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摘 要:當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非常快速,為了能夠快速的適應當前的國際局勢就需要對當前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當前我國傳統的會計計量方法很難應對企業不斷提升的財務狀況、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計量等多方面的具體要求。當前會計制度的整體改革是擺在當前的重要事項,通過將公允價值引入到會計計量中能夠有效地實現會計工作的進步。本文主要針對公允價值的定義進行分析,公允價值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公允價值;會計應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5-52-2
1 公允價值的定義
1.1 公允價值即脫手價格
公允價值的定義采用了IASB的界定,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脫手價格,而非進入價格,從而很容易將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相區分。進入價格又稱購買價格,是指市場參與者獲得一項資產或承擔一項負債所收到的價格。脫手價格又稱銷售價格,是指市場參與者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
準則中把公允價值定義為脫手價格,是因為脫手價格目標是恰當的,它能夠反映出市場參與者在當前情況下對資產未來流入和負債未來流出的預期,這與資產和負債的定義是一致的。
1.2 市場參與者的識別
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是市場而非特定主體。因此,企業在對相關資產或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時,應當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考慮定價時實現其最大化經濟利益的假設。市場參與者,是指在相關資產或負債的主要市場或有利市場中,互相獨立的、熟悉資產或負債情況的、能夠且愿意進行資產或負債交易的買方和賣方。
企業需要從總體上識別市場參與者,例如,某一市場參與者愿意為一項業務支付更高的價格,因為該市場參與者能從該業務中獲得協同效用,而其他市場參與者無法獲得相同的協同效用。企業在確定該業務的公允價值時,不應該特定市場參與者的報價為基礎,而是應當選擇大部分市場參與者愿意支付的價格為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必須站在市場參與者角度,而不是從企業本身持有資產、清償負債的意圖和能力的角度出發。例如,A公司取得了競爭對手B公司100%股權,并對B公司進行了吸收合并。A公司決定不再使用B公司的商標,所有產品統一使用A公司的商標。B公司商標聲譽良好,對其他企業而言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產生經濟利益。A公司以公允價值計量該商標時,不能因為本公司自身放棄使用該商標,就將其公允價值確定為零,而是應當基于將該商標出售給熟悉情況、有意愿且有能力進行交易的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價格,確定其公允價值。
1.3 有序交易的判斷
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時,應當假定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出售資產或者轉移負債的交易,是在當前市場條件下的有序交易。有序交易,是指在計量日前一段時期內相關資產或負債具有慣常市場活動的交易,不包括清算等被迫交易。
需要強調的是,當企業判斷發生的交易是否為有序交易時,應當基于可獲取的信息,包括市場環境變化、交易規則和習慣、價格及交易量波動幅度、交易發生的頻率、交易對手信息、交易原因、交易場所以及其他能夠獲得的信息,進行專業的判斷。企業判定有序交易后,還應當以該交易價格為基礎對該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確定。如果該交易是有序交易,那么企業在公允價值計量過程中賦予有序交易價格的權重時,應當考慮交易量、交易的可比性、交易日與計量日的臨近程度等因素;如果該交易不是有序交易的,在計量時不應考慮該交易的價格,或者賦予該交易價格較低權重;如果企業不足以判定該交易是否為有序交易,在計量時應當考慮該交易的價格,但不應將該交易價格作為計量公允價值的唯一依據或主要依據,相對于其他已知的有序交易價格,企業應賦予該交易較低權重。
2 公允價值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未形成價值信息體系
公允價值需要在具有完善價值信息體系下才能發揮相應效果,而如今的公允價值并不具備這一重要特征。完整的價值信息體系需具有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與詳細的操作和說明體系,只有在具備上述兩點條件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構建完善價值信息體系。
2.2 缺乏相關制度的監督與約束
證監會與注冊會計師審計部門是我國相關行業的主要監督體系,而如今的問題在于上述部門缺乏針對公允價值這一全新方案的經驗,缺少嚴格懲戒措施與威懾力,同時,國內的會計師總體年齡偏大,并不具備相應的能力與素質,無法有效地監督與審計公司相關業務,監督的效率與成果并不明顯。
2.3 會計人員素質與能力不高
公允價值的計量需要準確而高效并涉及諸多領域,對會計人員本身職業判斷與專業技術等綜合素質具有較高的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會計無法很好掌握并進行公允價值相關的工作,其原因在于會計教育更適應于傳統的體系,而如今的要求更加全面而立體。這就需要增強針對公允價值的實踐探索與培訓,并對會計人員的高素質教育制定相應的學習方案,改變如今的教育模式,使之成為符合如今發展形勢的新體系。
3 公允價值應用的完善對策
3.1 健全公允價值應用的相關體系
對企業來說最困難的就是公允價值的確認。特別在我國現在的經濟市場環境下,市價法用得較少,剩下的兩種方法操作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即使完成了估值,也不會被認可。聘請外部評估機構成本也是比較高的。我國企業公允價值應用信息披露方面不完全、不規范。企業在公允價值H個層次確認的方法上存在疑問,因為在2014年以前該確認和計量的理論不完整,缺乏統一而具體地執行方法,實踐上可操作性差,導致很多從業者無所適從,最終采取模棱兩可或者干脆不披露的策略應對。希望2014年新的會計準則在改善信息披露方面能有所促進。另外,一些會計法律法規或者措施有重復或者遺漏的現象,出現了不和諧,使外部監督失靈或失敗。以上的問題為企業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契機。通過前文的分析,公允價值變動對利潤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監管和規定都不是十分有效的情況下,公允價值可能被企業用來進行盈余管理。
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國必須根據現在的經濟市場現狀提出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公允價值規范,使公允價值的理論體系更實用,更具可操作性。相關部門要更詳細地對公允價值的確認、計量和披露情況進行規范,為企業提供
更明確的操作指南。另外,要加強建設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加強監管力度,使操作流程更規范,減少操作巧潤的可能性。
3.2 加強公允價值應用的環境建設
建立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拒絕壟斷,建立完善的生產資料信息數據庫,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質量。針對審計環境的混亂,我國要完善相關審計理論,在審計過程中牢牢把關,做到有效防范公允價值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要加強對公允價值的審計,增加這方面的控制測試,明確有關的評價方法和標準。針對我國的評估機構的評估水平不高或獨立性不強的問題,我國相關部門要注重對評估程序的規范和監督,更加詳細地出具相關操作的指南,為評估工作能夠更規范地進行提供理論指導和必要的監督。加大對違規操作或為取得額外利益而失去獨立性等行為的懲罰力度,建立評估機構和從業人員檔案,記錄其誠信狀況,對違規機構和人員做出處罰,加大違規操作的成本。另外要提高監管人員的專業水平,有效識別不規范的操作和評估結果,與此同時,要不間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不停提高評估水平。最后,不僅要提高會計人員、審計人員和評估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強行業間的合作,使行業間分享資源,進行互動,為更精確的評估結果提供信息,使評估結果認可度提高。
4 結論
在企業會計準則中需要引入公允價值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可以說是我國企業的財務工作與會計工作的一大進步。公允價值的計量廣泛開展,在國內得以推廣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與修正公允價值的優點,從而能夠推進國內企業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王靳云.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7:80-82.
[2] 張娟.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03:81.
[3] 包建峰.公允價值在企業會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商論,2015,14:13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