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波 任旭彤
摘要:文章就目前中學化學教師崗位越來越多地吸納具有博碩士學歷的研究生現象展開討論,認為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做法。作者從提高化學專業知識和學科領域認識水平、培養中學生科研興趣和素養、拓寬中學生國際視野,以及指導中學生的未來人生規劃等方面多角度地闡述了這種吸納專業人才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師崗;吸納;博碩士研究生;重要意義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9-000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02
目前,中學教師崗位吸納博碩士研究生逐漸成為潮流。以江蘇省南京市的中小學教師招聘為例,在2015年以前,按照《江蘇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辦法》(寧委辦發[2011]83號),南京市教育局直屬學校以及四城區教育局所屬公辦全民事業單位編制內中小學公開招聘公示中,對報名者的要求主要分為南京生源的本科應屆畢業生及前一年的畢業生、非南京生源的國家“211工程”院校的本科應屆畢業生以及應屆碩士畢業生等幾類畢業生。而從2015年開始,南京市教育局直屬學校及四城區教育局所屬公辦全民事業單位編制內中小學新教師公開招聘工作的公告中,與歷年招聘條件相比,引入了應屆博士畢業生。
而從應聘者的角度來說,正有越來越多的高學歷畢業生愿意從事中學教育事業。早在2011年時,青島市第三十九中學招聘中,曾有七名博士競爭同一崗位的現象。當地教育局人事部曾表示:近年來,市教育局局屬學校招聘教師,有六成以上的報名者都是研究生。最終的錄取名單中,研究生幾乎占有一半的數量。在我國的其他地區,例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早已出現高學歷應聘中學教師崗位的現象,甚至包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的博士,在某些重點中學甚至還出現博士后前來應聘的現象。復旦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服務中心的劉金華老師認為,從事教師職業的高學歷學生增多,有利于中國基礎教育的教師結構優化。那么,針對化學這門特殊的學科,在教師崗位上吸納博碩士研究生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呢?
一、提高化學專業知識和學科領域認識水平
現代教育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對教師知識結構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化學教師的知識結構應具備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與教學技能、深厚的化學專業知識以及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1. 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與教學技能
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與教學技能是化學教師知識結構的保證,主要包括教學論、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教育倫理學等多方面內容。博碩士高學歷人才在培養階段接受了更加多元化的教育,與一般本專科師資教師相比掌握了更多教學技能,具有一定優勢。
2. 深厚的化學專業知識
中學化學教師在不斷優化學科知識結構的過程中,需要將自己所學化學學科知識與技能,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轉化為有利于學生理解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教師能夠運用良好的教學方法外,還應具備深厚的化學專業知識。國內的教育學者根據化學教師的工作任務,總結了如下的化學學科知識結構,主要包括化學核心知識、緊密知識以及外圍知識(圖1)。其中核心知識是指化學專業的基礎知識理論、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及教學安排。核心知識作為化學學科知識結構的基礎,是每一位化學教師無論其學歷高低都應具備的。化學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第二層為緊密知識,緊密知識是指較高層次的化學理論知識、化學學科發展的基本認識和價值判斷等內容。化學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第三層為外圍知識,是指與化學學科聯系緊密的生活、社會、生產的知識以及化學學科最前沿領域的研究內容。
傳統的中學化學崗位教師學歷多為本科或者專科學歷。高校對化學專業的學科設置多為四大基礎化學學科(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以及分析化學),本科學生鮮有接觸交叉學科或國際前沿熱門領域。而高學歷人才在攻讀博碩士學位過程中,研究的方向多為國際上最主流、最前沿的科研問題,能夠有機會學習多學科交叉領域知識。不難看出,基礎的本科學歷很難滿足化學學科知識結構中的第二層和第三層的要求,因此在化學教師崗位中引入高學歷人才迫在眉睫!
3. 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科學文化知識是化學知識結構的基礎,主要包括現代科學知識、人文知識、工具性學科知識技能等多方面內容。目前,各大高校在培養高學歷人才時,為了提升博碩士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增進博碩士的學術視野,高校對交叉型課程與學術前沿課程的設置逐漸增多。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可以給予博碩士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吸收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的潛能。同時,在博碩士的培養方案中,思想政治課程約占到所學課程學分的8.3%[1]。高比例的思想政治課可以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二、培養中學生科研興趣和素養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2]。實驗,作為化學這門學科的靈魂,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源泉,也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3]。然而,在實際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課堂中,多存在“以講解和多媒體演示的方式替代實驗操作、以教師演示實驗替代學生分組實驗、以驗證性實驗替代探究性實驗”等一系列教學行為偏差現象[4]。林進妹等人在《中西方中學化學素質教育調研》一文中,通過將中西方的實驗課程設置情況對比,指出國內化學實驗課程存在探究性實驗設置不足、學生較少自主操作這類問題(圖2,3)[5]。出現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教師本身實驗操作技能有限、對未知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訓練。引發這類教學行為偏差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師的科研訓練不足,甚至有些教師沒有經歷過科研訓練。通過在中學教師崗位中引入博、碩士研究生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高學歷人才在攻讀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期間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科研訓練,他們的實驗技能操作嫻熟,面對未知物質的探究經驗豐富,針對多種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較強,能夠很好地解決實驗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將高學歷人才引入教師崗位中,可以強大的科研能力作為后盾,較大程度地增加實驗課程,進而高效培養中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素養。
三、拓寬中學生國際視野
教學內容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載體[6]。傳統的化學教育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多設置為概念性知識、原理講解及知識運用。這樣的設置方式會使課堂內容單一,且乏味無趣,直接導致學生掌握知識面狹窄、上課無法精力集中、創造能力較差。針對上述傳統化學課程內容設置的弊端,我們可以在化學教師結構中引入高學歷人才。高學歷人才在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下,很多都具備海外高校交流、學習經歷,具有較強的英語功底和國際視野。以北京大學為例,近年來陸續頒發,如《關于申報2014北京大學“博士生短期出國(境)研究項目”(第一批)的工作通知》以及《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國(境)研究項目”的資助辦法》等一系列鼓勵博士出國的相關文件,并且前往荷蘭、美國、澳大利亞、德國、英國、芬蘭、日本等多個國家。引入具備海外經歷的高學歷人才,可以充實、更新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索化學的主動性。同時,通過學習西方的教學方法,可以改善傳統教學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和思考方式,調節不同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改善教學效果。
四、指導中學生的未來人生規劃
教育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命運,也會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發展。雖然國家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在不斷地更新、改革,但真正與學生互動、處于教學最前沿的仍然是教師。因此,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教育模式、文化習慣等方面,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博碩士研究生本身接受過嚴格的科研訓練,并且對學科分類及相關社會實踐有更多認識和體驗,由此可以針對中學生的自身素養提供更好的未來人生規劃建議。
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曾指出“在傳授人類積累的關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識方面以及開發人類創造力方面,教師始終是主要的責任者。”教師作為教育系統最核心的構成要素之一,其結構的優化勢必成為教育改革任務的重中之重。在教育逐步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的教育體制逐步與國際接軌。為更好地適應全球化趨勢,我們應吸納更高學歷的教師以培養出國際化人才。尤其是化學這門發展于西方國家的學科,更應吸納更多具有海外經歷的優秀高學歷教師,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科知識。
參考文獻
[1] 安成日,蔣利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及教學存在的問題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1146:30-34
[2] 周潔.光影聲色,點綴精彩課堂[J].化學教與學,2016,3:48-50
[3] 王俊見.中學化學實驗課探究式教學策略研究[J].高考,2015,5:25
[4] 冉光淑.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行為偏差及矯正[J].化學教與學,2016,3:84-85
[5] 林進妹,韓麗麗,鄭子山,郭鴻旭,林珩,戴樹東,洪梅.中西方中學化學素質教育調研[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76:120-126
[6] 唐杰.適應性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策略[J].化學教與學,2016,3: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