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靜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一直是英語教師在探索的問題。英語的學習過程本身是一個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目前的教學方法更傾向于對書本知識的學習,過于呆板,也不易于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因此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并非濃厚,這就要求英語教師找到適合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并且找到合適的語言研究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活動。其中,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非常深刻。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由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家奧斯汀提出的,在1955年美國哈佛大學做演講時奧斯汀提出了這一理論的雛形,后逐漸成形,并在1962年發表的《論言有所為》中正式提出。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學以及語用學中研究語言行為的重要理論。言語行為理論主張,說話即為做事,在說話的過程也實現了某種行為。言語行為實施者在說話的過程中,不僅僅實現了說話這個動作;也闡釋了自己的想法;更會給聽話人帶來影響。所以,說話也是一種行為活動。并且奧斯汀總結出在言語行為過程中包括三種行為,分別是: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然而,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尤其對第三種行為——言后行為的理論產生了頗大的爭議。因此,奧斯汀的學生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補充和修正,尤其是針對言語行為理論中的第三行為——言后行為,并且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指話語交際雙方需要明白言語行為實施者的表面意思,并且需要通過共同的背景信息去理解言語行為實施者的言外之意。這種背景信息包括交際雙方的語言與非語言的知識背景、文化背景、社會背景以及交際的語境。交際的成功需要交際雙方語言與非語言的知識背景、會話原則以及聽話人的推理能力,聽話人才能夠理解言語行為實施者的言外之意。
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分類
塞爾把間接言語行為分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指的是對字面意思進行一般的推斷即可得到言外之意的言語行為。這類言語行為一般是日常生活中語言交際中常常出現的,約定俗成的,只要根據常見的語法、句法就可以推斷出來的。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不需要聽話人花費太多力氣就可以得到交際行為實施者的引申含義。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一般用來表示請求、命令或者建議,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法。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指的是交際活動中的聽話人不能通過一般的推斷就能得到言外之意的言語行為。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比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在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中,表面意思和言外之意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聽話人需要通過交際雙方的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語境,來分析說話人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因此,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需要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才能夠順利完成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
三、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1.注重習語、諺語的學習。間接言語行為中的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通常是聽話人通過一般推斷就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表達方法。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通常表示請求、命令、建議,例如,在英語中常用could或should引導的疑問句表示建議。這些約定俗成的表達方法,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只要需要通過學習常見的語法知識即可掌握,這也是以往英語教學中的重點。然而,英語中也有大量的習語和諺語,習語和諺語中包含了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文化背景,對于一個第二語言習得者,很難通過一般性的推斷,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含義。
2.注重文化知識的教授。間接言語行為中的非規約間接性言語行為表明交際雙方需要掌握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識,才能順利完成間接言語行為,否則會導致間接言語行為失敗。大學英語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的語言交際能力,間接言語行為是交際行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為了提升學生交際能力,不能僅限于書本知識,需要在英語課堂中,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語言習慣和生活方式,才能夠讓學生在間接言語行為中正確推斷出說話人的言外之意。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國家、使用同一語言,但不同區域的人,在交際活動中也會遇到障礙,這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導致了間接言語行為的失敗。
3.教師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識學習。為了使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不拘泥于課本知識,能夠充分理解間接言語行為中的“言外之意”,教師需要教授學生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更多的了解英語文化、歷史、語境。只有具備對英語的文化歷史背景的深刻理解,才能夠讓學生對英語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找到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學習英語文化歷史背景;才能提供更多的語境例子讓學生學習理解。在英語課堂中,英語教師可以用多種方式提供具體語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文化背景。
綜上所述,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學習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現如今,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差的一部分原因歸因于對間接言語行為的了解甚少,只能表達表面意思。對于“言外之意”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欠缺,尤其是對“言外之意”的理解。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需要補充英語文化知識背景的學習,也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教師需要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融會貫通的情況下,找到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方晨.淺談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J].科技信息,2010.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