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摘 要:閱讀能力應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輔以外語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科技閱讀能力在內的綜合閱讀能力。
關鍵詞:善讀;會讀;樂讀
現在的小學數學課堂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加強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生活中每時每刻都離不開閱讀,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然而,一談及閱讀,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語文閱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僅具語文閱讀能力的人已明顯地顯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們看不懂產品的使用說明書,看不懂股市走勢圖等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學生在回答問題、做作業過程中,沒有理解題意就開始作答,結果總是題不達意,這是學生沒有讀題、沒有理解題意所造成的。有效的閱讀,可以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未來社會要求的是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包括外語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科技閱讀能力在內的綜合閱讀能力。因此,數學課堂中加強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才能切實有效地進行數學閱讀呢?
一、分類指導,讓學生善讀
數學需要重讀、精讀、巧讀。計算過程要重讀,小學計算教學中不僅要讀算式、讀法則,更重要的是要訓練學生閱讀中間過程,通過閱讀促使學生理解題目要求,看清運算數字、運算符號和運算順序,明白運算方法。如中年級數學練習題中,往往要求“用兩種方法”“用豎式計算”“筆算”“保留幾位小數”等,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語,就會順利地理解題目要求,正確地解答出來。數學概念應按其結構來精讀,力求讓學生學會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精讀概念。解決問題要巧讀,關鍵詞語重音讀、省略句式補全讀、意思隱含換詞讀。如:一年級下冊:小紅有36朵花,比小強多8朵,小強有多少朵花?比小強多8朵這句省略了小紅,應該補全讀,理解誰與誰比。不注意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往往丟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現錯誤。
二、巧妙引導,讓學生會讀
(一)“讀”中理解
對于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要進行圈點劃批,正確理解數學語言,掌握數學概念。如四年級下冊的平行線概念“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對概念的理解必須抓住關鍵的詞語,“同一平面內”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訴我們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單開看的。像這樣抓住數學關鍵的詞、句來讀,通過多讀來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讀”中生疑
敢于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通過閱讀讓學生提出疑問,引發學習興趣,并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思維,從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如,五年級商不變的規律:“在除法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商不變。”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他們:(1)為什么說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嗎?(2)結論中的“同時”是什么含義?刪除“同時”結論成立嗎?(3)為什么要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4)為什么要0除外?通過推敲,讓學生領悟蘊含其中的閱讀方法。反復讀使學生理順條件和條件之間的關系,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學生在讀題時會抓住關鍵,多問為什么,思維也隨之發展和培養了。
(三)“讀”中比較
以“讀”比較就是通過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邊讀邊比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為以后靈活應用打下扎實的基礎。如在學習了正比例和反比例解決問題后,出示這兩類題目:一輛汽車4小時行駛了12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6小時。甲乙兩地多少千米?一輛汽車4小時行駛了12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甲乙兩地長180千米,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需幾小時?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它們分別求什么?有什么區別?通過反復讀,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應用題的區別、聯系就進一步理解了。
三、及時反饋,讓學生樂讀
在數學閱讀中,教師及時地反饋學生的閱讀成果,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學生能從中看到自己的進步,享受閱讀帶來的成就感。如此往復,學生便構建起自己的認知體系。閱讀習慣的養成,教師可采用提問、練習、互相討論等方式加強交流,檢查閱讀效果,使數學閱讀務實高效。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于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因此,教會學生學習就是教會學生閱讀,培養其閱讀能力。未來生活越來越科學化,社會越來越數學化,將來要想讀懂“自然界這本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大書”,沒有良好的數學閱讀基本功是不行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程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關鍵。因此,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的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從小學開始就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在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同時,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