糾正,自此之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深入人心。
胡福明以共產黨員的巨大勇氣和知識分子的強烈擔當,勇開思想先河,勇立時代潮頭,沖破“兩個凡是”思想禁錮。作為主要起草人,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中國理論界炸響一聲“春雷”。在鄧小平同志支持下,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拉開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對于重新確立起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深刻影響了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1978年12月底,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被高度評價為“對于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為主要作者,胡福明的名字跟這篇文章一起,永載史冊。獲獎證書裝在牛皮紙里,用紅色尼龍繩扎了起來。證書頒發于1984年10月19日,內文寫道:胡福明同志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于《光明日報》1978年5月11日)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章特別獎”。
1982年11月,胡福明調至江蘇省委工作,后歷任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省委常委、省委黨校校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2001年退休。
2018 年 12 月,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胡福明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代表人物。2019 年 9 月,胡福明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2020 年 10 月,南京大學哲學系百年系慶舉行。在慶典大會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坐著輪椅出現,他被頒發了“最高貢獻獎”。
平凡普通的胡福明,
推動當代歷史進程
胡福明,一個普通的名字,但卻承載著不平凡的歷程。
胡福明是追求真理的思索者。他曾說,“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者,你的責任不就是堅持真理么!為了真理而斗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后,胡福明成了新聞人物,媒體紛紛對他進行專門報道。胡福明仍然埋頭研究,思考實踐標準問題解決之后的問題。回憶起文章出爐的前后,他坦言:“文中的觀點并不是我的首創,很多哲學教師都懂。只是由我在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把它寫了出來。而文章發表之后產生的巨大影響,當時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在開始改革開放的時代,胡福明親歷了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巨變。他看到了社會充滿活力的一面,見證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這些變化讓他常常感到幸福,因為他知道,自己也是這個時代變革中的一份子。
黨的“十九大”以來,胡福明感受最深的是一個“新”字——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他認為,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理論,實踐沒有止境,理論發展、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實踐中創造的,經得起實踐檢驗,深得老百姓的擁護。生前在胡福明的書桌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并排放在一起,都是他經常要翻閱的。
胡福明的一生,如同一支明亮的火炬,照亮了思想解放的道路。他的堅持、奉獻和勇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讓他們明白,只要心懷信仰,勇敢前行,就能克服一切困難,為時代的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