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忠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依托新媒介形式而產生的微公益作為全新的慈善形式迅速崛起。在微公益視角下開展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對微公益對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的影響進行了詳細闡述,并針對微公益視角下如何做好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提出了幾點改進途徑。
關鍵詞:微公益;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
中圖分類號: D2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5-84-2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新媒介為依托而開展的微公益項目開始廣泛實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微公益作為一種新型的慈善形式對當代社會的影響意義深遠,并且成了當代青年群體參與公益事業的一種新的選擇。高校共青團作為培養有為青年的核心組織,在引領青年成長成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志愿者工作則是共青團引導青年人參與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通過將微公益引入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當中,既能促進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又有助于社會公益事業的繁榮發展,也是高校共青團進行工作創新的必然要求,有必要加以宣傳和提倡。
1 微公益的內涵及特點
1.1 內涵
微即微小、細微,公益是指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微公益即平民化、簡易化的社會公益,它倡導的是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通過大量的群體參與達到積少成多的目的,從而實現公益事業的最大化。微公益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慈善形式,它能夠通過更加便捷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從而讓受助者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從技術層面來看,微公益主要的利用WEB2.0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宣傳公益精神、傳遞公益理念為核心的一種現代化公益模式。
1.2 特點
1.2.1 簡單易行
與傳統公益活動相比,微公益門檻低,十分平民化。無論任何人,只要有心愿意參與公益活動,就可以隨時成為微公益的參與者、組織者。尤其是在以微媒體為媒介的網絡環境下,一次轉發、一條評論都算是參加了一次微公益活動。
1.2.2 參與廣泛
在微公益視角下,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平臺會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活動當中,它能夠利用網絡實現跨越時空,凝聚各方力量,使微公益活動在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群體中廣泛實施,聚少成多,進而真正實現微公益,大效益。
1.2.3 形式多樣
微公益作為人們參與慈善活動的新形式,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和媒介形式具備了多樣化的特點,由于參與人員的基本特征不同,選擇的參與微公益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這就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參與公益事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2 微公益對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的影響
2.1 微公益開拓了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新路徑
由前文所述,微公益具有簡單易行、廣泛參與、形式多樣等特點,且參與的成本較低,符合高校青年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時代發展的形式,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開辟了新的路徑。基于“微”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轉發一條微博、幾句朋友圈感言等都可以使共青團志愿者工作變得豐富多彩,比如當前由社會公益組織帶動的通過微博轉發尋找失蹤孩童的公益活動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另外,微時代下新媒體平臺具有強大的社群裙帶功能,能夠在傳播的過程中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微公益活動當中,擴大微公益的影響力,使人人奉獻成為可能。從而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改善窘困的現狀。
2.2 微公益創新了志愿者工作內容
在傳統的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當中,其工作內容一般都是專項大型志愿服務活動、扶貧濟困、公益服務、支教支邊等,這些活動內容雖廣泛,但是相對來說都是大型的項目,那些惠及全民的小型公益活動往往被忽略,微公益則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空白,擴大了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的內容,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捐錢捐物。同時也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受助對象范圍也變得更加廣泛,符合當代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心理需求。
2.3 微公益有助于推動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常態化
傳統的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存在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服務的隨意性較強,沒有特定的持續性公益活動。通過在共青團志愿者工作中推行微公益,可以使公益活動變得常態化,公益活動形式的簡單化和平民化使大學生實現了思想觀念上的轉變,開始自覺自愿的參與到公益活動當中,十分有助于實現人人參與、人人奉獻的和諧社會的構建。
2.4 微公益有助于加強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高校共青團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引導青年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在共青團志愿者工作中引入微公益,有助于加強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要體現在對于共青團志愿者工作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根本的行動導向,對于促進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微公益給了當代青年大學生更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機會和平臺,使其價值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被召喚起來,從而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微公益當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奉獻自身的力量。
3 微公益視角下做好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的途徑
3.1 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組織專業化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負責組織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的人員除了少數幾名指導老師之外,大多都是共青團的青年學生干部,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志愿者服務工作培訓,雖然對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公益平臺比較熟悉,但是對如何組織宣傳微公益還缺乏了解。這就需要高校加強共青團志愿者服務組織的建設,提高其專業化水平。要從微公益的視角出發,確保公益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由專業的人員負責,比如前期宣傳包裝工作由團組織中公關、新聞等專業的學生負責,志愿服務工作可根據參與學生專業的不同而采取多樣化的形式,比如由計算機專業學生為受助者提供免費的電腦知識在線問答服務等,進而使微公益的專業性得到提升。
3.2 以共青團志愿者組織為基礎進行微公益項目運作
微公益活動的運行除了需要新媒體作為載體予以支撐之外,也需要傳統公益活動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資金等作為保障。因此高校可以以共青團志愿者組織為依托進行微公益項目的運作。比如在2011年4月2日由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項目啟動之后,經過微平臺的廣泛傳播和公眾的廣泛參與,最終被認定為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法定分支機構正常運營。這一微公益項目在運行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青年志愿者組織的支持,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微公益志愿者服務品牌,同時也能吸引廣大青年學生廣泛參與。
3.3 以微公益推進志愿服務的常態化
基于微公益簡單易行,廣泛參與,形式多樣的特點,高校要積極利用這些優勢實現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的常態化。首先,高校共青團在組織志愿者活動時要結合青年大學生思想、行為方面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旨在調動起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鼓勵青年學生從微不足道的公益小事入手傳播公益力量,并且通過“微”平臺加強參與青年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學生之間的聯系,使微公益成長為強大的社會公益力量,最終實現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同時,高校共青團還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監督機制,對青年大學生參與志愿者工作的具體細節提出必要的規范和要求,以提高志愿者工作的專業性,同時青年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也會得到正確的引導,使微公益的影響力實現最大化。
4 結束語
微公益作為一種新型慈善活動形式在當前社會形勢下已經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基于微公益開展高校共青團青年志愿工作對于創新當前共青團工作形式、改善工作內容、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可以通過不斷提高青年志愿者服務組織專業化水平,以共青團志愿者組織為基礎進行微公益項目運作,以微公益推進志愿服務的常態化等途徑實現微公益的廣泛傳播,進而促進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實效性的提升。
參 考 文 獻
[1] 張斯民.以微公益為載體創新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策略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12:222-223.
[2] 張斯民,蔡漢亭.微公益與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創新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4:66-67+97.
[3] 毛逸倫.微公益視角下高校共青團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9:239+238.
[4] 毛逸倫.微公益視角下高校共青團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9:23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