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還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民、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相當嚴重,健全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對于中國農村存在的“貸款難”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是從中國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問題觸發,基于對信用擔保制度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認識,從而構建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
【關鍵詞】農村金融 信用擔保 擔保體系
一、前言
農村的信用擔保是解決當中農村金融市場供求問題的關鍵內容。目前農村面臨著“貸款難”的問題,由于農民有效擔保物匱乏、擔保范圍窄、方式落后等,使得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構建面臨重要的挑戰。主要表現在:隨著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深入,農業銀行越來越注重效益,而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滯后,支持農村經濟無利可圖,還可能帶來金融風險,因此其對農業支持嚴重不足,出現了農業銀行非農化的現象;在農村的金融機構中,郵政儲蓄只吸收農村資金而不發放貸款,吸收的資金統統上劃到地市級以上機構,然后轉存人民銀行獲得利息收入,使農村資金外流嚴重。如何能夠擴大有效擔保物以及改善擔保方式,如何能夠建立長期有效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成為了服務農村信貸需求、環節農村融資困難、解決“貸款難”問題的關鍵環節。
二、中國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的劃分
目前農村信用擔保產品存在著動產與不動產交互、隱形與有形并存的特點,豐富多樣的基本格局使得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呈現了多元化。為此必須對信用擔保體系有著清晰的劃分標準和依據,才能服務和構建全面、完善、合理的信用擔保體系。當前影響農村信用擔保體系構建的因素主要是農村金融市場特點及發展情況、農村金融機構的信用偏好以及信貸需求者的特征等等。這些成為了信用擔保體系劃分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當前信用擔保體系的劃分主要從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農民三個角度出發,同時也可以考慮到契約機構、產權特點、組織模式、運行機制、存在形式等綜合因素[1]。
三、正式制度下的擔保體系
農村金融機構進行信貸業務的重要先決條件就是將擔保貸款作為債權保障的重要環節。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在農村金融市場中運行的主要擔保方式包括了保證、抵押和質押三種。由于是通過合約締約的書面契約形式,因此是一種正式的制度,具備了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性。
(一)保證
保證人和金融機構約定,農戶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即是保證。這是一種外部激勵措施,是約束借款人履行信貸約定的機制,也是防止道德風險的方式。保證是農村金融市場中發展時間較長的擔保方式,在漫長的農村金融市場發展中,經過了一系列的變化。目前已經形成了農戶聯保、擔保基金、互助擔保、擔保公司等諸多保證形式。
(二)抵押
農戶通過一定的財產作為擔保的方式,從而獲得信貸支持的金融行為即是抵押。在國際范圍上,抵押是最為常見的形式。在農村金融市場中,抵押往往是以“物”的形式存在。我國抵押擔保是從1995年開始的,不過由于法律的約束,使得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比較滯后。不過在近年來,國內不斷嘗試擴大抵押物的范圍,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對大型農用生產設備、“四荒地”使用權以及林權等抵押貸款。隨著發展需要,又開始嘗試了不動產抵押,并且出臺了有關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三權”抵押和財政直補抵押是當前國內探索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的重要方式[2]。
(三)質押
農戶將動產移交給金融機構從而獲得信貸支持的金融行為即是質押。由于質押自身的特點,使得其在獲得信貸支持方面要高于前面的保證和抵押兩種擔保行為。不過從實際的效果來看,由于農村抵押物的限制,使得質押行為發生概率較低。并且在抵押物的類型以及實現途徑上還沒有明確的內容。不過從當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質押將會是未來信貸模式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近年來國家較為重視質押擔保信貸模式,并且通過倉單、可轉讓股權、專利權、應收賬款、商標專用權等開展質押金融行為。當前農村主要是存單質押、保單質押以及養老保險證質押等方式。
四、非正式制度下的信用體系
從發展角度分析,非正式制度的信用體系早于正式制度下的信用擔保體系,直到今天依然是重要的抵押品替代機制。這是由農村農戶抵押品缺乏以及農村社會網絡機構所決定和影響的。因為在締約形式上是采用了口頭形式,是沒有具體體現擔保條款的方式,所以屬于一種非正式制度的行為。不過鄉土網絡的社會資本具有著很好的監督、約束和保障功能,因此保證了信用體系的發展。目前非正式制度下的信用體系主要包括了小額貸款、關系信貸、口頭信貸、借條信貸等四種。
五、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的構建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存在著類群機構的特點,主要表現是“二元機構、四種層次”。其影響和規定了信用擔保體系的存在方式和發展方向,具有著統籌功能。而其他類型形式的存在,則是發揮著具體的實質要素,也是目前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核心內容。對于目前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創新來說,主要是擔保形式的創新。特別是在對農村不動產權利擔保的限制,使其客觀上促進了質押、保證等有關衍生品的發展,這樣也給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劃分和構建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為此,今后在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創新方面應當是從信用體系建設和抵押擔保角度出發,解除不動產的擔保限制以及產權的法律約束,從而全面的激活整個農村信用體系[3]。
(一)保證農村金融二元機構與信用擔保體系的相輔相成
農村金融二元機構事實上與農村信用擔保體系之間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兩者在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對擔保體系的偏好、農村非正式金融部門對信用體系的偏好整體上的路徑相吻合。不過在路徑方面并不是絕對的,由于國家政策的影響,也會存在著交叉性。在正規金融機構方面,由于其更多的是強調金融制度的運行機制以及理念的契約精神,因此在擔保物偏好方面選擇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理性“經濟人”。在非正式金融部門方面,由于其受到的是農村人文環境以及非契約精神影響的,因此在信用偏好方面具有著現實必然性和理論可能性。但是從整體的農村金融發展格局方面看,農村金融的二元機構跟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在機構上的對等性、操作上的科學性以及業務上的可執行性,都是符合當前金融市場發展規律的。
(二)農村金融擔保體系需要創新和發展
作為最佳的金融支持制度,擔保體系是降低農戶信貸約束、減少信貸缺口、緩解信貸風險的重要途徑。在現實生活中,農村的正規金融機構存在著契約性質擔保貸款的偏好。而擔保體系可以說是現代金融契約精神的最好體現,也是其最重要的內容。擔保體系是解決農村金融市場信貸約束、信貸缺口、信貸供給等問題的核心因素。在今天,隨著農村金融市場不斷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使得農村金融擔保體系必須進行創新和發展,從而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面對農村土地的“三權抵押”更是存在著現實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在農村金融擔保體系構建方面,必須要通過試點、調研和反復論證,從而真正的全面推進農村抵押擔保制度的創新和發展[4]。
(三)激活和培育農村金融信用體系
非正式制度下的農村信用體系無疑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意義。通常而言,理想的擔保品存在著損失感、可銷售性、可處置性、交易成本、耐用性等特點。但是在農村中,農戶所擁有的擔保品存在著難以評估、耐用性差、法律盲區、成本較高、市場短缺等特點,因此其并不在理想的擔保品之內。同時,在農村當中大量的信用資源并沒有被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所成功的激活和開發出來。加上相關的管理機制以及識別方式并沒有形成。因此給予了農村非正式金融部門發展空間。在農村非正式金融部門中,往往“人保”要大于“物保”,這使得信用貸款占據了農戶貸款的主流。所以,當前激活和培育農村金融信用體系是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構建的重要突破口。
(四)建立農戶信用激勵機制,推進農戶信用評價的應用
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充分運用對農戶信用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優質農戶,對其生產和經營進行信貸扶持,以更好地支持“三農”,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積極利用農戶信用信息和評價信息,完善“公司+農戶”、“協會+農戶”、“農戶聯保”、“大聯保體”等貸款模式,提供傘方位、立體式的金融服務,不斷提高農戶信用征集與評價體系的成效。
(五)構建失信懲戒與信用風險補償機制
建立農戶信用體系的目的足減少乃至杜絕失信行為,但僅靠農戶信用評價系統還不能完全擔負這一重任,必須建立多種信用協同機制。一是司法和政府有關部門應依法行使職權,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峰決打擊賴賬戶,維護金融債權。二是涉農金融機構要根據農戶真實、完整的信用記錄或信用報告,對信者采取聯合懲剴行動。三是探索建立農村信用聯保組織,實施民問懲戒,如在農村成立信用擔保協會,變個體信用為集體信用,對農戶的信用行為引入更多的信用約束。四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如地方政府出資沒市信用風險補償基金,
六、結語
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的構建是一項涉及農村各個利益主體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制定總體改革方案,才能構建一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同時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一方面要構建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另一方面要通過從多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解決“三農”融資難的問題,這樣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參考文獻
[1]陳東平,張蘊嘉,康澤清.中國農村養老保險證質押貸款研究課題組,張時飛.養老保險和農村金融雙贏的制度安排——新疆呼圖壁縣養老保險證質押貸款研究[J].東岳論叢.2013(04).
[2]苗民培.山西省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推動會議暨山西信用與擔保協會2009年年會在太原召開[J].山西財稅.2014(12).
[3]馬文良.創年代的“普世教育”和“普惠金融”——鳳凰嶺觀山論壇第二期“金融沙龍”素描[J].中關村.2015(12).
[4]朱喜,馬曉青,史清華.信譽、財富與農村信貸配給——欠發達地區不同農村金融機構的供給行為研究[J].財經研究.2013(08).
作者簡介:陳開強(1986-),男,漢族,福建省政和縣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