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選取湖南省實際利用外資、內聯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額和進出口貿易總額作為衡量承接產業轉移的指標,選取地區生產總值作為因變量,利用平穩性檢驗、協整回歸和誤差修正模型的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中實際利用外資對湖南省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比較大,短期中三者都對經濟發展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湖南省 承接產業轉移 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世界范圍內的三次產業轉移基本完成。我國東南沿海作為部分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各產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同時也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問題,部分產業須轉移到其他地區謀求更大發展空間。湖南省作為中部六省之一,有著獨特的政策優惠和人文經濟等優勢,近些年承接轉移產業的成功案例為數不少,其中既有來自東南沿海地區的轉移產業,又有來自境外的產業。但是承接過來的這些產業究竟發展如何,是否達到促進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承接目的,這就需要對兩者關系進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與指標選取
為了探索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與本地經濟增長的關系,通過搜集承接產業轉移的相關數據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相應指標,運用多元自回歸模型,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協整分析,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求證兩者關系及影響大小,并根據實證分析的結論提出相應建議。
關于承接境內產業轉移對承接地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在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中,羅若愚、張龍鵬加入了地方政府競爭的因素,得出該因素在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不利于本地經濟增長,建議改革政績考核方法,建立重視但又不只為經濟發展的高效政府[1]。同樣是針對西部地區的研究,魯昊森則加入了產業結構演進的因素,運用古典經濟增長模型,針對國際產業轉移過程,綜合資本和技術效應能夠對地區經濟產生促進作用,同時產業結構得到優化[2]。
陳啟斐、李平華以安徽省皖江城市帶九個城市為例,選取影響承接產業轉移的六個影響因素作為指標,運用因子分析計算出代表各城市承接產業能力的指數,進而對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影響效果較大,得出應該大力承接產業轉移來發展經濟的結論[3]。王曉娟利用變化趨勢和增長率指標,將新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各地進行對比,發現承接產業轉移與經濟增長有一定相關性[4]。民營資本和境外投資促進本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繼而又發展本地經濟,同時,外貿行業也得以更好發展,是魏博通針對江西省該問題進行研究的結論[5]。但魏博通的研究中選取固定資產凈值的變動、企業數量和就業人員構成代替外商直接投資,來衡量承接產業轉移,是不夠準確的。
關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研究,鄧濤、劉紅就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進程,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承接產業轉移對后者的促進作用較明顯,對前者不明顯,但格蘭杰檢驗結果表明,經濟越發達,承接產業轉移效果越好,即經濟發展對承接產業轉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6]。另一個關于承接國家產業轉移的實證研究,是唐輝亮以技術吸收能力為切入點,選取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并進行豪斯曼檢驗的方法,認為研發會促進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經濟增長效應,但東、中、西三個地區比較后發現其影響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東部最先周,后兩者則不理想[7]。
二、實證分析
通過對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利用外資、內聯引資實際到位額、進出口貿易總額建立回歸模型,求解系數來明確各變量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大小。為了避免因時間序列不平穩導致為回歸問題,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當變量平穩或者差分后同階單整,則可進行協整回歸,得到的回歸方程表示變量之間存在均衡的長期關系。最后根據協整結果得出誤差修正模型,表示變量之間的短期關系如何。
(一)原始數據與來源
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生產總值,采用國家統計局官網的數據。實際利用外資、內聯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額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均來源于2003年~2014年湖南省統計年鑒,并利用當年匯率將相關指標單位折算成億元。
(二)平穩性檢驗
上述指標數據均為時間序列數據,很容易出現不平穩現象,從而導致所建立模型的虛假回歸。因此,首先要檢驗其平穩性。
平穩性檢驗,又叫單位根檢驗,用來判斷變量是否平穩。DF檢驗和ADF檢驗是其主要的兩種方法,大部分研究均采用ADF檢驗,本文亦如此。
當ADF檢驗值小于某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時,代表該變量在該顯著性水平下平穩。否則,代表還有單位根,此時變量不平穩,需對其差分繼續進行平穩性檢驗。
從上表中各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可以看出,Y、X1、X2和X3的原始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大于相應10%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存在單位根,即不平穩,需繼續對其一階差分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下:
Y、X1、X2和X3的一階差分進行平穩性檢驗的ADF檢驗值均小于10%顯著性水下的臨界值,說明在一階差分已經平穩。
(三)協整檢驗
若一個時間序列經過d次差分變為平穩變量,則稱之為d接單整,記為I(d)。從上述平穩性檢驗結果可得,Y、X1、X2和X3都是一階單整。而只有兩個或者多個變量同階單整時,才可以進行后續的協整檢驗,因此可以對Y、X1、X2和X3進行協整分析。
首先,運用最小二乘法將Y對X1、X2和X3回歸。
殘差e的檢驗值為-3.738873,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3.212696,因此殘差平穩。
以上整個協整分析表明,Y和X1、X2、X3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即從長期來看,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和實際利用外資、內聯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額、進出口貿易總額存在穩定的線性組合關系。
協整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為0.976066,修正后的擬合優度為0.967091,說明該方程對樣本的擬合程度較好,對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與承接產業轉移的三個指標之間關系的解釋比較可靠。
值得注意的是,內聯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額所對應的系數是負值,即內聯引資每增加1%,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卻減少0.141540%。在這里,分析原因可能是,2009年湖南省批準建立湘南地區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東南沿海省份到內陸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是近些年才快速發展起來的,而轉移到湖南省的產業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
(四)誤差修正模型
該模型是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關系的短期非均衡模型,可以看到,相對于前面協整回歸方程中實際利用外資對地區生產總值的系數,誤差修正模型中該系數明顯變小,但實際利用外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依然明顯。短期中,境內省外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最大的,是近幾年湖南省成功承接轉移產業的證明。同時,進出口貿易額對經濟的短期作用有所減小。誤差修正項系數0.400954意味著非均衡誤差每增加1%,后一期的地區生產總值會相應增加0.400954%。
三、結論與建議
實證研究表明,實際引用外資、內聯引資、進出口貿易不同程度地影響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因此,通過招商引資以及增加進出口貿易,可以促進湖南省經濟增長,特別是長期來講,外商投資對湖南省經濟影響最大。因此,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長期來講,擴大招商引資,對外商投資和內聯引資給予政策支持和優惠措施,如稅收優惠,以低成本、高效率轉移和發展來吸引企業向湖南省轉移。
短期來看,增加與周邊地區的貿易,擴大進出口貿易額,在一定時期內會明顯帶動經濟增長。具體措施為對部分出口產品實施補貼和出口信貸優惠,簡化結匯相關手續等。
最后,研究表明長期中內聯引資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可能原因之一為由于對承接產業轉移的爭搶而導致的政府不良競爭與低效。因此,政府應該避免盲目的不良競爭,給企業一個公平、自由的選擇權,讓企業成功轉移,這樣既發展了承接產業轉移省份的經濟,也將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若愚,張龍鵬.地方政府競爭、產業轉移與我國西部經濟增長[J].理論探討,2013(3):91-94.
[2]魯昊森.國際產業轉移、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演進關系研究——基于中國西部地區的實證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3(17):6-7.
[3]陳啟斐,李平華.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增長——以皖江城市帶為例[J].科技與經濟,2013(5):91-95.
[4]王曉娟.新疆承接產業轉移與經濟發展的相關分析[J].兵團黨校學報,2012(5):76-80.
[5]魏博通.江西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現狀與經濟效應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2(10):85-88.
[6]鄧濤,劉紅.我國產業轉移對經濟增長與就業的影響分析[J].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23-27.
[7]唐輝亮.基于技術創新吸收能力的國際產業轉移經濟增長效應研究——東、中、西部面板數據的對比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3(3):38-41.
作者簡介:陶慧敏,女,山東濟寧人,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