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
摘 要: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我大通縣加大宣傳力度,積極落實各項政策,引導和培育了一批運營情況優、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并以這些合作社的典型帶動,使我縣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截至2015年底,全縣共備案農民專業合作社495家,其中種植業合作社159家,林業合作社84家,畜牧業合作社194家、服務業合作社15家,其他類合作社43家,全縣合作社入社社員有1.2萬余人,輻射帶動農戶33508戶,流轉土地達71334.11畝。擁有商標品牌10個,其中3個品牌農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創建國家級示范社7家,省級示范社24家、市級示范社36家。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主要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5-130-2
1 主要做法
1.1 領導重視,部門協作,創造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良好環境
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業經營體制創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作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樹立了抓農業不僅要抓生產、抓科技,而且還要抓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業發展思路,制定下發了《關于推進現代農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積極扶持和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意見》等政策措施,縣農牧、工商、供銷聯社、財政等部門通力協作,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逐步發展壯大。
1.2 示范帶動,重點扶持,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穩步發展
為促進和培育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穩步發展,我縣始終堅持群眾自愿、示范引導的發展方針,緊緊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的開發和農民群眾的合作愿望,通過逐級抓試點,及時總結經驗,宣傳推廣,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自2009年以來,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爭取省市部門資金1767萬元,對馬鈴薯、蔬菜、苗木花卉、中藏藥材、油菜、牛羊家禽等優勢產業合作社進行了重點扶持。同時,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注冊了朔山、文泰、薯苑、雙穗、藏靈、山城、袁大頭、錄明、花兒之鄉、察汗河10個商標,積極打造了特色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提升了合作社的知名度。
1.3 加大宣傳,強化培訓,提高農民群眾入社的積極性
利用宣傳欄、黑板報、廣播電視、村民代表大會等多種宣傳形式,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登記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集中宣傳。幾年來,全縣累計發放合作社宣傳資料2萬余份,接受群眾咨詢30余萬人(次),培訓合作社負責人、財會人員、營銷人員達2000人次,并多次組織合作社理事帶領地方特色農畜產品參加北京、武漢、福州等地的優質農產品展示交易會5次,突出展示我縣特色農產品多樣、精品、優質、綠色的特點,著力打造大通農產品“綠色、有機、營養、健康”的品牌形象,提高高原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優勢。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培訓,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加入和發展合作社的積極性、主動性,全縣涌現了一批懂專業、懂技術、善經營、有市場意識、能干事的干部和能人,為發展、壯大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人員隊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4 嚴格程序,健全制度,逐步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
加大合作社規范化管理,縣農牧、工商、供銷等部門在章程的制訂、內部各項管理制度的完善、申請登記的資料準備等方面給予及時指導,促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一是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指導合作社根據實際制定符合本社特點的規范章程,建立健全財務制度、社員(代表)大會制度等12項制度,并做到主要制度上墻。2012年我縣取消了合作社設立前下達批復的行政許可程序,進一步完善了備案制度,簡化了備案手續。二是規范內部管理。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明確要求各合作社為成員設立成員賬戶,統一制作股金證,明確記載社員出資、公積金份額以及與合作社交易情況,以此作為社員利益分配、社員退社和承擔責任的重要依據。三是嚴格資金管理。配備具有會計資格證的專業財會人員,監事(監事會)監督合作社財務,重大財務活動要經社員大會通過,對各級財政的扶持資金實行報賬制,確保扶持資金發揮效益。四是強化合作社監測。為監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情況,根據省、市業務部門的統一安排,每年對新增合作社建立臺賬,并依據監測結果對合作社進行排序,作為以后項目推薦、政策扶持的依據。
1.5 強強聯合,培育聯合社,開展“農社對接
在快速提升合作社生產規模、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上,積極倡導我縣合作社建立行業聯合,并多次與省農牧廳溝通,解決了聯合社注冊問題,2013年設立了我縣第一家青海省青草源聯合社,此項工作的推進實現了我縣合作社生產規模的跳躍式發展,截至2015年底,大通縣培育注冊成立聯合社3家,將種-養-加與產-供-銷進行強強聯合,既緩解了行業內重復生產,惡性競爭的問題,又提高了知名度,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今后此項工作將作為我縣合作社發展一項重要工作,長期堅持。同時我們極力倡導開展“農社對接”,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實現我縣鮮活農產品一站到消費者餐桌的新模式,目前我縣己有9家合作社開設直銷店(直銷點)48個,門店總面積達1087平方米,覆蓋西寧市及大通縣71個社區,年銷售額達1483萬元。
2 存在的問題
2.1 合作社業務管理及服務不協調,缺乏統一協調部門
目前合作社登記注冊在工商部門,備案中存在一部分在農牧部門、一部分在林業部門,還有一部分不備案,造成合作社在統計上往往出現“兩張皮”現象。其次,各個支農惠農項目分散至各個部門或一個部門的各個職能單位,卻缺乏統一協調的部門,造成一些規模較大的合作社重復享受國家扶持,而一些有發展潛力,實力較弱的合作社卻得不到支持。
2.2 融資渠道狹窄,成為當前農牧民合作社的首要障礙
目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融資渠道主要為合作社成員自籌、國家項目資金扶持。從目前合作社成員構成來看,主體為農民群眾,作為一個弱勢群體,資金來源有限,自籌資金用于前期生產后,再無力追加,造成了合作社嚴重依賴國家扶持資金的現象,但國家扶持資金數額有限。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專門規定了金融部門要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但抵押物不足值或缺失成為合作社從金融部門融資的最大瓶頸,合作社無法得到信貸方面有效支持。
2.3 組織化程度低,帶動能力不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從調查來看,我縣很多成立較早的合作社從最初的核心成員發展了幾年,也沒有起到發展成員、帶動更多農戶的作用,甚至一些合作社掛著合作社牌子,卻實行個體經營。從整體層面來看,我縣絕大多數合作社規模小,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服務功能較弱,有的僅起到單一的生產合作作用,難以實現“產供銷、農工貿、產學研”一體化的目的,總體上仍然處于“小、散、弱”的狀態,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時,難以抵御風險,農民利益得不到保證,在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方面發揮的作用不顯著,同時也是造成我縣合作社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3 主要措施
3.1 加強資金互助社的建設,搞活小額信貸
我縣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由于規模小,投入的資金主要用于發展生產,缺乏流動資金的支持(約在2萬-10萬元之間),資金缺口雖然不大,卻嚴重制約著合作社的發展,因此加強資金互助社的建設已十分必要。依據我縣實際,縣域內建設一至三家資金互助性,才能達到融資效果,發揮其小額信貸的重要作用。
3.2 建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深化各項服務
建立合作社融資平臺,走聯合發展的道路,進行產、加、銷一條龍服務,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快速加大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增強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提升市場競爭能力,有效解決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因重復生產而造成的惡性競爭。
3.3 加快制定切實可行的放貸政策,發揮金融機構在合作社融資中的主力軍作用
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盡快研究出臺合作社扶持政策,建立獎補機制,在農業保險、機械購買、基礎建設、資金補貼和獎勵,以及農業稅收等方面對合作社給予幫扶,降低其經營風險。金融部門應根據《合作社法》的相關規定,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出臺有效的信貸辦法,拓寬融資渠道,并創新擔保方式,適當放寬抵押物范圍,簡化農民貸款手續,切切實實的為合作社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